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泉州:林路厝 家国情

林路,1851年—1929年。据南安市博物馆原馆长杨小川讲述,林路年少时家境贫穷,只能靠给大户人家放牛、捡柴为生。后遵父遗嘱,出外学艺。在新加坡,他曾创办福安砖瓦厂,后投资开设“永盛兴”“华林行”等商店,经营橡胶土产等。《南安县志》记载:林路,为新加坡著名华侨建筑家,其故居俗称林路大厝,建于清光绪晚期(约1900年),由多座建筑合成一整体式建筑群。墙为花岗岩和红砖结构,梁柱为钢筋水泥和木构混合,硬山式与歇山式综合屋顶,穿斗式木构架,地面铺饰进口砖。装饰富丽堂皇,具中西结合建筑风格。

林路厝之八角型护楼

林路厝位于南安省新镇满山红村三落28号,其坐北朝南,东西长120米,南北宽50多米,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前有花岗岩石埕,埕前有水榭。

当年落成的林路大厝共有前后三落,有民居、祠宇、花园、书房、梳妆阁和埕栏护亭等,占地6.5亩,共有大小房间99间,建筑时主要采用大型方石、红砖、地砖与水泥。其中,除石头之外,有部分由海外运回,在过程中花费人力物力十分庞大。据传,林路有着木匠绝活,人称“小鲁班”,上世纪初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堂(又称大钟楼)便由他承建,时为新加坡最宏大建筑物!

林路厝前戏台

在省新镇,林家祠堂旁即为林路厝。林路厝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厝前正对面有一个用石头架起的戏台。戏台不大,却显得精致与古朴,它两边各有十来米长的石道与台阶。其后方有一个池塘,时时水光明媚,下方空间设置着一个窗户,透过窗户而来的水光,我不由想起荷塘夜色。这定会是同样悠远,同样柔美!

走到戏台处,看向林路厝,它为中西合璧风格,其一旁上方有一座阁楼,结构大部分完整。一楼厅堂颜色呈大红,观望二楼它的颜色却已退化殆尽!经历百年风雨后,林路厝的大多建筑皆已被破坏,现仅存民居3座,祠宇和花园各1座。原厝内装饰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现今大部分也已不在。

林路厝天井

而今,林路厝最吸引我的有三个地方:一是天井,那中间的花儿开得正艳,四周粗大的杉木显得牢固,楼上与楼下以明显的颜色陈述着它历史的蕴含。它的凹度不深,里面有着一块石碑,刻有“泉州十佳古民居”,为2006年政府相关部门所评定。

二是楼房,踏过弯曲的木质楼梯,二楼正厅有着林路家训的字迹。字迹用毛笔书法所写,有些已然褪色,但依然较为清晰,从中可看出其内有着不少内涵,显现不凡家风家训。其上的慈、善、正、勤等字,注释着一位事业成功者与长寿老人对于人生的领悟。二楼的房间大都空着,墙壁上有着建筑时设计好的壁中书橱。因此,那几乎空荡的房间,仿佛散发着一股深沉的书香味。

三是画作,一楼厅堂有着徐悲鸿先生为林路所作的人物油画像的影印挂件。画面上的林路有着一份刚毅与内敛。他左手平放,右手拿着一把扇子,穿着白色长袍与黑色上衣,有着银白的头发及胡须。他的眼神,给人深远知觉,仿佛思绪万千,似在沉思,似在望远……

在其画作上,附着说明文字,为“基于对菊花的理解,他兼具道德品行与物质特性。一个人拥有跟花一样特征。智易老人注释,悲鸿。画家徐悲鸿为画面上的扇子题词”。1927年,油画由林氏家族捐赠,新加坡艺术馆收藏。

林路厝阁楼

林路生育有18个儿子,其四子为林谋昌,曾任民国时期惠安县县长。其十一子为林谋盛,曾就读“养浩斋”私塾、厦门鼓浪屿英华学院、新加坡莱佛士学院、香港大学等。在林路即将去世前,他被林路指定继承父业,从而接手经营起砖瓦厂、饼干厂等企业。而后,其事业进一步飞黄腾达,在十年之内,便被选为新加坡建筑公会会长。

在抗日战争期间,林谋盛率领一批爱国青年义士,共同进行抗日运动。他在马来西亚策划抗日事务时,不幸被日寇抓捕。在牢狱中,他受尽折磨,却仍然坚贞不屈,最终为国殉难。其亲属林玉柳、林玉树、林天赐等八人,也皆被日寇杀害。可以说,林路后人爱国意志之强烈,乃千古不朽!

抗战胜利后,林谋盛被追授为陆军少将。同时,新加坡伊丽莎白公园为之建有林谋盛烈士纪念碑。

林路厝及厝前石埕

现今,其第四世裔孙仍居于林路故居内,新加坡、欧美等国有诸多林路后人。旧日里,其故居诸多字画 、石雕、木雕皆被破坏。现今,其主体整体结构保留较为完整。原两侧各有一座八角形护楼,现今仅剩一座。而今,其墙壁上仍存有“名驰冀北三千里,地近蓬莱尺五天”等对联。地板上仍有进口彩色水泥花砖,依是色彩明朗。

林路在世时,十分重视教育,其原有第四幢大厝曾设置有书房,且设置有私塾“养浩斋”,他的十多位儿子皆曾于其内就读。

2005年,林路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南安市委宣传部、南安市委文明办等单位将林路故居评定为“南安市家风家教示范基地”。(来源:泉州网 洪少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