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男子啃老上瘾不工作,2019年向父母索赔550万:这是你们欠我的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右上方的“关注”,我们将持续给您带来更有趣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更是根深蒂固。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一直非常强,极其重视血缘与亲情,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为了孩子,父母往往甘愿倾尽所有、不顾一切。

而作为子女,孝顺也是应当贯穿一生的本能与课题。

然而,亲情并非坚不可摧,金钱和利益很可能让其遭受考验、动摇,乃至付之一炬。

2019年,一户上海家庭就因为钱,闹上了一档调解节目。

现场,儿子口口声声称,父母见识短浅、出尔反尔,还欠自己550万元。

父母则怒斥儿子不务正业,整日妄想一夜暴富,简直不可理喻。

这个家庭究竟有何矛盾?儿子口中的“550万欠款”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儿子成唯一心病

施丽娟(化名)和张华涛(化名)是一对上海夫妇,早年间双双前往日本闯荡。

上世纪90年代,正值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尽管后来证实,这欣欣向荣不过是虚无的表象,但泡沫破灭前的疯狂膨胀,在当时无疑令日本领跑全球,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交椅。

例如1995年最巅峰时,日本的经济总量高达5.54万亿美元,是第三名德国的两倍还多。

而施丽娟夫妇恰好吃到了这波红利。经过五六年的打拼,他们赚得盆满钵满,风光回国后,一连在上海市中心购置了多套房产。

施丽娟与张华涛夫妇

不光钱包鼓鼓,夫妻俩的感情也十分恩爱。施丽娟与张华涛接连生下女儿张媛(化名)和儿子张迪(化名),凑了个“好”字。任谁看,这无疑都是令人羡慕的四口之家。

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尽管家境优渥、婚姻幸福,但孩子着实令夫妻俩操碎了心。

女儿倒称得上“别人家的孩子”,自小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对人生也有清晰的目标规划。张媛2010年赴美国留学深造,如今已然顺利完成学业,步入了职场。

但张迪却与姐姐截然相反。学餐饮毕业后,他无缝衔接地开始“家里蹲”,一宅就是四五年之久。

每天的行程就是,白天蒙头大睡,晚上出去跟狐朋狗友喝酒玩乐,都24岁了还一事无成。

施丽娟夫妇曾不止一次劝说儿子,尽快找个工作,迈出进社会的第一步。奈何每一次,张迪都会口气狂妄地敷衍说:“我天生就是当老板、赚大钱的命,一辈子都不得去打工。”

不过,最令施丽娟夫妇头痛的,并非儿子啃老,而是其酷似“讨债鬼”的行径。

2016年前后,张迪突然提出自己想做生意,希望父母给点资金支持。

眼看着整天无所事事的儿子,终于有了点事业心,施丽娟和张华涛深感欣慰。两人不仅果断出资20万元帮忙创业,还亲自考察、找了个靠谱的合伙人,给张迪开了间汽车修理店。

结果运营不力,开门没俩月就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短短一年后便亏得血本无归,关门歇业了。

都说“吃一堑,长一智”。施丽娟借机教导儿子,表示做生意没有那么简单,他应该先脚踏实地干一份工作,锻炼能力并积累社会经验,待对一个行业了如指掌后,再投身进去干自己的事业。而不能像汽修店时那样,明明一窍不通却盲目冲动。

只可惜,对于施丽娟的苦口婆心,张迪是左耳进、右耳出,分分钟恢复啃老本性,又开始了吃喝玩乐、浑浑噩噩的生活。

图片源于网络

直到几个月前的一天,张迪忽然间心血来潮,竟直接把施丽娟堵在家门口,一张嘴就是:“妈,给我买10辆车,我要做网约车。”

起初,受到冲击的施丽娟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她下意识点头,表示可以给张迪买辆车,再送他考驾照,去跑网约车业务。

不料张迪立马摇头,说他不开,他是要把车都租给网约车司机,赚租金。说着说着,张迪还打开了手机计算器,咚咚咚的猛按一通,然后沾沾自喜地甩下一句话:“一个月几万,一年几十万,10辆车很快就能回本了。”

无奈之下,施丽娟只得试着跟儿子商讨具体细节。结果不出所料,什么竞争强度、市场饱和度、盈亏概率等等,张迪是一问三不知。

他压根没有做任何市场分析、前期准备,只是单纯因为自己不会开车、经常叫网约车,就想当然的认定该行业前景好、闭着眼睛都能赚钱。

一时间,施丽娟深感无语,也隐隐生出“恨铁不成钢”的愤怒。在被张迪堵了一个多小时后,她被迫答应会考虑此事,当然最终的决定依然是拒绝。

施丽娟本以为儿子会知难而退,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奈何张迪远比她所了解得更加偏执。大概是心有不甘,张迪居然直接找到媒体求助,试图借上节目调解家庭矛盾的机会,达成自己的目的。

“罗生门”的另一个版本

“有钱什么都好做,我只要投钱,做个幕后老板。”

“美容美甲,推拿按摩,居酒屋,蛋糕店,这些需要200万不到。”

“我还想做网约车这一块,就是租车公司,投得越多,赚得越多。”

张迪将自己心仪的投资项目娓娓道来,称现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需要父母拿出400多万,帮助自己创业。

听到这一番所谓的规划,施丽娟心头是怒火中烧。她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冷静和淡定,但言语间却字字夹枪带棒,直言不讳地讽刺:

“他就是异想天开,手艺没有,社会经验没有,文凭没有。就觉得钱只要投进去了,就能自己涨起来一样。”

对此,张迪毫不犹豫地进行了反驳。在他看来,父母才是“败家”的存在——他们没有远见,长时间以来坐吃山空,导致家庭经济一直在走下坡路。

恰恰相反,他具备独到的投资眼光,稳赚不赔。只是被父母万般阻拦,才一身才华迟迟无处施展。

为了印证自己的说法,张迪还回忆起一段至今耿耿于怀的往事。

那时,张迪还在上海郊区上学。期间,学校旁边建了一个新楼盘,开盘很便宜,每平方米的售价在6000元左右。

尽管这个楼盘在当时无人问津,但张迪敏锐地察觉房价将来肯定会涨,便迫不及待建议父母在那里买两三套房子,用以炒房。

然而,父母只当他口中的“肯定会升值”是小孩子玩笑,完全不予理会。

一晃好几年过去,聊起这件事,张迪依旧愤愤不平地抱怨:“如果当时听我的投了200万,到2016年8月份,折现就有700多万了。”

面对儿子这好一番输出,施丽娟是又羞又恼。她连忙解释说,自己绝非忽略儿子的建议,而是当时家里真的没有这个经济条件。

毕竟她回国以后一直从事自由职业,收入不稳定,丈夫张华涛也因为一些原因,无法向银行贷款。再加上多年间一直“入不敷出”,也拿不出一口气买几套房的现金来,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施丽娟的解释无疑合情合理,很有说服力。可当主持人将目光投向张迪时,对方竟面露嘲讽之色,直言母亲撒谎。

张迪清楚的记得,就在那两年的一天,因为上海证券综合指数上涨到了5100点,母亲非常兴奋,回家途中还问自己要不要买房。

当时张迪随口一问,想买在哪里。施丽娟居然霸气坦言,家门口那条路上都可以随便买。

回忆到这儿,张迪的情绪略微激动起来:

“那时候房价也不便宜,一套下来至少500万,她还说全款拿下。”

“家里根本不是没钱买房,只是他们不相信我而已。”

就连汽车修理厂倒闭那件事,张迪都给出了迥乎不同的解释。

原来,施丽娟夫妇当年虽口口声声支持儿子创业,却因为偏见和怀疑,毫不犹豫将所有资金交给了合伙人,只让张迪去帮着打下手。

那个合伙人虽戴着“张华涛朋友”的帽子,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骗子。经营期间他浑水摸鱼,修个车,居然让客户自带所需配件,搞得客人是来一个走一个,臭名远扬。最后,那人直接卷了余下10多万跑路了,这才导致汽修店倒闭。

因为这个事儿,张迪还一气之下去了新加坡,在一家蛋糕店打了好几个月的工,直到公司裁员才回国。

关于这件事的真相,施丽娟夫妇选择了默认。不过他们的态度并没有因此软化,而是辛辣直言:要不是张迪长时间混吃啃老,任谁看都靠不住,他们怎会如此堤防。

信任是要自己争取来的,现在的张迪显然不配得到无条件的支持。

一时间,场面混乱起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谁也不让谁。

最后还是主持人出面缓和气氛。为了把“调解”这个主题拽回正轨,她正式询问起双方各自的诉求与目标。

施丽娟和张华涛不出所料,他们只希望儿子出去找份工作,学会自食其力。

眼看现场氛围好不容易温馨了一点,结果张迪的诉求,又令在场所有人大跌眼镜:

“我呢要求不高,当初我姐留学时那套房子卖了150多万,现在市值400多万吧。”

“折现给我就行,我想自己做生意,靠这些钱再去赚更多的钱,用于结婚或者以后的生活。”

550万元的“欠款”

关于这段纠纷,还得从好几年前讲起。

当时,施丽娟和朋友们来了场闺蜜聚会。这妈妈们凑在一起,孩子自然成为了避免不了的话题,大家从教育一直聊到了孩子成家立业。

期间,有人提出:像是儿子将来结婚,肯定得帮忙置备一套房子,上海生活水平这么高,负担肯定不小。

听闻此话,施丽娟条件反射的回了一句:“不能偏心,儿子有的,女儿一定也得有,所以一人一套房子。”

在亲情观念深刻的中国,父母向来无私付出,哪怕子女长大成年、为人父为人母,依然会在能力范围内倾力帮助,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施丽娟的这句话也正是这个含义。

可谁曾想,说着无意,听者有心。此话落到张迪的耳朵里,竟被曲解成为一个承诺,一个父母理所应当需要兑现的承诺。

恰逢2010年张媛决定去美国留学。考虑到美国的学费和物价水平都很高,为了让女儿毫无后顾之忧的好好上学,施丽娟和张华涛便以150万的价格卖掉了名下一处房产。

而张媛留学4年间的学费、生活费,林林总总加起来也达到了100多万元。

对此,张迪想当然的认为。父母答应给姐姐的那套房产,被提前变现,全部花在了姐姐身上。

相应的,允诺给自己的那套房产,他也有权要求折现,并自由支配。

早在2014年,张迪萌生创业念头之初,他就曾向父母索要过这笔资金。但施丽娟夫妇觉得他无理取闹、毫无经商能力可言,并没有答应。

一直拖延到现在,张迪实在忍无可忍,这才想借助媒体的力量,逼迫父母就范。

甚至于,就算通过调解能够得偿所愿,张迪都不甚满意。因为早在上海房价涨得最凶的时候,因为姐姐上学卖掉的那套房产,市价足足飙涨到了550万,现在则回跌至400多万。

如果不是父母出尔反尔,他才不会白白少得将近150万元。

显而易见,张迪的思想彻底走进了死胡同。作为一个成年人,他非但从未想过自力更生,反倒紧紧吸附在父母身上“吸血”。

施丽娟随口提及的“一套房产”,竟被张迪扭曲为一张欠条。他莫名其妙的认定父母欠他钱,而他是债主,在正大光明的追债。

张迪的主张,瞬间引发节目现场一片哗然。向来公平、公正、冷静的调解专家们,都个个难掩激动,争先站起来教育张迪。

其中一个人一针见血的指出:“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义务只持续到18岁,孩子成年以后,父母力所能及的帮助,那是情分而不是本分。”

正如施丽娟多次强调的那样,他们作为家长的观念,就是只要对孩子有利,砸锅卖铁也得支持。所以女儿张媛留学时,他们才会卖一套房,这跟所谓许诺的一人一套房,毫无关联。

相应的,过去张迪提出想去日本学习河豚料理,然后回国开店时,施丽娟和丈夫也果断选择了支持。最后是张迪自己觉得业内竞争力度大,半途而废的。

或许,施丽娟夫妇的教育方式的确存在问题。他们一味的否定、怀疑张迪,对其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可这些都不该成为,张迪将父母视为债务人的理由。

毕竟钱是施丽娟夫妇辛苦赚的,他们怎么支配、怎么使用,张迪根本管不着。况且,他们做父母的,也压根不欠孩子什么。

随着调解的深入,张迪似乎真的有所触动。他表示,自己会试着去找份工作,保证不再逼着父母给钱了。

而精疲力尽的施丽娟夫妇也选择松口,答应把名下一套价值150万元的房产过户给张迪,让他自己看着处理。

这场调解的结果看似皆大欢喜,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长达约10年的矛盾纷争,真能随着一场节目烟消云散吗?

对此,大家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宝贵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