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导读
对上海这座城市而言,5年意味着常住人口增加了70万,期望寿命延长了0.93岁,人均存款增加了67549元,人均多花了11421元,轨道交通拓展了213公里,PM2.5下降了15微克/立方米……数字还可以无限列举下去。还有一些变化难以用数字衡量,这些可统计的、不可统计的元素,一起汇聚成上海的综合实力,展现着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魅力和风范。
对上海这座城市而言,5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常住人口增加了70万,期望寿命延长了0.93岁,人均存款增加了67549元,人均多花了11421元,轨道交通拓展了213公里,PM2.5下降了15微克/立方米……数字还可以无限列举下去。5年内,还有一些变化难以用数字衡量,比如个人的见闻阅历、和睦的邻里关系、诚信的社会氛围,以及城市不断增强的功能、持续升级的业态、日益增进的软实力。图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这些可统计的、不可统计的元素,一起汇聚成上海的综合实力,展现着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魅力和风范。增体量过去5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过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台阶,2021年达到4.32万亿元。4万亿到底是个多大的数?放在不同尺度的坐标里比较,才有更直观的感受。在全国范围内,仅有上海、北京两座4万亿元城市,而上海更是位于首位。在全球范围内,因为统计口径各异,经济总量排位没有权威数据,但上海与纽约、东京、洛杉矶、伦敦等几座城市共同处于第一阵营没有多大疑问。如果再放大坐标轴,把上海从全国经济中单列出来,与全球经济体比较,可以看到,它的经济总量仅次于排名第20位的沙特阿拉伯,领先于波兰、瑞典、以色列、新加坡等诸多经济体。过去5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过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台阶。朱伟 制图新时期,上海提出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多维度、综合性的,而经济实力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没有足够的经济规模,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就难以彰显,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就难以体现。通观顶级全球城市,无一不是经济强市。当下,城市发展空间接近饱和,土地和人口均有硬约束。上海继续做大经济总量就要在提高经济密度上做文章。这就要求上海“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在提高地均产出和人均产出上下功夫。诚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所说:“上海淡化GDP,绝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高质量的GDP。”强功能2021年底,一则获奖信息让上海科学界兴奋不已: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首次同时牵头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高等级奖项。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牵头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个奖项在此前20年中近一半年份空缺,而上海科学家上一次得此殊荣还是在18年前。赵东元牵头的这项研究开拓了纳米科学的新方向,被业界誉为先驱和里程碑。他却透露:“那篇关键性论文只有薄薄7页纸。”就这关键性的7页纸,引来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追随,它们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共发表4万多篇论文。7页纸引出数万篇论文,这正是上海孜孜以求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担当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率先突破卡脖子技术,在基础研发、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方面形成国际领先的理念和标准,最终引领全球科创发展新趋势。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019年在临港新片区举行。 张驰 摄在上海,与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并提的,还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这“四大功能”超越了数量和规模,围绕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而展开,是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和主线。过去5年,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2021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2500万亿元,口岸货物贸易总额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700万标箱,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规模和量级上去了,下一步将是功能和质量的提升。冲高端今年5月初,一个越洋财报电话会议接通。电话一端是纽约华尔街,另一端是总部位于瑞士的梅特勒托利多集团(简称梅特勒)。这家在纽交所上市的跨国企业业务遍布全球,但电话会议里的一个重要议题是中国。中国的业务增长如何?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大?对中国业务的预期如何?何时能完全恢复增长?梅特勒及投资者如此关注中国,不仅是因为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更是因为中国研发。全集团约1200名研发人员中,三分之一在上海、常州等地。而且中国研发团队完全独立,公司一位负责人说:“梅特勒上海的核心技术只在上海有,瑞士没有,美国没有,德国没有。”过去5年,上海还有不少企业像梅特勒一样,在产业发展中逐步走向高端,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逐步增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上海方案”正加快落实,一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高端通用图形芯片实现量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运行,仅去年一年就有8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坐落于上海张江的中芯国际是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孟雨涵 摄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2016年首次上升到约70%,数字比例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二、三产转型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近5年来,上海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高级度”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上海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从制造业发展来说,重点要在高端制造业、技术密集型等高效率、高质量的制造业发展上加快布局,体现并引领制造业的国际化、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和新方向。”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说。和梅特勒中国在集团体系中扮演的角色相似,上海期望通过产业升级,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担纲重要网络节点,“促进全球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出畅通,为更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战略通道”,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筑“根基”“上海正在变身‘未来之城’,而更让人流连的是它的旧时遗存。”《纽约时报》在一篇介绍上海旅游的文章里这样写道。所谓“未来之城”,是说地下纵横的轨道、陆家嘴的摩天大厦,以及一切现代化的物质表征;而旧时遗存,则是说“里弄小巷石库门、梧桐树下小洋房”,以及身处其间的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前者是上海的硬实力,后者则是软实力。软实力不像硬实力那样具象、易感知,它更依靠个人体验,因而也更有召唤人心的力量。有位朋友曾经说,他初到国外某知名城市便心生好感,好感不是源于那里旖旎的风光或是富足的生活,而是进门时前面的陌生人给他留门的手势。有学者指出,城市硬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遇到天花板,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因素逐渐转到价值观、文化、社会交往等构成的软实力。软实力是“实力之基”,当今世界,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要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必须在持续增强硬实力的同时全面提升软实力。”《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于去年6月22日审议通过。上海首次以文件形式,郑重提出城市软实力命题,城市综合实力的内涵由此变得更加丰厚。本文来源:上观新闻作者:宰飞、俞陶然
上海失去的时间,如何“抢”回来?
按下了两个月的“暂停键”后,上海正在“重启”,亟待全面“复苏”、期待“繁华重现”。这个过程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当前摆在首要的任务,是修复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全力以赴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这是方方面面的迫切愿望。“抢”时间,意味着一种“超常规”的状态——要大力营造真抓实干的工作氛围,要鼓起“比学赶超”的工作劲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拿出超常规的思路和行动,让社会各方精神为之一振,更要用争分夺秒的实干举措产生实效。近日召开的上海市委财经工作委员会会议指出,要围绕“六稳”“六保”,消费、投资、外贸“三驾马车”一起用力、多轮驱动,供给侧、需求侧一起发力、相互牵引,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的乘数效应、撬动效应和综合效应。
前期,上海已针对经济重振、社会复苏出台了一揽子政策。要最大限度释放政策效应,必须依靠精准、有力的落实,并在落实落地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政策措施优化升级,实现良性循环。对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来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与市场主体同舟共济、患难与共,越是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展现支持发展的决心和诚意。工作越务实、措施越精准、手势越清晰、程序越规范,越能打消不必要的顾虑,凝聚认同与合力。上海正在开展“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工作,其初衷就是通过实打实的举措倾听诉求、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特殊时期,“走”还是“不走”、是浮光掠影还是脚踏实地,效果大相径庭,甚至影响企业对这座城市的信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真正当好“店小二”,切切实实走到一线,“一企一策”精准对接,分秒必争解决问题,诚心诚意倾听意见建议,助力企业尽快回到正常生产经营轨道,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心无旁骛抓发展、搞创新。针对各类市场主体反映的共性问题,则要强化问题意识,推出制度性的改革措施、优化方案,体现超常规的执行力度,全力打通各类堵点,让资金转起来、生产线开起来,尽快达产稳产。在此基础上,也要多方挖潜,抓紧谋划实施一批带动力强、支撑性强的优质项目,努力创造更多市场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与此同时,我们更要通过务实有效的行动,持续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诠释上海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意志,用不断优化完善的制度、规则来提供确定性、增强说服力、提升竞争力,并充分激发市场自我修复、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一个稳定、友好、高效、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必能让更多市场主体在此扎根,让更多投资者近悦远来。这些方面的努力,要久久为功,也要只争朝夕。
本文来源:伴公汀
作者:解放日报评论员
上海证券报,新华社主办,中国证监会法定披露证券市场信息媒体,创立于1991年,是新中国第一份提供权威金融证券专业资讯的全国性财经日报,现已形成涵盖报纸、网站、客户端、视频、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全媒体财经传媒矩阵。
追求政治品德、新闻品格、专业品位、服务品质、一流品牌,做有“品”的全媒体财经资讯服务商,做您的决策参谋、投资顾问、理财助手。
因为敬业,所以专业;因为相信,所以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