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11月25日电 题:香港单身男女:都市里的独行者
新华社记者 章颖 洪雪华
11月一个周六的晚上,香港九龙一家布置雅致的咖啡厅里,22对男女相对而坐,热切交谈。每隔数分钟,伴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声,男士们起身移动到邻座,与另一位女士开始一轮新的交谈。
这是一场典型的极速约会,忙碌的香港单身男女们期待在短时间内遇到心仪的约会对象,结束单身生活。就像电影《单身男女》里的台词:“我知道机会很渺茫,但是我还是想再试一次。”
这场约会活动的策划者214约会公司是香港一家历史比较悠久的约会服务公司,“每周我们会策划两到三次极速约会活动,大概有二三十位单身男女参与。”公司创办人陈颖琛说,“现在年轻人都追求高效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极速约会的出现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从业至今,陈颖琛感受到,香港孤独的人不少。除夕、圣诞节、情人节,是一年里3个最特殊的日子,在这些节日里,她觉得举办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而是在陪伴这些孤独的人。“人最多的一次,大概在三四年前的平安夜,那天有450位单身男女来参加圣诞节派对,我觉得他们已经不仅是为了约会而来,而只是想要身边有人陪。”
某种程度上,事实印证了陈颖琛的感觉。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香港25岁以上的未婚人口有120万,其中30-34岁区间女性未婚人口比男性多约8800人。女性初婚年龄中位数也在逐年增加,2017年为29.6岁。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蔡玉萍介绍,20世纪80年代,香港就开始出现女性结婚年龄推迟的现象。她分析,从1978年起,香港开始推行9年免费教育,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多。大量增加的白领、政府雇员等职位提高了女性的就业率,更多女性希望有更多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
蔡玉萍认为,在传统婚姻观念里,男性倾向于“向下”寻找伴侣,女性则相反:“香港男女在劳工市场、教育机会方面平等了很多,但是婚姻观念还是很传统。这可能导致了婚姻市场里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找不到合适的伴侣。”
传统观念与社会发展相对不平衡,这种冲突使得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收入的都市男女择偶范围变小了,于是一些单身人士将目光投向约会公司,寻找帮助。
目前,香港有近30家婚恋机构。2008年,总部在新加坡的一家名为Lunch Actually的约会公司在香港成立分公司,如今会员大约有20万。“香港很多在职单身人士工作时间长,生活圈子狭窄,欠缺机会或时间认识别人,我们希望帮助这些繁忙的人士找到他们的另一半。”香港区域经理林雪咏提起设立香港分公司的初衷时说。
公司对客户有一定的筛选条件:“大部分要有大专以上学历,主要从事医生、律师、会计等职业。”林雪咏介绍,客户将自己的信息和对伴侣的要求提交给公司,与约会顾问面对面或电话交谈,随后接受安排与一位异性共进一顿午餐或晚餐。
除却观念对单身人士带来的影响,“女多男少”也被视作香港单身人数居高不下的传统原因之一。然而,尽管香港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一直存在且加剧,但一家名为HK Romance Dating的香港婚恋活动公司对约500位40岁以下的单身男女的访问调查结果显示,82%的单身女性认为“女多男少”不是造成其单身的主要原因,六成半男性认为这一现象并不会增加择偶选择。
“‘女多男少’不是造成单身的原因。”该公司创办人张惠萍认为,不少香港单身男女在择偶方面设下较多条件,包括外表、身高、收入及家庭背景等。这类人士应积极地拓展社交圈,增加遇到心仪对象的几率,同时也需适当调整期望值。
林雪咏也表示,部分客户被安排的约会对象不一定符合预期。她回忆道:“曾经有一位女客户是一名律师,男客户是一个主题公园的演员,他们的背景有些差距,但我们觉得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很相符,经过约会安排,初次见面他们就擦出火花,后来结婚了。”
一种新的趋势开始出现,香港女性与内地男性结婚的数量逐渐增多。据统计处发布的数据,2017年“港女北嫁”数量比2007年多了一倍。
香港女性小英5年前嫁给了内地人王斌,他们的孩子已有3岁。王斌说:“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我们相处过程中少不了一些摩擦和争执。但我们随时沟通,相互信任尊重,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
蔡玉萍分析说:“一方面有更多女性前往内地工作,增加了与内地男性相识的机会,另一方面是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内地男性经济能力增强。”她认为,“港女北嫁”的趋势未来可能会一直持续。
接下来的两周,陈颖琛的公司将有5场约会活动,更多香港单身男女将参加活动,期待找到心仪的另一半。至于最后的结果,她感叹道:“缘分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