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美国将于美东时间26日以在线形式举办“印太经济框架”(以下简称“框架”)经贸部长会,预计该框架下14个成员的代表将出席,就贸易、供应链等议题进行讨论。
就在一周前,14国代表在新加坡举行了“印太经济框架”下的首次线下高官会,明天的会议也被视为新加坡会议的延伸。不过,这一框架被指“先天不足”、缺乏细节、政治意味大于经济前景,不被看好。
加速推进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言人亚当·霍奇25日表示,26日的会议将由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和商务部长雷蒙多主持。预计来自澳大利亚、文莱、斐济、印度、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的经贸部长将出席。
在议题上,预计将涉及贸易、供应链、清洁能源和基础设施、税收和反腐。这四大领域也是“框架”下的四大支柱。戴琪主要负责贸易,雷蒙多负责另外三大支柱。
去年10月,美国总统拜登提出构建“框架”的想法。此后,该计划在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大国竞争等背景下推进。今年5月,拜登在上任后的首次亚洲行期间宣布启动这一框架。当时,戴琪和雷蒙多以在线形式主持召开该框架下的首次部长级会议,讨论下一步行动。此后,14国又于6月11日在法国巴黎举行“框架”下贸易支柱领域的部长级非正式讨论。
也许是意识到进展缓慢,戴琪上月初表示,“框架”下的谈判或于今夏加速。“我们有望在今夏举行一场更正式的会议,”她说,成员需至少对四大支柱之一感兴趣,并希望各方能够从不同的支柱开始对话,并以各自的节奏进行。戴琪还表示,接下来要深入探讨,答疑解惑,“为我们的愿景提供更多细节,协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7月13日至14日,14国又在新加坡举行了“框架”下的首次线下高官和专家会议,就“框架”设想进行讨论,并表示将在未来几个月继续接触。
不被看好
然而,“框架”进展缓慢不无原因。首先,这一计划被指“先天不足”。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出台这一框架意在填补特朗普领导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从而在亚太地区留下的空白。
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任内,TPP被视为美国“重返亚太”、参与亚太经贸事务的一根支柱。但其继任者特朗普于2017年带领美国退出该协定,担心这种自贸协定会让美国“吃亏”,并对美国工人和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在拜登政府执政的今天,这种担忧依然存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拜登政府直言“框架”不同于传统自贸协定。但若没有关税削减、市场准入等便利,从而给合作伙伴带来实质好处,“框架”还具有多少吸引力和影响力?
美国智库行动论坛的国际经济政策研究主管托里·史密斯(Tori Smith)预计,如果不包括市场准入,“框架”不太可能影响美国和另外13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流动。
美国前驻新加坡大使戴维·阿德尔曼(David Adelman)先前表示,尽管美国体现出参与亚洲经济事务的动向,但对于太平洋两岸的贸易来说,“框架”并不代表政策上的重大变化或突破。
还有评论称,缺乏削减关税等贸易方面的讨论,表明美国只是想在该地区实施自己的规则,而不给与回报。
其次,尽管宣称旨在加强地区国家在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但“框架”的排他性昭然若揭。戴琪曾称,“框架”是“独立于中国的安排”。雷蒙多曾称,“框架”标志着美国重塑地区经济的领导力,为地区国家提供“替代中国”的方案。然而,这将如何促进地区繁荣与稳定?
此外,在美国国内通胀高企,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党派分歧加剧,政府议程在国会受阻;中期选举临近,总统支持率不断下降等背景下,“框架”前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5月3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访问斐济期间表示,美国最近推出所谓“印太经济框架”,声称要建立自由、开放、包容的新秩序,但一个经济框架如果没有降低关税,谈何自由?没有市场准入,谈何开放?如果刻意把本地区乃至世界最大市场的中国排除在外,又谈何包容?美国实际上是要用自己制定的标准和规则框住别的国家,是在以世贸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之外另搞一套,另起炉灶。美国试图把经济事务也政治化、武器化,甚至意识形态化,连正常的商品贸易都要用是否符合美式价值观来衡量。这种做法违背基本经济规律,给自由市场戴上镣铐,与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经济全球化潮流背道而驰,恐怕将无疾而终。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题图为5月23日,东京都六本木的泉花园画廊举行“印太经济框架”(简称IPEF)启动仪式,初始成员国领导人或部长级官员通过视频方式远程参会。
来源:作者:陆依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