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报讯:目前,全球都已投入到了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当中,现有的新冠疫苗种类超过100种,其中30多种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疫苗在上市前一般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研究获得免疫原、动物保护测试等环节;第二阶段则包括临床研究和试验;总体周期需要12~18个月。由于新冠肺炎病毒传播速度迅猛,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生产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各国迫于经济、民生等各方面压力,纷纷加速对疫苗的研发生产。
截至目前,已有9种疫苗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分别来自于中国、美国、英国和德国;另外,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也分别就其本国疫苗研发进展进行了曝光。在所有面临上市的疫苗中,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承担研发的灭活疫苗,现已具备大规模量产的能力,其位于北京和武汉的两个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设施车间年产能合计可达3亿剂。
疫苗冷链运输
疫苗所需的冷链运输对现有的航空物流业提出了较大挑战。只有在严格精确控制温度的低温下才能保证疫苗的有效性,运输全程需要处在2~8℃的环境中。疫苗的运输通常依托于冷库、冷藏车以及冷藏箱、保温箱,对疫苗的转移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相对于航空物流,地面运输的灵活性较高,可操作空间较大。
如今,新冠疫情的蔓延已经覆盖全球,疫苗的生产在短时间内尚无法推广,地面运输显然无法满足全部需求。航空运输的时效优势使其成为疫苗更为理想的运输方式。根据IATA预测,全球疫苗潜在需求大约为78亿左右,需要8000架波音747进行运输。根据Air Cargo News调查显示,部分人乐观的认为现有的航空货运有足够的空间支撑疫苗的运输,但75%的人都认为这将是对航空冷链物流的巨大挑战。
虽然现有区块链、云存储等技术支持的跟踪监测传感器可以提供温度变化的实时情况,在损害发生前提供了进行干预的机会,但面对突发情况,航空物流予以技术人员的可操作空间相对较小。除了运输途中风险,疫苗的运输还需要综合考虑机场和各衔接站点的配套服务设施、安全检查流程和入境许可等。面对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承运人也同样将承担较高的风险。
国际航协呼吁,对于运输新冠肺炎疫苗的航班,给予快速飞越和着陆许可,免除对机组人员的隔离,取消运输疫苗航班的运营时间宵禁,在疫苗运抵时给予优先处理等。
疫情后中国国际货运能力
目前,全球的货运量正在稳步提升,月同比降幅有所收窄,货运单位价格有所下降。中国方面,在民航局4月3日宣布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客改货”审批流程后,国际货运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6月以后,国际货运航班量有所回落,截至8月底,我国整体国际货运航班量已稳定在日均300班左右。其中主要驱动因素源于外航“客改货需求”:在4~5月外航货运增班明显超过国内航司;6~7月间,外航货运班次回落,国内外航司间差距逐渐缩小;8月,外航日均货运航班稳定在150班左右,而国内航司的国际货运航班量则有小幅下滑。趋于稳定的货运航班量以及回落的运价代表当前口罩、PPE等防疫物资供需已趋近于平衡。随着新冠疫苗研发的逐步推进,批量生产和进入市场指日可待,中间的物流配送环节显得愈发重要,尽快建立完整配套的供应链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从中国现有的国际航空货运能力来看,国内航司主要目的地有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和泰国等,外航方面除美、日、韩以外,俄罗斯、新加坡、埃塞俄比亚以及中东地区国家也有不小的占比。国内主要货邮集散地仍然集中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深圳和郑州位于第二梯队的领军位置,杭州、成都、青岛、长沙、昆明和西安等也有不错的表现,其中部分城市得益于中国与日韩方面密切的物流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