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请通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为“个人碳账户”亮绿灯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TCL创始人李东生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议,由国家环保部门牵头,逐步建立统一的全国城乡居民碳排放计量账户;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倡导全民参与,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

从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以来,碳减排就不再是某个部门和某家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而是全民的行动目标。

个人碳账户:每个人都能为“双碳”目标付诸行动

将宏观目标具体落实到个人努力和激励方面,有没有好的对策呢?

2021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办公室发布《关于举办无锡市银行系统“碳路者行动” 个人碳账户策划方案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表示,活动是“为带动更多市民参与绿色发展、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推动绿色普惠金融纵深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金融力量。”

《通知》要求,“个人碳账户策划方案应包括个人低碳行为确立、个人低碳行为数据采集、个人碳积分测算、个人碳积分应用等主要内容。”

要求直指的核心是银行在推动全面参与绿色金融活动时,要通过一套合理的架构来设立个人碳账户并进行运营,要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为银行贡献经济效益。只有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整合,银行建立个人碳账户的价值和动力才是可持续的。

在怎么做方面,银行以前可以参考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银行原有的积分账户体系;另一个是互联网公司的线上绿色减排社交活动。

银行积分账户系统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应用体系,银行根据碳账户需要进行迭代,甚至直接套用的难度不会太大。难在积分的测、换算以及场景应用方面。好在,互联网公司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案例可以供银行参考。比如支付宝的蚂蚁森林。

蚂蚁森林通过用户的步行、公交支付等行为积累“能量”,然后让用户通过“浇水”等线上行为获取树苗成长“收益”,并实际帮助相关部门在各地进行植树绿化防沙治沙,还利用颁发勋章等形式让用户获得成就感。用户之间可以为彼此的树苗“浇水”,这样还可以形成一种线上的弱社交(相较于即时通讯等强社交工具)。用户与平台之间形成一定的粘性。

据官方统计,蚂蚁森林用三年时间实现碳减排792万吨,在沙漠上种下了1.22亿棵真树,种植总面积达到了140万亩,相当于1.5个新加坡。

类似的还有美团的数字人民币碳中和试点活动。

美团于今年1月12日对外宣布,截至2022年1月,该公司的数字人民币碳中和试点活动吸引了超800万用户报名参加,其中有超200万用户在活动期间下载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这些用户还累计产生超过5150万绿色骑行公里数,与驾驶普通燃油车相比,同等运量下预计可减少碳排放量大约为14000吨。

支付宝、美团、拼多多等多家平台都在进行弱社交体系的构建。这些弱社交会鼓励用户通过线下的步行、骑行或者线上的浇水种树,领水果蔬菜等活动来完成积分的积攒,然后通过互相浇水等线上行为进行激励。这样,碳减排也成了一种数字化营销活动。

建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的个人碳账户已亮绿灯

在我们思考如何进行具体的积分换算时,银行业已经有先行者在个人碳账户建设的路口亮起绿灯。比如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值得注意的是,绿灯亮起,银行的引擎响起时,车上载的不仅有营销,还有碳积分和绿色信贷。

今年3月初,建设银行向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施工作组申报了“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

“碳账本”是建行利用大数据技术,在获得客户授权的前提下,依托绿色交易所的碳减排计算因子,基于多源碳减排行为数据构建碳减排计量模型。该模型可以提升银行对客户碳减排贡献度计量的准确度。在获得客户授权的前提下,建行将内部数据(如手机银行生活缴费、TC缴费等)和行外碳减排行为数据(如乘车次数、线上办理政务业务次数等)进行可信共享,确保各方原始数据不出城,为计量客户碳减静贡献度提供多维度数据支撑。

中信银行近日宣布,该行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上线,公开邀请千名用户参与测试体验。

中信银行官方介绍称,“中信碳账户”内测版将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该行表示,每年的信用卡用户通过在线金融服务方面的低碳行为,累计可减少约200万吨以上的碳排放。

2021年11月3日,浦发银行宣布推出适用于企业和个人的碳账户体系。在该体系下,碳账户主要以碳积分的形式对企业及个人客户的减碳行动进行倡导和鼓励。

企业在浦发银行办理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都可形成对应的碳积分。基于碳积分累积量,企业的碳账户有着不同的等级,并对应不同权益,未来碳账户的不同等级将会带来多种多样的定制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