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幼雄
一、引言
谢枋得(1226一1289年),江西信州弋阳人,号叠山。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陆秀夫同榜进士。德祐元年(1275年),授江东提刑、礼部侍郎、江西招谕使,知信州。1276年,兵败流寓闽北。
1284年,元朝宣布大赦,遂出山定居茶坂,并设卜肆于建阳驿桥。元朝五次聘其任官,均被拒绝。1288年,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魏大祐,挟迫北上燕京,绝食殉节于悯忠寺。
明景泰七年(1456年),追谥曰:“枋得仗节死义,为天祥亚。”按谥法:“遵德博闻曰文,谨身制度曰节,请谥曰文节。”
安溪县感德镇左槐村(包括槐东、槐川、槐杨、槐植4个自然村)一带传说:“谢枋得抗元失败后”,曾化名谢正顺,隐匿在境内大岭山(今茶心崙),设馆授徒,劝民种茶。殁后,被当地黄姓、陈姓及后来苏姓奉为恩公,供奉厅右,被尊为“境主”、“正顺尊王”、“茶王公”。
成化五年(1469年),左槐陈、黄、苏三姓在茶心崙“金交椅穴位”建“茶王公祠”,又称“祖龙宫”,塑正顺尊王金身供奉。其习俗仪式是正月初一“祈茶福”,正月初十至十二日例行“迎春彩”、“斗茶”、“卜签”、下乡“做先生”等民俗活动,沿袭至今。“茶王公祠”1958年毁坏。2013年底重建落成,恢复祭祀茶王公民俗古礼,并成为每年春秋茶王赛场地。
二、谢枋得记事文献拾遗
有关谢枋得记事文献资料简略纪录数条于下,以便研究讨论。
1、《宋史》记:“信州不守,枋得乃变姓名人建宁唐石山,转茶坂,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屦东嚮而哭。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已而,去卖卜建阳市中。有来卜者,唯取米屦而已;委以钱,谢不取。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①
2、谢枋得诗四首,录于下,以供讨论。
《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写自己比桃源中人更为决绝的谢世之志。
《武夷山中》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写“无梦得还家”的决绝之志——抗节隐居。
《春日闻杜宇》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注:写“朝迁暮徙,崎岖山谷间”的生活。由物(劝归)到人(思归),再由人(问归)到物(预示归期),最后归结到人(归期何时)。在人、物、事三者之间构成循环关系,表达缠绵不断,难解难断思想感情。
《北行别人》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不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②
注:诗写于北上前夕,自己犹雪中松柏,不改青青之色。此去正是扶植“纲常”(君臣纲),生死置之度外。用“生堪舍”、“死甚轻”字句,表现义重于生。诗引唐朝张巡就义前呼南霁云日:“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表示以身殉节决心。最后一句指南霁云和自己殉节精神,有皇天可鉴。被迫北上,但一片忠心,对天可表。
3、郑所南《铁函心史·大义略叙》记。
“二月,饶州守臣唐震叛,延鞑酋入,皆南人,疑为强盗,伪曰哒兵所袭,即杀贼反正。贼再至,唐震与贼战,城陷,为贼杀。江东提刑谢枋得降贼,后挟邓传诸洞民兵反正,杀贼甚多。示榜主,张大宋,气数甚力”。③
注:郑所南是宋末元初一位“伏腊辄野哭南向而拜,坐卧不北向,誓不与北客交,闻北语掩耳疾走。匾其室曰“本穴世界”。以本字之十置下,则大宋也。尝著《大無工十空经》,空字去工,加十宋字也。以上舍生应博士宏词科,侍父寓吴,为宋忠君遗臣,福建连江人。
4、谢翱《晞发集》有纪念谢枋得诗云:
《哭广信谢公》
自尔逃名姓,终丧哭水滨。
海僧疑见貌,山鬼旧为邻。
客死留衣物,囊空出告身。
他年越乡值,卖卜有斯人。④
注:诗哭谢枋得殉节他乡,真切感人。
《叠山》
礓魂复崔巍,晴云拨不开。
钟闻上界响,石自太湖来。
灵草捣为药,寒松烬作煤。
欲穷登览兴,未到已徘徊。⑤
注:诗借崔巍群峰,喻谢氏殉节大义,草、松皆喻当下的忠义精神财富。写到这儿,当然“未到已徘徊”了。
注:谢翱,福安人,后徙浦城,故亦称建宁人。咸淳初进士不第。文天祥亡走江上,逾海至闽,翱倾家资率乡兵数百附文天祥。文天祥潮阳被执,不屈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遇山川、台榭、云岚、草木与天祥别处偶似者,则低徊顾盼失声,为宋抗节遗臣。为谢枋得建宁同乡、同时、同流寓人。
三、泉州有关谢枋得传说
泉州地区有关谢枋得传说有数种,其中有谢姓祖先崇拜,也有民间信仰神明崇拜一一境主公。罗列于下,以供讨论。
1、安溪感德左槐村说。据黄姓宗族传说,其十八世黄莺哥、凤哥兄弟偶遇谢枋得,请他住在黄家,设馆授徒,介绍武夷、建瓯制茶技艺。枋得殉节后,画木板像供于厅堂。后黄泰亨刻枋得像,供奉厅堂,因其灵应,称“正顺尊王”。又一说,枋得化名正顺,因此乡民尊称“正顺尊王”。⑥
2、安溪长坑乡山格村说。2010年3月29日,长坑乡山格村水口自然村谢姓宗老谢清庭,在族人谢从箕陪同下,带着族谱来泉州调查。族谱记载山格谢氏为枋得三子谢义勇的后裔(但元朝周应极撰《叠山先生行实》只记枋得仅有二子)。谱中忌讳“大元”纪年,一律改为“篡赵”;“至元”纪年一律改为“斗薮”(衰败也)。殁后,“门人私谥文节,迨明宣宗时封为正顺尊王”。
3、安溪参内罗内村说。据传明初,江西弋阳罗姓用谢枋得显形处木头刻一神像,奉为“境主公”。后奉神像来安溪长泰里罗洋乡(今参内罗内村)定居,与当地黄、徐、杜、江诸姓乡人和睦相处,村民每祷皆有灵应。于是,明永乐元年(1403年)罗姓将神像献出,由黄姓盖庙曰:安山庙。现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有十多处分炉。⑧
4、谢枋得居泉州城内开元寺西塔旁被捕说。据云,至元廿六年初,“谢杭得流寓泉州郡城开元寺西塔边,被发现。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强制北上京师,惊动泉州城内外谢姓。泉城南门外磁灶乡谢庄村谢姓,遂改姓开村祖妈杨姓,易村名为社庄。不肯顺从户则迁往东南方向洋尾,垦田聚居,故洋尾姓谢,社庄姓杨”。⑨今洋尾仍奉祀谢枋得为“境主”,并有境主宫祭祀。是谢氏祖先崇拜与民间信仰神明崇拜的结合体。
5、惠安县和南安县关于谢枋得隐居南安县洪梅镇灵应寺说。2013年12月29日(农历11月27日)谢枋得诞辰日,“惠安县小咋镇正顺尊王信众,抬着尊王神像远赴南安市洪梅镇灵应寺乞火,来回一路巡游”,认灵应寺是祖庙,认谢枋得曾隐居是山寺。山下仁宅村也有正顺尊王宫,香火很盛,为黄姓主持。
6、谢枋得次子谢熙之子谢大有(枋得孙)说。“大德七年(1303年)谢大有携妻子蔡氏,从福建建阳县迁徙福建泉州,在开元寺东西塔边居住,传二子。”“延祐四年(1317年),蔡氏携长子返回建阳娘家;谢大有携次子阿悌迁徙龙溪十八都。延祐七年(1320年),大有父子再迁漳浦二十八都衡山马口,生三子,传九孙。”然谢枋得次子是定之,非熙之(长子)。
四、宋明倡导忠义和谢枋得成为神明
北宋时,有辽、金、西夏和契丹等问题的困扰,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复杂交织,因此,朝廷倡导忠义以对付危局。到了南宋,仅余半壁江山,金兵直迫临安,继之元军南下,政权危机空前,朝廷大树死于国事的忠义之士(如张巡、许远、苏缄),为其立祠祭祀。其目的有二,即所谓“所以劝臣子,励风俗也”。对臣子要求是“吾受君之禄,以荣其身,以及其家。临难而卹其私焉,是孤吾君也!为人臣而孤其君,是犯天下大戒也”。进而对臣子提出“故恩之当报,不以存亡贰其心;义之当殉,不以生死易其节”⑫。甚至要求为国事牺牲将士,在为神、为厉之后,依然要助朝廷击贼。所以南宋末在抗元战争中出现不少忠义之士,如文天祥、陈文龙、谢枋得、谢翱、郑所南、张世杰、陆秀夫等。
在战乱中的老百姓出于对忠义之士的景仰与崇拜,往往把死于国事的忠义之士塑像祭祀,相信他们在阴间也会保佑阳间人的利益,民间忠义祠庙因此兴盛起来,忠义神明显灵事迹风传,这实际是南宋朝廷倡导忠义的产物。朝廷抓住机会,以“受命于天”的最高权威,下令:“凡老氏、浮屠氏与由州祠庙之灵,唯能时雨暘、弥灾沴,有功于人者,乃始赐号名,秩祀典”⑬。这样,把民意、政权和神权高度统一,实现倡导忠义目的——“励风俗也”。
明初,倭患猖獗,社会不靖,忠义倡导和忠义崇拜又被推至极致,又增祀忠义神明关公、岳飞、谢枋得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明代以降的民间信仰祠庙,有的是儒、道、释人物济济一堂;有的则是汉、唐、宋、明忠义汇聚于一堂之上;有的则是二者兼而有之,即儒、道、释和忠义神明汇聚一堂。举三个例子:
其一,明末泉州东岳庙,先祀精忠贯日月的文天祥,后增祀岳飞、陆秀夫,继之增祀关羽、张巡、许远。这种增祀理由,是“有宋忠神,何可遗汉、唐神也。位置先后,职一故乎。想之义胆忠肝,聚精神于一堂之上;护国庇民,奠金汤于万山之左;维我温陵,河山巩固,护此在天上之灵。”⑭
其二,每年感德镇的“刈火巡境”仪式,“就是祭拜灵应山川,或者拜访道友,增进灵力,或者到某地一分炉去‘视察’”。一般“循通例到槐东村应天岩‘清水祖师’处。请出刈火巡境的神明有第一殿的‘正顺尊王’(儒);还有第二殿‘集福堂’的保生大帝(道)、清水祖师(释)、法主公(道)”。这是明代以降儒、道、释和忠义神明济济一堂祀奉的遗绪。
其三,安溪县感德镇左槐村的“祖龙宫”(即茶王公祠)后落二楼为“聚福堂”,堂内供桌上供奉数十位儒、道、释和忠义神明塑像。这也是明代儒、道、释和忠义神明济济一堂祀奉的遗风,这是当前民间信仰的重要特色。
谢枋得是忠义之士,明代被老百姓奉为神明——境主,其社会功能是全能的,如“旧时占验大抵有科举、宦途、财气、官司、求医、寻人、办事”;“今则有生产经营、建房置业、出境出国、工作调动、升学就业、生育求嗣、婚姻嫁娶、患病求医、纠纷诉讼、平安运气等等”。请注意,《安溪县感德茶王公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特别指出:“随着茶业的发展,茶农们就茶事向‘茶王公’祈求的更为普遍”⑮。这段引文用“旧时”、“今则”、“随着茶业生产的发展”三个阶段的文字串联一起,正表明民间信仰是随着社会需求而随机调节的,这是民间信仰的规律,也是我们今天聚首研究茶王公信俗目的所在。
若是历史人物谢枋得研究,他是否到闽南?要较真。据江西和闽北诸多史料,表明他未涉足闽南。但这不是本次会议主题。正顺尊王谢枋得信俗研究本次会议主题,就不必较真他是否到闽南,只要知道宋、明以降民间传统尊崇忠义人物为神明。忠义倡导和忠义崇拜,在当今社会还有现实意义。
五、茶王公谢枋得信俗的现实意义
谢枋得由抗节殉宋的忠臣,在朝廷倡导忠义下,明代转化为谢氏祖先崇拜神明和民间忠义信俗神明——境主公。在安溪县感德镇又尊崇为“茶王公”,专司保佑“风调雨顺,茶叶丰收,茶运绵长”的神明。因此,今日讨论“茶王公”信俗现实意义如下:
其一,民间信仰有一条重要的规律,即它可以随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快速改变自己的功能。因为它不像制度化宗教,受教义、教规、教仪、教团、经典等的制约,随时可以通过“扶鸾”、“舉枝”、“抽签”、“占卜”等形式,随时与神明沟通;随时可以借神明授意,立即扩大神明功能;随时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谢枋得由忠臣而境主公;由境主公而茶王公,就是适应民意的随机调节。这便是适应“茶叶生产、制作和销售”的随机调节。正如感德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项目论证》里所云:“它可以很简便地解决乡亲们的生活、生产困难,具有促进乡里和谐、淳厚民风、交流促进、提高茶叶制作技能功能。”这表现了农耕时代的原生态质朴特色。
其二,敬茶王公的仪式,包括敬天、敬地和敬茶王公。敬天,感恩天赐神茶树,意喻感恩大自然;敬地,感恩地育神茶树,意喻感恩土地;敬茶王公,意喻崇尚忠义、尚节信义。每年正月初一日,茶农在茶王公神像前的“请清筵”仪式,就是诚信自律的心理表现。综上数种祭祀茶王公仪式,充分体现了茶王公信俗的核心价信一—一即重义尚节,崇诚信约,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呵护茶叶种植、制作,提高茶业质量,建设生态茶园。这便是所谓寓教化于祭祀仪式之中。
其三,敬茶王公仪式,寓教育与娱乐其中。茶王公信俗充满爱国、忠义、尚节,劝人为善,慈济和谐的内容,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庆典中活动仪式,如“宋江阵”、“舞狮队”、“十八学士队”等,颇具地方特色娱乐表演,吸引来人山人海围观,这是既娱神又娱人的社会功能。
其四,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不仅是精神和物质文化两种。还有很多东西即非物质,也非精神,它调整、调解、调适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叫做制度文化。茶王公信俗崇尚忠义、诚信、促进乡里交流与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等,就属这类文化建设,这是茶王公信俗最原真性部分。
注释:
①《宋史》第425,刘应龙等传,第1438页。和元朝周应极撰《叠山集·叠山先生行实》。
②缪铖等《宋诗鉴赏辞典》第1352一135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③郑所南《铁函心史·大义略叙》,福建省教育厅编辑委员会发行。永安风行印刷社承印,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出版。
④谢翱《晞发集》卷上。
⑤谢翱《晞发遗集》卷上。
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安溪茶王公信俗(感德镇)】,泉州市文化局印刷,2014年11月1日。
⑦⑨⑩《泉州谢氏总谱》丁本,杂述。
⑧福建谢氏委员会编印《谢氏研究》,2013年第4期39页。
⑪广东陆丰谢锡嘉《谢大有及其子孙的行踪和锦湖城西谢祖厝的变迁》,载谢氏研究,2015年第二期。
⑫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24,《忠孝祠记》。
⑬乾隆《泉州府志》卷5,山川,清源山,紫泽宫,真德秀《蔡真人诰碑》。
⑭《第一山重修地祗忠义庙记》,载吴文良原著,吴幼雄增订《泉州宗教石刻》,第七部分,古民间信仰,附录。
⑮同注⑥,二、卜筮类,卜茶王签。
原载《安溪茶王公信俗研讨会论文集》,2016年11月。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吴幼雄文史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