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发展枢纽经济 提高流通韧性——中国物流枢纽系列观察(三)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上海、浙江、河南、湖南、云南等多个省(区、市)已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武汉、郑州、重庆、西安、昆明等城市结合区域禀赋提出建设国际性或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以城市为载体推动现代化物流枢纽布局,将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城市物流枢纽体系呈现多中心布局

在内河水运和铁路时代,美国芝加哥依托铁水联运优势发展农产品和大宗商品贸易,从五大湖边的要塞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工业和商业中心,创造了芝加哥城市发展的辉煌。新加坡、迪拜更是依托在全球物流体系中的战略支点地位,发展成为全球城市。

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也正在崛起为全球城市,在全球性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带动下,我国的物流枢纽也正在进入多中心格局。从全国格局来看,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成的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相对应,我国区域物流格局正进入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重庆等顶点的“五极”时代,南北沿海物流带、长江物流带、丝绸之路物流带、西部陆海新通道、京港澳物流通道加速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5个城市顶点构成的“钻石结构”串联起中国物流体系。

建设城市物流枢纽梯队打通断点堵点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十四五”末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超过100万城市群人口占比达到32.5%。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集中化和协同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城市(群)、都市圈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布局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多中心网络化”格局加快形成。

与此同时,国内物流市场也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并形成了高效便捷的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和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但对比之下,作为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衔接、运输方式转化、供应链组织衔接的物流枢纽,正在成为我国物流体系建设的薄弱点,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运价波动、城配爆仓、供应链物流中断等痛点、断点、堵点问题更加突出。

构建“国家物流大通道+区域化物流仓储中心+网格化城市配送中心”的现代物流系统,打造城市物流枢纽梯队发展的雁阵模式至关重要。打造中国城市物流枢纽的雁阵模式,要以依托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成渝经济圈等世界级城市群为第一梯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物流枢纽,突出枢纽的国际服务功能及与后方城市的区域化建设。以长江中游城市群、郑州都市圈、哈长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国家级城市圈、都市圈的物流枢纽群为第二梯队,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城市间物流功能互补支撑产业内分工;以城市物流枢纽建设为第三梯队,推动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的无缝衔接,大力发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以城乡物流枢纽建设为第四梯队,完善城乡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和快递下乡,提升城乡物流发展一体化水平。

依托物流枢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业在促进国内市场供需匹配、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降低国内市场交易成本、创造新市场需求等方面承担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成为城市招商引资的重要砝码。

发达的物流枢纽一方面发挥辐射功能,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和组织功能,成为区域产业的物流势能高地,便利与周边地区的要素流通和产业联系,提高枢纽所在地区的覆盖范围,加速区域大循环;另一方面,物流枢纽可通过物流成本优势,吸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高端要素在本地聚集,成为产业发展的洼地,从而扩大本地经济循环总量。

更重要的是,物流枢纽可以发展临空经济、临港经济、陆港经济、口岸经济等枢纽偏好型产业,通过资源重新组合提升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跨境电商、金融贸易等产业的附加值水平,改变地区在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分工的地位,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以西安为例,西安国际陆港取得国际国内代码,成为我国唯一获得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口,被纳入了国际货运体系。在此基础上,西安持续深化“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三个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拉动作用不断提升,“双循环”枢纽效应更加凸显。

因此,依托物流枢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通过物流枢纽和服务的辐射、集聚、增值功能,加速要素流通、扩大循环总量、提升附加值水平、提高流通韧性,吸引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带动本地产业发展,支撑国家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利用网络体系提升本地的产业链地位和城市能级成为必然趋势。( 作者为 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 林坦 彭晨鹏 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 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