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乌镇名人辈出

沈约 (441—513)

字休文,浙江德清武康人,齐梁文坛领袖。和谢眺等开创了“永明体”,讲求声韵格律,促成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发展。撰《宋书》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沈约曾在南朝的宋、齐、梁三朝中为官,梁武帝时官至尚书令、太子少傅。其先父的墓地则在乌镇河西十景塘西边,旁有普静寺。每年清明,沈约总要从建康回到故乡扫墓,并守墓数月。梁武帝担心儿子萧统因此荒废学业,但又不能阻止沈约的孝行,于是,只好让萧统随沈约到乌镇跟读。太子来读书,自然得有座像样的房子。于是,不数月,一座书馆在乌镇青墩翼然而立。太子和沈约就在这个书馆里生活、学习,直到回建康。第二年来又周而复始。这个书馆,后来人们就叫它昭明读书处或昭明书院。这样称呼它,当然因为太子的地位和那一段师生共读的佳话,更是为了纪念好学的精神,敬重向学的心灵。

徐昌酩 (1929—2018)

徐昌酩,1929年12月生于浙江桐乡乌镇。 徐昌酩自幼求学乌镇,17岁离开乌镇。1964年起为历界“中国服交会”创作大型壁画和各类商品册的设计;1972年获美国波明代公司设计奖;1973年主编《中国画》、《海上名画》、《中国工艺品》等多部画集;1982年至1983分赴南斯拉夫、菲律宾任“国际博览会”上海馆总体设计并获奖;1993年作品入编文化部出版的《中国美术五十年》,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咏春》被南海紫光阁收藏。曾在新加坡、比利时、美国等国成功举办个人画展。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美术师、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嘉兴画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长期主持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工作,全国第七、八、九届评委、总评委。 徐先生热爱故乡,支持家乡的文化建设。现乌镇西栅有昌酩画苑,展出先生的精典作品和毕生收藏。

茅盾 (1896—1981)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观前街。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所以茅盾说 “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1年接编《小说月报》,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茅盾为了和国民党新闻检查机构作“韧性的斗争”,一生用了一百二十多个笔名,主要有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任第一任文化部部长。曾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茅盾关心家乡建设,1980年5月在《颠江日报》发表《可爱的故乡》文中说“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过我的乡思。”当年12月,赠给乌镇中学图书一批。他为家乡赋词题字不下十余次,最后一次为家乡题字是“乌镇电影院”。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临终时他致函党中央,表达对共产主义事业坚贞不渝的信念,要求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中央根据其请求和一生表现,决定恢复其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茅盾著作等身,除翻译外,留下一千二百多万字作品。自1983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四十卷本《茅盾全集》,收录其全部文学著作。

茅盾的一生经历丰富,过程坎坷,但始终围绕文学和革命这两个中心。他以天才和努力,跨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而以文学巨匠的资历担任共和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可谓当之无愧,众望所归。

有这么一位同乡,乌镇人自然可以很骄傲。他仿佛是千年古镇文化精神的典范,是一座后人会不断前来瞻仰的文化丰碑。

木心 (1927-2011)

木心,本名孙璞。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式大师,画家,作家。1927年2月14日出生于乌镇东栅栏杆桥老宅,五岁时迁居东栅财神湾的孙家花园。

木心是一位在中国并不出名,在国外却声名远扬的当代作家和艺术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私塾教育,1946年进入了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没过多久又转到了与他的哲学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建国后木心一直在京沪展览界任美术设计工作。

1971年,木心在文革期间被拘留审查,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文革结束后平反,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1982年,木心离开中国,旅居纽约。到国外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上,自1984至2000,他已出版了12本小说、散文和诗集,有《散文一集》、《琼美卡随想录》、《即兴判断》、《西班牙三棵树》、《温莎墓园》、《巴珑》、《马拉格计划》、《素履之往》、《木心散文选》等;他的画作被耶鲁大学博物馆收藏,这也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他也是出现在美大学课本中的惟一中国作家。

木心曾在全美举办巡回画展,所到之处,遍收鲜花与掌声。他的画册摆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最醒目的位置,与美术史上的顶级大师并列。

2006年,木心先生的学生陈丹青将先生20年前的旧作《哥伦比亚的倒影》介绍到国内。《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先生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书甫出版即引起极大轰动,一时洛阳纸贵。作家陈村读到木心的《上海赋》时,称自己“如遭雷击”,乃为文宣告说:“不告诉读书人木心先生的消息,是我的冷血,是对美好中文的亵渎。”他指出:“企图中文写作的人,早点读到木心,会对自己有个度量。”因为“木心是中文写作的标高。”

叶落归根,2006年,木心先生返国定居故乡乌镇。2011年12月,木心先生在浙江乌镇逝世,享年84岁。

他是一位真正触及艺术最高之美的大家。他的美感臻于纯粹,因而融会贯通,在文学、美术、音乐方面均有杰出创作。木心非凡的才情和学识使其在纽约的精英文艺圈中享有很高声誉,拥有一批忠实的拥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