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美日印澳“四边峰会”:“旧瓶装新酒”

【编者按】本文为沃德研究院原创作品,授权转载自“沃德舆情观察”,作者郑海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2022年5月24日,美日印澳四国领导人在东京召开第二次面对面峰会并发表联合声明。此次联合声明内容详实,具体阐述了四国在印太地区的合作路径,在此前的老调重弹之外增加了不少新内容。

重点关注太平洋岛国安全

在此次会晤中,美日印澳开始将太平洋岛国纳入印太安全框架。在之前的四边峰会上,四国更多关注太平洋岛国地区的经济和环境问题,以“低政治”议题为主。而此次联合声明将太平洋岛国的合作、支持太平洋岛国论坛和太平洋地区安全框架作为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内容。这一态度的转变和太平洋岛国日益提升的地缘重要性密切相关。在此前的“印太战略”构想中,太平洋岛国处于边缘化地位,未受到相应的重视。但随着战略不断推进,岛国的地位逐渐上升。美国曾与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群岛以及帕劳签署《自由联系条约》,从而在太平洋岛国保持军事存在。在今年2月发布的《印太战略报告》中,拜登政府将与太平洋岛国建立战略关系作为十大行动支柱之一,提出建立多边战略集团。

四国关注太平洋岛国安全也具有明确的针对中国意图。今年以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4月,中国与所罗门群岛签署双边安全协议,在维护社会秩序、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等领域加强合作。5月,王毅外长访问太平洋岛国并主持召开第二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然而,将太平洋岛国视为“战略后院”的美澳等国对中所安全协议大加指责,认为中国正在该地区获得战略影响力,甚至认为中国将在该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基于此种认知,美日印澳等国开始在太平洋岛国推进新的战略布局,将其作为应对中国的前沿。

力图实现对中国的经济替代

与此前模糊不清的基础设施承诺相比,此次联合声明对印太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做出了明确承诺,提出投入500亿美元。这一情况主要源于美国推出的“蓝点网络”和“重建美好世界”等倡议在实践中落实程度不足,以及美国力图改善美国在盟友和伙伴国中的形象。美国学者提出,旨在与中国竞争、投资小国发展项目的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在印太地区的运作规模低于预期,日澳印等国受制于资源也无法与中国竞争。在拜登访问日本期间,美日澳印联合其他9国正式推出“印太经济框架”,从而实现地区能力和资源的聚合。此外,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引发盟友的潜在担忧,拜登上台后也未能如期重返,新机制的出现表明四国已经将替代中国的经济机制和影响力作为主要议程,重塑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新机制尤其强调债务问题,宇美印等国所谓的“债务陷阱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映出四国希望吸引更多印太国家,减少其对中国的依赖,并达到美化自身的效果。

对印太地区的软介入

此次四边机制会议的一个亮点是新增了海域态势感知以及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的内容。四国宣布建立“印太海域态势感知(MDA)伙伴关系”和“印太地区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HADR)伙伴关系”,旨在帮助地区国家应对自然灾害和打击非法捕捞。这一举措表明四国正在逐步从军事手段的硬介入转向非军事途径的软介入,希望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关注东盟国家的诉求,减少“印太战略”的地区阻力。对东盟国家的调查显示,气候变化等问题是其首要关切,大国竞争不是东盟国家的重点。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军事安全举措引发了东盟国家对选边站的担忧,使“印太战略”地区接受程度不高,东盟甚至还发布了自己的《印太战略展望》表明中心地位。四国借助MDA和HADR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东盟的核心诉求,有助于增加“印太战略”的接纳程度。二是以非军事的方式实现战略利益,减少地区直接冲突风险。尽管四国希望在海上制衡中国崛起,但直接冲突带来的成本过高,因此通过非军事任务能够渐进实现战略目标。海域态势感知需要一系列舰艇、雷达、传感器等收集水面信息,甚至可以在地区内建立信息融合中心,可以在进行海上灾害观察的同时收集中国的海上活动信息。HADR和打击非法捕捞则可以通过海岸警卫队舰艇开展“灰色地带”行动完成,减少海军带来的高敏感性,这一点也和刚刚结束的美国-东盟峰会内容如出一辙。此次峰会上,美国提出将拨款6000万美元将用于地区海事倡议,由海岸警卫队牵头执行。基于此,这一新倡议反映了美日印澳正在逐步调整地区介入方式和对华竞争手段。

尽管存在部分新意,但美日印澳的声明仍反映了其固有不足。作为地区框架的一种,四边机制正在人为割裂地区关系和制造对立,仍然将重心放在与中国竞争而不是关注地区诉求上,因此从长远来看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