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股神巴菲特答非所问,也不知道什么是人性,你知道什么是人性吗

北京时间5月4日晚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54届股东周年大会正式拉开帷幕,89岁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首席执行官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95岁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主席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再度双双坐在主席台上回答股东提问。

一位11岁中国男孩在现场向巴菲特提问:“你说过你越老对人性有更多的了解,你能不能讲讲你学到了什么?对人性不同的理解如何帮助到你做更好的投资?”

巴菲特说,随着年纪越大,身体状况肯定也是慢慢不如以往了。如果自己现在去考美国SAT,可能没办法拿到自己当时20岁时的成绩,这会是让自己非常难堪的一件事情。

但巴菲特也认为,人越老,阅历就更丰富,自己慢慢可读出人性的一些东西,肯定比年轻的时候要学得更多。但在成长道路上,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吸取了很多教训,这些是不能靠读书学到的。

“我们真正通过什么去学习呢?我们有时候是必须要通过你更多的阅历、更多的积累去学习这一点。除了我所有的缺点之外,我可能没有像以前那么敏捷地做一些事情了。但我对人性的行为确实有更敏锐的观察,比25年前、30年前还要多。”巴菲特说。

芒格则提到了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说过的一句话,“看看什么是行之有效的,然后去行动吧”。

芒格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宗旨。你如果去践行这一点,你会发现这句话真的非常奏效,就是真正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也要去看其他人是怎么做事的,这些都可以帮助到你们。

小编认为,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95岁的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对于11岁的中国男孩提问的回应属于答非所问,或者说他们无法回答关于人性的问题。在此小编要对这两位高龄老人普及一下中国的子一哲学关于人性的答案:

人性的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本性,二是相对于兽性而言,人性是什么。

第一节 人的本性是什么

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不妨将这种从日常现象中发现“规律”的方法称之为“牛顿苹果发现方法”。

下面我们就用“牛顿苹果发现方法”来寻找人的本性:

子一哲学认为,哲学包括人文哲学和自然哲学。西方哲学一般是指西方人文哲学。

人文哲学基本上都是与人有关的哲学,或者说,人文哲学的基础、人文哲学的细胞其实就是人,而人的本性又是人的核心。

人的核心就像物质的原子一样,有中子,有原子核,还有电子。不同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实就是不同物质之间的电子发生争夺和被争夺所造成的。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或社会与社会之间发生的利益排斥(冲突)和利益吸引也都是因为人的本性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什么是人的本性?子一哲学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人通过遗传所具有的、决定人们行为的固有意识。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因为人的本性驱使而产生的,包括炒股的行为。

那么,人的本性又包含哪些特性呢?通过“牛顿苹果发现法”我们可以发现人有四种特性:

一 ,求生的本性

人的求生的本性就是人天生所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保护自己健康和生命的特性。比如天冷了,通常情况下,人们就会加厚身上的衣服,不加厚衣服,人们就会冻得直哆嗦。因天冷所导致人们保护自身的行为就是规律,就是在人的求生本性所控制下的必然产物。“人们加厚身上衣服”就是因为天冷导致人们求生本性所决定的自觉行为,不加厚衣服,人们所产生的“哆嗦”就是人们求生本性所决定的自觉行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潜意识行为,一是通过“哆嗦”以使身体产生热量来防寒,二是通过哆嗦来告诉人们“请”采取防冷措施。

人们遇到危险时,通常情况下,人们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恐惧的心理,就会想方设法自觉地采取防卫的措施。这些行为就是规律,就是在求生本性控制下的必然行为。

人们生了个小病,比如手指划破了,比如感冒发烧了,很多人不去医院,为什么?因为人的求生本性可以“不自觉”(无“意识”)地调动人们身体内部的抗病和治愈能力。如果人们自身的抗病和治愈能力不足,人的求生本性就会“不自觉”地通过疼痛等方式告诉人们——该去就医了。

发生灾荒了人们就会逃难,受到侵略了人们就想反抗,看见车冲过来了人们就要躲闪,产生大病了人们就要找医生,灾难来临了人们就要恐慌,没有饭吃了人们就要找工作……凡此种种都是规律,都是人们在求生的本性控制下的必然行为。

二 ,懒的本性

懒的本性就是人们天生所具有的、“能不动则不动,能少动则少动”的特性。

比如人们工作累了,就想休息,如果能坐着休息,人们就不会站着休息;如果能躺着休息人们就不会坐着休息。因为坐着比站着舒适,躺着又比坐着舒适。如果有沙发能坐着休息,人们就不会坐板凳休息。

人为什么会偷懒?因为人有懒的本性。用牛顿苹果法的推理就是,因为人们常常会偷懒,所以,人有懒的本性。具体表现还有人们走路常常会抄近道,做工喜欢用最简单的方法,旅行喜欢坐交通工具而不喜欢走路等等。

人们买房为什么喜欢买离商场、医院、学校和车站较近的房子?说到底就是人们懒的本性在驱使。人们为什么要买车?因为“车”可以使人懒。

三 惰的本性

惰的本性就是人们天生所具有的按习惯办事的特性。

比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睡觉等习惯。有些从美国回国的人常常会有时差引起的不习惯,这种不习惯就是违反了人的惰本性,就是违反了人的作息习惯。

再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因为“一朝”被蛇咬而养成了“十年怕井绳”的习惯。

由此说明,具体的习惯是可以被养成的,也是可以被改变的。

我母亲在原来的老院家住了二十多年了,习惯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要搬家,她老人家是一百个不愿意,这就也是人的惰性使然——除非被逼无奈,人们是不愿意背井离乡的。

人为什么会有“好”人、“坏”人?因为人有惰性,因为人现在的“好”与“坏”是有惰性的,是可以延续的。如果人可以时“好”、时“坏”没有规律,那么,世间就没有什么“好人”与“坏人”了。

三 不满足本性

有很多成语和俗语常常说明了人有不满足的本性,比如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心比天高等词语,所以不满足的本性人人皆有,表现方式也万万千千。比如挣钱我要挣得越多越好,升官我要升得越大越好,房子我要住得越宽敞越好,生活我们过得要越幸福越好等等等等。

什么是人的不满足本性?人的不满足本性就是人们天生具有的不满足现状,不甘寂寞,总是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的潜意识。

不满足本性的表现往往会因人而异,道德水平高的人往往会牺牲小我的不满足利益而成全大我的不满足利益,道德水平低的人往往会牺牲大我的不满足利益而满足小我的不满足利益。社会也因此会表现出社会和谐与社会不和谐,社会也因此而错综复杂。

需要指出的是,人的有些行为往往同时含有两种或三种本性意识,比如有些人买汽车不仅是为了懒惰的本性,为了节省体力、时间和方便出行,而且还是为了不满足的本性,以显示我的车比他人的车更豪华,更快,从而获得一定的满足感;比如有些人豪赌不仅是为了不满足的本性,挣更大的钱,而且还事关身家性命之求生本性,如果赌输了,有可能自杀,或被杀;如果假设上述豪赌是为了买房、买车,是为了出行方便和保命,那么这种行为就涉及懒惰,求生和不满足三种本性了。注:懒的本性和惰的本性通常可以合并为懒惰的本性——所以,人的四种本性也可以说是三种必本性。

第二节 与兽性相对的人性是什么

人们常说,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等残害人类,杀人如麻的暴徒没有人性,兽性十足。那么人性又是什么,兽性又是什么呢?子一哲学认为,人性应该包含有两种含义,一是人的本性,二是与野兽的本性中“恶”的表现相对应的人的本性中“恶”的本性。比如,“人之初,性有善”的“性”就是指人广义上的本性,比如,人们常说,“某某人没有人性(或缺乏人性)”,此“人性”指的就是与兽“恶”性相对应的人性中的“恶”人性。

人是由一般动物进化而来的,也就是说,人和一般动物(包括野兽)都有大致相同的本性,即求生的本性,懒惰的本性和不满足的本性。人与一般动物的本性差别最根本(标志性)的区别在于人的不满足本性能力远远大于一般动物,就现代人类社会而言。

据此我们也可推论,人类社会越接近野蛮(一般动物)时代,人的本性与一般动物的本性差距越小,直至为零。此时,人性是等于兽性的,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反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本性与一般动物的本性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也就是不满足本性的差距越来越大。

什么是不满足本性?子一哲学认为,不满足本性就是人和一般动物都存在有不甘寂寞,不满足现状,总是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的意识。就不甘寂寞而言,老虎或狮子等动物吃饱喝足了,常常可以一呆就是几个小时,有些动物(比如鳄鱼)甚至“一呆”就是几个月,猴子为什么喜欢窜来窜去,不安分,因为猴子更接近于人类,更不甘寂寞。人类比猴子更不甘寂寞的表现在于,比如等红绿灯的几十秒就不耐烦,对电视剧插播的几十秒广告就表现出很大的不满意……。

就“不满足现状,总是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和事物更好的意识”而言,典型案例就是,人的“不满足现状,总是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和事物更好的意识”如果长期被压抑,人就会得抑郁病,试想,如果鸡鸭狗猫被关在“监狱”里,有吃有喝,它们会得抑郁病吗?另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野兽的领地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一般没有什么扩张意识,人呢?就不一样了,因为“人的不满足本性远远大于一般动物”,所以,被人所控制的“领地”就越来越大,现在几乎已经发展到了极致,除了南极陆地以外。

子一哲学认为“人之初,性有善”。其实,兽“之初”,也“性有善”,因为人源自“兽”。什么是善?善就是人或一般动物不满足本性中的“总是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的意识”,不同之处在于人有更大的“总是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的意识”。

人其实和一般动物一样,生之初,都没有要加害任何人和事物的“恶”意存在,而是天生具有“总是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的意识”,也就是善意,比如一般动物给孩子喂食,保护孩子和家人的善意就是一般动物的善本性。

恶是怎么产生的?恶是因为“善”而产生的,或者说是因为自己的“小善”而侵害“他人”的利益而导致的。比如,狼吃羊,“狼吃羊”从源头上来讲是狼为了善待自己,善待孩子和善待家人(族群)才去对羊作“恶”的。 所以,人之初,性有善,兽“之初”,也“性有善”——“本性无恶”。试想,把自然界大鱼吃小鱼,狼吃羊现象都视作恶,而予以批判、“禁止”。果真如此,地球上就只有原始单细胞生物了。

人们常说的兽性是什么呢?兽性就是动物(其中包含人类)为了“善”待“小我”而可以残害其他同类的意识。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人们不可以为了善待“小我”而残害其他人类的意识。什么是没有人性?没有人性就是人们为了善待“小我”而残害其他人类的意识。兽性和人性的区别在于,兽性中的“善”仅限于我,或我的家庭,或我的族群、也就是“小我”范围之内,其他族同类则是可以被残害的,而人类的“善”是延伸至整个人类的,乃至“大爱无疆”——延伸至其他动物和植物,随意残害人类的一分子或多分子,都是人类的大善、大我所不允许的。比如当代人类设立强奸罪,刑讯逼供罪,杀人罪,发动战争罪,种族灭绝等罪就是为了防止人类产生“兽性”的行为,就是人性的张扬。

​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标志是什么?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标志就是人类社会为了禁止和惩治人类兽性行为而不断建立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和道德意识。纵观历史,人类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再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再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其“禁止和惩治人类兽性行为”的法律确实是在不断建立和不断完善着的,我想法律界和历史届学者应该会证明这一点。

可以预测的是,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和谐幸福社会),是不会有当今人类社会还存在着的人类战争、种族仇杀和恐怖主义分子的,因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准还是会继续进步的,还是会不断完善的,直至——尽善尽美,直至——尽善尽美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大爱无疆。

第三节 巴菲特九大人生领悟彰显人性——善

巴菲特虽然不知道人性的具体内涵,但是在巴菲特的九大人生领悟里边我们可以感知——人之初,性有善。

1,学会看世界,看众生,看民间疾苦。

人,活在自己的认知中,活在自己的观念中。

我们以为自己了解这个世界,但这只是一个错觉。我们所了解的,是自己的主观认知,并非是这世界本身。我们所了解的众生,也不过是自我的投影。正因为我们对这世界缺乏足够了解,所以才会做事磕磕碰碰,总是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走出去,走出自己的心,你才会知道,世界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你的认知才会打开,才会适应这个世界,才会体恤苍生之苦。

2,遇到恶,才知道什么叫善。

巴菲特的一个同学,在救济中心照料几个孩子。其中一个小孩子暴力倾向严重,无故殴打其它小朋友。巴菲特同学就劝导暴力孩子。

不曾想,暴力孩子认真解释说:我是为他们好呀,他们不乖不听话,我才训诫他们的。难道你希望他们都变成坏孩子吗?

你这……暴力孩子的回答,让巴菲特和同学大吃一惊。对此巴菲特说:我这时候才意识到,一个人偏离自我,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我怀疑自己能否帮助他,但毫无疑问他是我的老师,让我避免成为他。

3,善良无处不在。

在救济中心服务的起初,巴菲特心中有种成见,认为贫穷是个人品质所导致。尤其是遇到对他不友善的人时,这种想法更为坚定。

但有一天,他发现一个身患重病,对所有人恶言相向的老婆婆,坐在门前抚摸一只猫。而那只猫,在救济中心只接受老婆婆的抚摸,对其它人充满警觉。

这件事儿让巴菲特猛然醒悟: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最脆弱的地方。只要你找到它,所谓的爱心或帮助,才会真正的有意义——这也是巴菲特成就事业与慈善的理念。说来简单,但除非心灵猛然一击,否则并不能领悟。

4,你所拥有的,并非源于你的能力。

年轻时的巴菲特,喜欢卖弄聪明,迷信当时在美国风行的励志鸡汤。认为凭自己的智力,理应得到更多。

但在救济中心服务过之后,他的看法慢慢改变。

他发现,一个人手中的一切,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环境赋予的,另一部分才是自己努力得到的。如果一个人误把环境赋予当成自己的能力,就会陷入愤怒之中,就会扭曲自我认知,最终成为一个愤愤不平、但一事无成的人。

巴菲特正是避免了这一点,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5,许多能力比你强的人,但环境比你更差。

巴菲特将此称为“幸运卵巢”。他曾说:在那些最底层的人中,不乏有比我或比尔·盖茨智力更高的人,但是他们生来不幸,苦难的环境摧毁了他们。他们付诸了全部的智慧,只是用来与环境做抗争。

所以,永远不要在那些境遇比你更差的人面前表现出优越感。

巴菲特说:优越感,可以用来衡量人的愚蠢程度:

你的优越感有多强,你就有多愚蠢。

只当你学会心怀怜悯,平等待人,才会知道什么叫智慧。

6,能力是高于环境的存在。

正因为环境不理想,所以才需要我们的能力。

巴菲特在救济中心,见到许多年轻人挥金如土、一掷千金,但人生渐行渐下,最终成为一贫如洗的人。他说: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脆弱,依赖性强,总是渴望更多关注。事实上,这些人都曾出身于富贵之家,但他们把所有的钱,都花在用来购买自尊上。

但是,自尊是源自内心的力量,花再多的钱,也无法从外界买到。

对此的洞察,让巴菲特出了一身的冷汗,从此努力夯实自身的能力,才让他成为今天的自己。

7,你不努力,就会被环境所压倒。

环境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环境,另一种是相对环境。

绝对环境,就是彻底灭杀你能力的情形。比如说贫困地区,资本匮乏,纵然你能力再强,也难以养活自己,更难以有更好的发展。

相对环境则不然。

相对环境因为资本充裕,因而构成能力的等级线:如果你的经济状况低于平均线,这个落差就是你能力的缺失。如果你的经济状况高于平均线,高出的部分就是你的能力——巴菲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资本充裕地带还显得有心无力,那就需要重新认识自己了。

8,自身存活的能力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巴菲特说:那些错把环境赋予当做能力的人,最容易高估自己。但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客观衡量自己了。

当一个人能够正确衡量自己,他就会变得强大而无畏。哪怕这个人处在绝对贫困的环境之下,也会走出绝望的低谷。

相反,现实面前不肯正视自我的人,会在自己心中制造迷境幻象。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迷惑自己,而我们人生唯一的工作,就是避免这种情形出现。

9,能力的本质是资本。

年轻人的心,纯净纯粹,对金钱有种本能的厌恶与抵触。

小时候的巴菲特,虽然显露出了商业的天资,但未能免俗,一样对资本怀有成见。

但在救济中心服务期间,他的想法慢慢改变。他亲睹了贫穷,而贫穷往往会带来自尊的缺失。所谓悲悯,所谓善行,所谓帮助,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充足的资本之上的。如果一个人对资本怀有偏见,又如何在这个世界践行自己的良善?

这就是巴菲特后来成为股神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渴望帮助更多的人,就必须赋予自己更强的能力。

德兰修女说:穷人是伟大的。但贫穷并不伟大,相反的是,贫穷是需要整个社会合力改变的不公平。

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可能比自己要帮助的人更弱小,更无助。只是命运的机缘与父母的努力,让我们获得了充足的安全感与发展机会。

不要辜负生命的赐予与幸运,如巴菲特那样,于惶然之际思考,寻找自己的所在。为了践行善良的使命,我们需要变得强大起来。要有向上撑起的力量,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要有向下扎牢的力量,让自己立得更稳。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

只有当你的认知洞穿人心人性,才会走出迷惑惶然,才有能力应对一切不堪与艰难,才会把你心中的希望、爱与美,带给那些需要的人。

最后,我也想问一问巴菲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