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徐州抢占物流产业制高点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图为港口装船机。 张耀文摄

徐州香山物流园。 徐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11月中旬,由徐州市政府和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徐州)国际物流峰会”成功举行。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嘉宾,围绕打造淮海国际陆港、创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进行深入探讨,共同为徐州物流业引入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建言献策。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表示,徐州把建设商贸物流中心作为打造淮海经济区“四个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内外物流企业能够充分依托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抢占淮海经济区巨大市场,赢得优势、开辟未来。

“五通汇流”,

物流徐州振翅高飞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徐州有基础、有能力,更有实实在在的需求。 摊开地图,徐州的区位优势一目了然。它东临沿海、西启中原、北望京畿、南襟江淮,自古以来便是水陆交通要冲,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徐州现代交通优势愈发凸显。 在铁路方面,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今年底徐宿淮盐高铁将通车,全市铁路专用线达59条。从徐州乘高铁3小时可直达北京、上海、杭州、武汉,1.5小时可直达南京、济南、合肥、郑州,“米”字形高铁枢纽正加快构建。 公路方面,骨架路网全面形成,公路总里程达到1.6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4公里,覆盖市域全部县级节点,通达周边所有设区市。 空港方面,徐州观音机场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开通了直飞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30多条航线。 水运方面,徐州拥有包括京杭大运河在内的内河航道1058公里,有千吨级泊位数111个,徐州港是东陇海经济带重要枢纽港,也是全国内河规模最大的港口之一。 管道方面,中石化管道储运公司徐州基地下辖原油输油管线39条,原油输送能力连续10年超过亿吨。 如今,徐州与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沿海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的互联互通不断加强,为打造立体化、便捷化物流大通道提供了坚强依托,形成了公铁水空管“五通汇流”“多式联运”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徐州始终把物流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初步形成了以制造业物流为龙头,以铁路物流、航空物流、港口物流等为配套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目前,全市物流企业达8000多家,其中超100亿元重点物流企业(市场)6家、各类物流园区近50家。去年社会物流总额达2.3万亿元,同比增长10%;物流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同比增长7.1%。徐州发展物流业具有坚实的基础条件、突出的比较优势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本届物流峰会上,国内外物流企业围绕淮海国际陆港建设、供应链管理、枢纽经济发展、电商交易配送、物流信息平台等重点领域,与徐州市签约39个项目,总投资达176亿元。

做强平台,

现代物流驶上“快车道”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进一步明确了物流的基础性和准公益性地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提出,在127个城市布局建设212个国家物流枢纽,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 中国快递协会会长高宏峰表示,徐州要抓住一系列促进物流业高效、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物流枢纽建设,从而提升整个行业功能、水平和效率。 “徐州有健全完善的载体平台,为物流业做大、做强增创了助跑起飞的独特优势。”周铁根介绍。 ——物流园区逐步健全。徐州规划建设了铁路物流园、空港物流园、保税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基地。在此基础上,高水平规划建设淮海国际陆港,打造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 ——开放平台日趋丰富。徐州是淮海经济区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开放航空口岸、国家级综保区的城市,淮海国际陆港、国际邮件互换中心等平台正加快建设。 ——技术保障不断完备。徐州规划建设了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谷、潘安湖科教创新区等科技创新载体,大力实施5G通信网、IP城域网及传输网络扩容等项目建设,推动物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为发展智慧物流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人才保障。 高宏峰对徐州搭建物流平台的成就表示赞赏,他说:“快递业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连续保持30%以上增速,徐州现有平台能为本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现代物流呈现出智慧化趋势,信息技术引领物流模式变革。”徐州市市长庄兆林说,徐州高度关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智能仓储、智能搬运、智能分拣和智能配送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新技术新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正向徐州城乡各个区域不断延伸。 以配送为例,徐州精准发力。一是打造城市便捷路网,加快环形高架快速路和外环公路建设,抓好市内道路快速化改造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二是完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支持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逐步实现商品批发、物流配送、零售一体化运作,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生活物流配送网络;三是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积极打造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动物流需求和供给精准对接,全面提升物流效率,让群众充分享受更便捷、更高质量的物流服务。

融合发展,

物流经济“强身壮体”

“徐州是物流枢纽城市,却不能局限于仅做物流枢纽城市。”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彦庆认为,其最终落脚点应当是发展实体经济,并提供相配套的物流服务。 近年来,徐州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物流业发展有着更加强大的后劲。 一方面,产业基础十分雄厚。徐州是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6+6”制造业体系、以商贸物流业为代表的“333”服务业体系、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486”现代农业体系初具规模,对综合物流配套形成了很大需求。 另一方面,产业层次不断升级。钢铁、焦化、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进展顺利,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新兴主导产业已形成集聚效应。 可以说,随着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产业规模加快发展壮大,整个城市迫切需要更加通达、更具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物流业也将随之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推进产业向高端、智能化发展过程中,现代化供应链体系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智慧引领、创新驱动、产业联动成为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徐工智联总经理蒋大为说,基于此,徐工智联以独有的徐工“智+”供应链信息化体系为依托,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聚焦跨界产业链,打造集采购物流、仓储物流、无车承运、物流金融、车辆后市场于一体的平台化、多元化、一站式供应链服务能力,带动产业转型发展。 利用徐州“公铁水”资源特性,徐工智联建设联运通道,形成“通道+枢纽”的物流网络服务体系,探索符合装备制造业特性的多式联运物流一体化运行模式。目前,徐工智联已形成前端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末端成品物流、国际物流等业务,为徐工全球工厂及营销网络提供物流配套服务,服务范围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做大做强物流产业,徐州将在调整产业布局上发力。一方面,对38家市区老旧商品交易市场有序实施搬迁,打造北部生产资料新城、东南部商贸新城和东部物流新城3大商贸新城,以及雨润淮海经济区食品谷、永宁汽车城、潘塘花木城、八里家具城等7大商品交易市场,从而形成区域领先、全国有影响的“3+7”行业龙头市场集群。另一方面,加快建设淮海国际陆港,做大做强枢纽经济,打造集运输物流、跨境贸易、展示仓储、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于一体的淮海经济区国际中转枢纽陆港。 在加快通道建设上发力,该市重点打造三大通道:一是“亚欧陆桥”通道,加快徐连高铁、合新高铁(徐州段)建设,力争早日形成“米”字型高铁网络。高水平规划建设高铁新城,争创国家级高铁物流中心,确保自徐州发车的中欧班列高密度、常态化运行,建成横贯东西的国际物流通道。二是“河海统筹”通道,重点推进徐宿连运河、湖西航道二期等重点工程,畅通衔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内河干线航道,实现河海统筹、南北贯通、通江达海。三是“快捷路网”通道,落实淮海经济区交通一体化框架协议,加快实施徐萧、徐淮、徐砀、徐宁、徐枣等快速通道和台睢等高速公路建设,打通跨省际城市间的“断头路”;推进观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港,为物流业发展开辟更多空中廊道。 徐州在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上发力,为客商投资兴业营造“宾至如归”的良好氛围。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近年来徐州相继出台了产业培育、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设立20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支持产业包括物流业发展。当前,徐州正对照世行和国家标准,系统构建政务服务、投资开放、要素供给、创新创业、诚信法治和人文生态“六大环境”,建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企业工作机制,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动最强”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立足徐州、融合淮海、服务全国、联通海外——打造物流强市,徐州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李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