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印尼潜艇事故再次凸显搜救之难:搜索发现难度大,有效施救要求高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救援的新加坡“速救”号潜艇支援舰。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李强】印尼国民军总司令哈迪在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失事潜艇断成了三截,船员全部遇难。这是24日印尼军方宣布失联3天的“南伽拉”号潜艇沉没之后,对外宣布的此次潜艇事故的最新进展。该艇4月21日凌晨在巴厘岛以北96公里水域失踪。印尼军方之前出动多艘军舰前往事发海域搜寻,并向新加坡等国求援。那么,搜救失事潜艇究竟难在哪呢?

潜艇断成三截

哈迪在发布会上表示,搜救人员已经收到来自海底的画面。画面中出现“南伽拉”号潜艇的部分残骸,包括后垂直舵、锚等部件。哈迪称:“根据现有可靠证据,我们宣布‘南伽拉’号已经沉没,所有船员已经死亡”。哈迪补充说,“南伽拉”号潜艇已断裂成3部分。

要想有效救援失事潜艇,首先要找到潜艇具体位置。有人可能会问,很多国家都装备了反潜巡逻机,很多舰艇上装备了各种主被动声呐,这些系统能不能用来搜索失事潜艇呢。其实这些手段,在搜索失事潜艇方面都不好使。

以反潜巡逻机为例,重要的搜潜手段是使用机载的对海搜索雷达,探测浮出海面的潜艇或伸出海面的潜艇通气管和潜望镜。特别是对于常规动力潜艇,需要定期上浮到通气管深度,然后伸出通气管,启动柴油发动机,对蓄电池充电。这时候,就容易成为反潜巡逻机探测的目标。潜艇的潜望镜也是反潜巡逻机的重点搜索对象。潜艇失事后,如果能够及时放出救生浮标,那就相对容易被外界发现位置。但潜艇失事往往事发突然,甚至沉于水下,这时候搜索雷达完全用不上。磁异常探测仪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探测潜艇,但对潜艇深度有要求。如果潜艇沉没到数百米的海底,那么磁异常探测仪,也无法有效探测。

在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印尼海军参谋长尤多·马尔戈诺称,有证据表明,“南伽拉”号潜艇在超过800米深处被水压挤压破裂,这一深度远大于它的设计承受能力。有分析认为,在这个深度搜索雷达和磁探测仪也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被动声呐主要靠被动接收潜艇的噪声发现目标。它发挥作用的一个前提是,潜艇还能对外发出声音。如果潜艇内仍然有官兵生存,可以通过敲击潜艇等手段向外发出声音信号。这样就有利于被动声呐探测。但艇内无成员生存,潜艇的主机也关闭了,那么被动声呐就派不上用场了。

而舰艇装备的传统主动声呐的局限在于探测距离近,而且对于沉没到海底的潜艇,普通潜艇和舰艇的主动声呐分辨率比较低,很难区分海底的潜艇还是礁石。不过,常规探测手段仍然能够对搜索失事潜艇发挥一定作用。比如,通过雷达、或者光电装置甚至是目视,来发现失事潜艇泄漏的燃油,或艇内的其他物品,有助于大致确定潜艇位置。而确定失事潜艇的具体位置,还要靠专门的探测装置。

专用设备必不可少

定位失事潜艇,遵循由粗定位到缩小范围进行精确定位的过程。此次印尼潜艇失事后,就在水面发现了疑似失事潜艇泄漏的燃油。那么,就可以以泄漏的燃油为中心,划定一定范围的水域,进行更为细致的搜索。这时候,可以使用舰艇的常规主动声呐进行探测,而最好的手段则是潜艇救援舰以及其搭载的深潜器,这类舰艇携带的成像声呐和电视系统可对目标进行扫描。

以此次参与印尼潜艇搜救的新加坡海军“速救”号潜艇支援舰为例,该舰舰长85米,宽18米,可搭载一艘潜艇救援艇,该舰还曾参与2014年3月马航MH370、同年12月印尼亚航8501的搜救工作。2015年1月14日,它在爪哇海海床发现了亚航8501残骸。而多数深潜救生艇排水量数十吨,最大下潜深度600米左右,艇上通常装备水下摄像机、成像声呐、定位声呐以及机械手。

救生钟是常见的水下救援装备。图为解放军新型机动救生钟参与演练的资料图。

潜艇支援舰和深潜器虽然有高精度的成像声呐系统,但这种声呐的探测距离更近,探测速度也比较慢,所以其搜索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确定的潜艇失事位置是否准确。

有效施救难上加难

专家认为,搜索发现难,而有效施救更难。目前,较为常见的救援装备主要包括救生钟和深潜救生艇。

救生钟是援潜救生的专用装备,是最早出现的对失事潜艇艇员进行救援的救生装备。救生钟拥有耐压壳,接口可以与潜艇对接,可分批将失事潜艇内艇员救出,不过容纳人员较少。1939年5月,美国最先用救生钟成功救出沉没于大西洋73米深处的“斯阔露丝”号潜艇上的33名艇员。目前,救生钟已经发展出三类,分别是潜水救生钟、移动式救生钟和机动型救生钟。但传统的救生钟与潜艇对接,对潜艇的姿态要求很高。超过了限制条件,就很难对接成功。

相对救生钟,深潜救生艇更大,机动性更好,适配性更强,施救深度更深,是目前最有效的深潜救援装备。例如,英国于1978年推出的LR-5型深潜救生艇,艇重20余吨,最大潜深457米,一次可救10人。而英国佩里·斯林斯比系统公司为中国海军建造的LR-7型深潜救生艇约7.6米长,最大下潜深度500米,每次最多能搭载18名遇险者,该艇可以在水下自由航行、调整姿态。之所以深潜救生艇的下潜深度往往在500米左右,主要是因为潜艇的最大潜深也就在这个深度。该艇由一个圆柱体和两个半球形封头组成,共有3个舱室,前舱为驾驶室,中舱和后舱用于救援。进行救援时,借助艇体下方的裙罩与潜艇对接,形成硬密封并与潜艇艇内均压,在深潜救生艇和潜艇之间建立救生转运通道,将失事艇员转移到深潜救生艇,再由深潜救生艇转运到救生母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