X

王荃:分秒必争,守护患儿生命之光丨2019最美医生

急诊科是医院突发疾病最集中、意外情况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生死之间,这里既是冷酷的战斗之地,同时也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光辉。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平均每年接诊来自全国各地患儿近20万人,抢救急危重症患儿超过2万人。这数据背后,既有医院内科轮转医生的支援,也有王荃担任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4年来的努力。

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因为孩子往往说不清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病情的诊断与治疗对医生的经验和应急处理能力要求极高。

王荃查房像过筛子一样,不漏掉一个危重症患者。一楼有10张病床,二楼有30张留观床和10张急诊重症监护室床位,王荃总是早上8时一次,下午4时一次,每天至少两次查房。

查房时,王荃一边向家长询问孩子病情,一边为小患儿检查身体。为了让孩子不感到恐惧,王荃动作十分迅速,经常趁小宝宝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已经完成了检查。

“遇到危重症的时候,家长着急,孩子忍不了。医生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双眼、双耳来判断,尽快准确诊断病情。”王荃说,在北京儿童医院,急诊量大,外地患者多,患者的心情都非常迫切。

这时候,医生要展现自己的综合能力,“一要有技术,二要冷静,三要耐心,缺一不可”。

一次次迎接挑战,一次次化险为夷,战胜了病魔,挽救了孩子,更挽救了背后的家庭,这与王荃深厚的“内功”不无关系。

她先后在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儿童医院进修学习,不仅在儿童危重症疾病的诊疗及机械通气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参与了《实用儿科学》(第八版)、《儿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等书稿的编写及《罗森急诊医学》《儿童感染手册》等专著的编译。

儿科急诊的患儿情况瞬息万变,医患之间沟通容易“擦枪走火”。对医生来说,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坦诚,把患者当自家孩子。

“患者不易,注意换位思考。很多病人来到北京儿童医院是为了寻找最后的希望,这对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将这份责任担当起来。”王荃经常对科室的同事说。

王荃的真心换来了患儿和家长们的真诚。前不久,一名13年前王荃曾抢救过的女孩来医院看她,感谢当年罹患重症时的救命之恩。

当年的小学生,如今已变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王荃还是一眼认出了对方。女孩在微信里写道:“我该有多幸运能遇到王大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救命之恩呢?致敬像王大夫一样的医务工作者!”她给王荃的微信备注名是“最厉害的王大夫”。

“因为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曾助她一臂之力,她说遇见我们是人生之大幸,对我们医护工作者而言,又何尝不是人生之幸事呢!”王荃说。

说起儿科医生的魅力,王荃回忆起自己在刚工作不久时,遇到的一个三岁孩子——孩子在输液的时候哭了,王荃哄她说,宝宝不哭,孩子说:“我没有哭,我只是眼睛下雨了。” 孩子的一句话,让王荃完全深爱上了这个职业。

从医学院毕业后,王荃一直在重症医学科工作,尽管她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她最初来到急诊科时仍然不太适应。“一方面是急诊量的压力,我们要尽快解决所有患者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医疗安全风险的压力。患儿不会主动和你交流,沟通、检查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

在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抢救按照色彩分出等级,红、黄、绿分别代表病患的危重程度。在分诊护士指导下按色彩候诊,有序的急诊能挽救更多的危重病人。

打开急诊科救治的出口,急诊滞留的病人也越来越少,急诊资源合理配置,效率极大提升,收住院的患者从2016年的4725人次,提升到2018年的6852人次。2017年,急诊滞留超过72小时的患者比例比2016年下降了50%,更多的危急重症患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专科诊治。

但医学也有局限性,在急诊科常有生离死别。王荃感慨,面对很多疾病,医疗作用有限,但医生一定要尽全力。“不放弃任何生的可能”,这也是王荃从自己的导师——2016年全国十大最美医生的获得者、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钱素云教授身上学到的最大收获之一。

从医23年,王荃把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儿童医院,将青春和梦想倾注于儿科急重症事业,不忘初心。

看到一个生命救过来,走出急诊这扇门,他又能正常的生活了,偶尔听到他悄悄长大的消息,你会觉得,一切都值了。

担任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4年

王荃带领团队

与时间赛跑

与死神搏斗

面对生死而不惧

救患者于危难间

来源:微信公众号“道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