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百业大王林绍良,人脉是第一要义 悼词写:在世做错什么,请谅解

3月26日,《李嘉诚之前的首富,曾拒绝江、朱:他是福清人公认的“大哥”》一文发出后,不少人追问,林文镜一生最重要的生意伙伴——印尼前首富林绍良家族现况如何,其二代在干啥?

林绍良比林文镜大11岁,二人既同姓又同乡,并共同打拼,合力创办印尼三林。写林文镜,就不能不写林绍良,反之亦然,谈林绍良,就缺少不了林文镜这一关键人物。上述文章已提到,林文镜回国“二次”创业时,将产业交给合伙人林绍良家族,以及弟弟等家族成员经营,那么,事业发展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新的变化吗?

如果父亲在世做错什么,请谅解!

家属送别林绍良

印尼首富林绍良,生于1916年,病逝于2012年6月10日。6月18日举行葬礼,下葬新加坡蔡厝港政府坟场。整场葬礼庄严肃穆,千人送别,仪式以华语、英语、印尼语三种语言进行。

出席葬礼的除林绍良女婿黄汉琳、三个儿子林圣斌、林圣宗、林逢生、女儿林美君等之外,还有近1000名亲友、各国政要、三林集团员工。长子林圣斌以印尼语致悼词时,曾一度哽咽,他说林绍良在世时常说自己的成功,有赖于政府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帮助,并劝诫子孙要诚实、努力,并怀着宽广胸襟对待生活与事业。当林圣斌念到“如果父亲在世时做错了什么事,我们诚心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谅解”; 不少出席者听后,随即鼓掌致意。

林绍良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且颇有几分神秘。即便林氏家族后来已迁居新加坡等地,可在印尼,一提及印尼华人,就跑不开林绍良和三林集团的话题。确实如此,林绍良生前,任印尼林氏集团董事长、印尼政府经济顾问,被美国《投资家》杂志列为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曾被称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2004年,《新财富》将他评为印尼华人首富。

林绍良祖籍地——福清牛宅村

林绍良,祖籍福建省福清县海口镇牛宅村。今年2月13日,牛宅村的老人们又盼来一年的大喜日子,林绍良家族二代掌门人、三林集团总裁林逢生为牛宅老年人发放福利。为秉持父亲林绍良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精神,林逢生每年都会慷慨捐赠170万元,用于发放家乡老年人福利基金。

林绍良家中兄弟有三,号称“林氏三兄弟”, 大哥绍喜、三弟绍根,他是老二。(注:林绍良兄弟姐妹共有7个)林家世代种田为生,据说有水田30亩,水牛一头,虽然大富,也算殷实之家,7岁时,林绍良就被送入私塾念书。

1931年,15岁的林绍良离开私塾,在父母支持下,在牛宅村东大路旁,开了一家杂货铺,开始创业营生。1935年,父亲林元载因病去世。后来,“九一八”事变发生,日侵占东三省,为逃避战乱,在母亲劝说下,1938年春,林绍良下南洋,到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古突士镇,投靠在当地开花生油店的叔父林财金和哥哥。

牛宅村举办林逢生捐赠发放仪式

后来,为感念桑梓之情,林绍良三兄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从海外寄回大量食品、物品,帮助家乡人民度过难关。林氏家族或以父亲“元载”之名,或者三兄弟联名,在福清家乡捐资兴办学校、医院、码头、桥梁、道路、一都溪引水、闽江调水、开发旅游名胜等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设施。

叔叔林财金开店,是传统“坐商”模式,等人上门买油,林绍良来后,就建议改为“行商”,就是走街串巷,上门推销,一下子把生意做旺起来。1940年后,有点积蓄的林绍良开始自主创业,骑脚踏车贩卖咖啡粉。不过,好景不长,太平洋战争爆发,日 * 军登陆印尼,私营工商业被收归国有或者充军用,林绍良的小贩生意被打断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印尼独立,但战火并为熄灭,抗击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又打响了。期间,当地华商在中华总会的领导下,纷纷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

林绍良与苏哈托

一次,为躲避追捕,抗荷领导人之一的哈山·丁,被安排藏匿在古突士镇的林家,时间长达一年多。哈山·丁,就是后来成为印尼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也通过这一层关系,林绍良还结识了彼时任上校团长,后来成为印尼总统的苏哈托,并与印尼军界不少人物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自此,林绍良开始“走大运”, 之后靠着做军火跟药品的生意发家,并成为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加上后来的烟草生意,到50年代印尼独立后,林绍良已是南洋的一位大商人了。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林绍良的企业仅是起步,虽有所发展,但无论资金还是企业规模,都不是特别大,而其家族事业能迅速崛起并壮大,甚至“富可敌国”,与印尼苏哈托时代不无关系。

印尼“九·三〇运动”事件后,苏哈托总统于1967年上台执政,印尼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吸收国内外资本及企业家投入印尼国家经济建设的政策,对华商而言,《解决华人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此中最重要的政策之一。1969年,苏哈托政府又推出了印尼“一五计划”,抓住这一时机,以及当地企业界人脉关系,林绍良从1967年起,先后建立了一些独资、合伙企业,并陆续创办了肥皂厂、纺织厂、轮胎厂、自行车零件制造厂等许多工厂。

林绍良回乡

三林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73年的“三林经济开发企业有限公司”,集团后来分成7大业务企业群,即工业、贸易、金融、开发、建筑、零售和联营企业,后来一起并入三林集团。林氏三兄弟后来都到印尼一起打拼,故称“三林”。

在最巅峰的时刻,林绍良个人拥有数百亿美元的资产,640家公司,资产遍布整个亚洲,家族事业触及印尼经济方方面面,特别是靠着特殊关系,获得了印尼烟草、面粉专营权,靠垄断大量敛财。林氏家族事业涉及到金融、地产、矿产、汽车制造、电子、交通、种植、木材、航运、建筑、旅游、保险等70多个行业,且不少居垄断地位,号称“百业大王”、“亚洲洛克菲勒”,其财力及影响不仅称雄印尼,还威震东南亚,若彼时有媒体排列富豪榜的话,足以称为世界首富。

林绍良家族二代如何接盘守业?

著名侨领、新加坡华仁谊集团董事长林文镜(中)

三林集团,是国际性大财团。林绍良的生前,拥有“丁香大王”、“ 面粉大王”、“ 水泥大王”、“地产大王”及“金融大王”等美誉,旗下包括“力宝集团”、“三林集团”、“林氏集团”、“ 第一太平”、 远东银行、康年银行、第一太平银行等诸多独资或者合资企业。

与同乡林文镜结识,最初起于1961年两人合作的土产生意,林绍良后来与林文镜等人合伙创办并控制“华仁谊集团”,并通过华仁谊集团不断向印尼之外拓展业务,在香港、东南亚、美国等地开展投资并购,并涉足国际贸易。经营房地产、建筑、进出口贸易及海外投资的华仁谊集团,也成为日后林绍良、林文镜家族旗下的支柱财团之一。

此外,跟老乡林文镜一起成立的林氏集团,也是东南亚最大的财团之一,集团下属公司多达192家。此后,他们还合资组成的第一太平集团,其中,有以专营金融业务的第一太平投资公司,还有专营贸易的第一太平企业公司,业务跨越亚、美、欧、非各洲。林绍良与林文镜在“第一太平”的股份各占一半,即各占50%股份。

著名潮商、盘谷银行创始人陈弼臣

林绍良另一个重要版图,那就是中央亚细亚银行,乃印尼最大的银行。林绍良一生的成功,有二大秘诀,一是找准机遇,二是找对朋友,即生意上合作伙伴,也包括政商人脉。

办厂、投资等经商生意,金融是血液,林绍良也深感若没有金融界支持,事业就做不大,于是,他决心创办自己的金融机构。1954年,林绍良创办了“威英度•庚查纳”银行,可他在金融业经验不多,此刻,另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出现了,他就是著名潮商、盘谷银行创始人陈弼臣。1957年,林绍良创办印尼最大的私营国际银行——中央亚细亚银行时,就是受到泰国金融巨头陈弼臣旗下盘谷银行的帮助。

此前,我们已专章分享了印尼力宝集团创办人李文正的传承故事。被誉为“银行界奇才”的李文正,祖籍莆田,与林绍良算福建老乡。李文正,是林绍良发现的一匹“千里马”, 1975年,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他偶然结识了彼时任泛印银行总裁的李文正,发现其才华横溢,更是银行业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林绍良以转赠17.5%的股份,力邀李文正来中央亚细亚银行供职,出任中央亚细亚银行的执行总裁。

力宝集团创办人李文正

李文正有印尼“钱王”之誉,也正是他与林绍良二人共同经营下,中央亚细亚银行才能做大做强,成为印尼金融界巨头。识人用人,是一个成功家族企业领导人的重要素质。当我们关注美的何氏家族“事业合伙人”制度时,您可能不知道,早于上世纪70年代,海外华商家族已经成功地运用这一模式,把职业经理人变为事业合伙人,是林绍良在用人上的过人之处。

要知道,当时的中央亚细亚银行,与李文正先前任职的“泛印银行”绝不是一个等量级,前者资产仅是“泛印”的1/33,存款额仅是“泛印”的零头,也就1%。李文正能把规模如此小的银行做成印尼财团巨头,与林绍良“疑人不用、疑人不用”有关。

林绍良说过,“自己所学不多,本无力量经营如此庞大的企业,现今之所以能有所成就,主要是善于选择共事的伙伴。”其实,与林绍良交集的著名华商家族,除了林文镜、李文正、陈弼臣外,还有“香格里拉之父”郭鹤年等。《郭鹤年自传》中,爆出了郭鹤年与林绍良之间的合作关系内幕,也包括恩恩怨怨。

最初成就郭鹤年事业有二大产业,一是糖业,被称“糖王”,另一个就是面粉业,郭鹤年就参与投资了林绍良那家全球最大面粉加工厂(波戈沙里公司,当时获得印尼全国面粉生产2/3的专营权)。反之,林绍良也是香港香格里拉酒店的一位大股东。在“自传”中,郭鹤年自己透露,投资面粉厂时,20多年间出钱却没有一纸协议,虽分红不如预期,郭鹤年对林绍良的评价还是“林绍良为人较公道,尤其是对我。”

印尼三林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林逢生

不过,郭鹤年对林家二代林逢生的看法,却大不一样了,甚至说出“林逢生试图设计欺骗我”字眼。

林绍良有三子一女,长子林圣斌、次子林圣宗、三子林逢生、女儿林美君,皆学有专长,精明能干。目前,三子林逢生为家族企业掌门人,负责打理家族事业。长子林圣斌很早就自此创业,独立门户,拥有自己的事业。而次子林圣宗,则主要负责中央亚细亚银行,另外,还负责打理佳福(QAF)(新加坡佳福集团)等业务板块。林氏二代,基本上是“分工不分家”接班态势。

另外,林圣斌作为家族长房,常出现在印尼工商会馆中国委员会、雅加达林氏宗亲会等社团活动,并出任印尼雅加达林氏宗亲会永久名誉主席。

印尼雅加达林氏宗亲会第23届理监事就职

林绍良一生中,与“21”数字结下不解之缘。他是1938年6月21日到印尼谋生,而那一年他正好是21岁。后来,他买下第一部车(二手车)时,车牌号码“2829”加起来,也是“21”。

1994年4月16日,是他与夫人金婚50周年,原本要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庆祝 ,可宴会被别人先定下,只得推迟至4月17日,加起来也是“21”。无巧不成书!他去世日期是2012年6月10日,几个数字加起来又是“21”。林绍良是在新加坡莱佛士医院病逝,享年96岁,移居新加坡共15载。

1995年,林绍良退居幕后,布置家族接班,三儿子林逢生上位。林逢生,今年69岁,1949年10月生于印尼,读完中学后,从印尼赴新加坡求学,1971年,在英国Ewell County Technical College毕业,归来后开始在家族事业历练,到35岁后,林逢生开始逐步主持集团工作。

1997年,林氏家族企业面临一场生死劫,亚洲金融危机加上印尼“排华”事件接踵袭来,一方面公司的财富极速贬值,生意几乎陷于停顿;另一方面,暴乱时银行及旗下企业财产,甚至是家族豪宅都被洗劫一空。无奈之下,林氏家族只能在国外避难,自此,林绍良移居新加坡,住进狮城东海岸的普洛力路洋房。

1998年印尼“黑色五月暴动”

危难之际,为挽救家族事业,林绍良从幕后冲上前台,主导企业开展自救和重整。真的来看,林绍良家族在印尼事业几乎是“断臂求生”,另一方面,家族事业逐步“乾坤大挪移”,把资金移出境外,特别是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力度。(注:1998年5月,印尼“黑色五月暴动”中,林绍良在雅加达的住所遭到攻击和洗劫,旗下酒店被烧,印尼当局接管了三林集团旗下大部分公司)

浩劫之后,失去印尼事业根基的林绍良家族企业,身家大缩水,已无法重现昔日辉煌。林逢生掌权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处理危情。当时,中央亚细亚银行因挤兑,每一个提款机都排着提款的长龙,印尼政府调动央行流动资金52兆盾,换取条件就是三林集团提交旗下108个企业至政府代表机构IBRA,集团因此开始衰弱。令林逢生庆幸的是,几番周折,加上他的坚持,保住印佳福(也称“印多福”)和保加沙利二家公司。

印多福,是一家食品和饮料企业,之前,曾通过收购百事可乐在印尼企业,生产七喜和百事可乐,在印尼饮料业占有一席之地。林逢生接管印多福后,侧重发力方便面产业,并与著名国际巨头雀巢合作,成立了PT. Nestle Indofood Citarasa Indonesia。由于专注食品工业及消费产品上,三林集团逐步恢复生机,并成为一家跨国企业,业务遍及东南亚、美国、澳洲等地。

另外,在菲律宾、泰国、香港、以及中国内地等,林逢生通过旗下“第一太平洋”拓展市场,也包括回福州等地投资兴业,有名的国内投资如上海中远三林置业集团、三林万业(上海)等。近年来,林逢生加快投资并购计划,比如收购闽中食品(China Minzhong)股权、2.24亿美元收购力拓 集团的澳大利亚煤矿资产等。

林逢生(左1)与招商局领导会面

今年1月,福布斯发布《2017印尼富豪榜TOP50》,其中,林逢生家族以69亿美元财富,位列印尼富豪榜第四名。

从林绍良家族二代接盘守业中,我们可以发现,海外华商家族比较注重关系网络,林氏家族历经浩劫后能再度崛起,与其编织的关系网络支持不无关系。当然,他们身处异国,天生“弱势”地位。这种关系网络的经营,包括老乡、祖籍国、宗亲、熟人以及商业等网络人脉;也正由此因素,海外华商家族在商业运作上,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灵活性、以及竞争力,并在危机处置上更显卓越之处。

相对而言,海外华商领导人几乎是“活到老,干到老”,由于家族观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接班传承更像是自然而然之事。而“分业分工不分家”模式,使得后代子孙能很早各就各位,协力经营家族事业,而且企业间彼此关系表现为一种稳定、高效关系,血缘与亲情像胶水一样,把它们紧密地黏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对外竞争合力。

更重要的是,像林绍良家族等,虽遵循“子承父业”传统,家族与企业并重,却并不生搬硬套“长子继承”等旧习俗,而是选择能者居上。比如,谢国民接掌泰国卜蜂集团,林逢生主理家族事业,并没有以长幼区隔来处理。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华商家族企业中的长子,参与家族、宗亲事务相对更多,这也是一种传承。

/一波说 •传承在中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