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彻底“不设防”了。
其实,在10月1日“新冠降级一般传染病”后,泰国全境都已经进入了不设防的状态。
一切防疫措施,都停止了;各种店铺的营业时间,都恢复了。
口罩,不需要了——虽然泰国人和中国人还在戴,但是洋人和印度人已经彻底告别了口罩,也没人会打扰他们。
在商场门口量体温的,无论是人员还是器材,都彻底消失无踪。能记得在门口放一空酒精瓶的,都算是讲究人。
所有与防疫相关的手机APP,什么泰国胜利、医生胜利、这个胜利那个胜利的,统统下线,删号停营……其实咱也没怎么用过,现在想用,也没机会了。
总而言之,没了,啥都没了。
泰国与新冠的“脱钩”,像是一场漫长的分手。
五月是绝交,七月是分居,十月就像彻底微信互删,就此拉黑。
从此以后,只当没这个人,连朋友圈动态都懒得再看一眼。
泰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基本已经恢复正常。
入境管制已经彻底取消,不用核酸、不用疫苗、不用ATK、不用隔离——啥都不用,哪怕你正发着病,一路咳嗽喷嚏发着烧下飞机,也可以照样落地泰国。
从空姐到海关,没有人会多看你一眼。
哦,可能唯一的区别,就是会提醒你戴口罩。
商场里,大街上,洋人越来越多。
虽说,数据上,2022年境外游客的数量应该只有疫情前的四分之一。
但是在感觉上,老外在曼谷的密度,已经恢复了2019年全盛时期的大半。
中国人和俄罗斯人,至少少了九成。街头的亚裔游客,大多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人,洋人则看不出来是哪国的,好像北欧的比较多,反正俄语基本听不到了。
最显眼的,是排山倒海的印度人。
在每一个商场,每一个游乐场,每一列地铁上,都可以看见好多好多的印度(或者孟加拉、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人。
一两个老的,带着一群小的;一两个胖的,带着一群瘦的。
没有一个印度人,屑于戴口罩,而是穿着纱丽,踩着拖鞋,包着头,松弛地靠在汉堡王的茶座上,一脸高贵地聊着些什么。
仿佛,在审视着仆人家的后花园。
对于一般泰国人的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
疫情之前什么样,现在也就什么样。
九皇斋节,曼谷唐人街人头攒动,普吉岛道教的“神明起乩”刀枪插脸游行热闹非凡。
每一座商场的每一层楼,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
夜里的马路边上,为了网红餐厅的一张桌子,人们大排长队,仿佛为了一顿晚餐而在塑料椅子上喂一个半钟头的蚊子,是什么值得骄傲的等待。
没有恐惧,没有节制,没有疲惫。
曾经的萧条,被掩盖在正常的繁荣与短暂的反弹中。
很多小店,没有撑过去,空落的门面映照着那些幸存者红光满面的复苏。
华人的世界里,开始充斥着享乐主义的狂欢。
那些需要回国的,基本都已经回过了——甚至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开始小规模地掀起返回泰国的浪潮。
高端消费场所,得利于华人社会的消费复苏,以及“境外华人大佬”千里迢迢前来撒钱,因此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红火。
大家都不再装蒜,不再在朋友圈里装模作样地发出“人不畏死,疫患无穷”的叹息,而是争相转发着关于解封、航班增加、新店开张的信息。
仿佛,这种没有限速的自由,是一种需要被炫耀的幸运。
关于疫情的新闻,在泰国华人圈的收视率,降到了谷底。
没人再关心,泰国政府又取消了个啥,又颁布了个啥,反正都与我们的生活无关。
远在中国的家乡,哪里又全员核酸,哪里又就地静态,也逐渐不再得到海外华人的关注——即便是那些,想用中国的清零来皮里阳秋的人,似乎也对此失去了兴趣。
唯一,与疫情相关,且还能有点流量的话题,就是“中国何时放宽”,以及“泰中之间又多了几个航班”。
绝大多数这样的信息,都是技术拙劣的标题党。
但即便是这样,依旧足以令人期待,令生活在泰国的中国人,忍不住点开看一眼。
然后失望地关掉,骂一声,标题党。
这,就是2022年10月的曼谷。
大戏终了,剧场亮起散场的灯光。
人群流散,脚步匆忙,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唯有我们手里拿着一张印错了日期的票根,
回首四顾,却不知归途何方。(编辑:岳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