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是这个世界上最凶险的地方。
黑子白子,像一枚枚孤岛,之间汹涌着江海。
每落一子,都可能反转生死。
我们爱这样的剧情。
阿里云为什么要去马来西亚?
文 | 史中@浅黑科技
胡晓明坐在我面前,一如既往地露出神秘微笑。
此人是阿里云的老大(官称是阿里云总裁),花名孙权。我觉得这个名字很适合“老谋深算”的他。
胡晓明应该是一个被阿里巴巴耽误的围棋大师。过去两三年,他在全世界的棋盘上接连落子——在欧洲、美国、中东、日本搞出了很多阿里云数据中心↓↓↓
我找了张阿里云海外节点的分布图,比较直观。(点击放大)
此地是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这次我见到他,就是因为他又盘算着在马来西亚搞事情了:
2017年10月,阿里云吉隆坡数据中心开服(已经显示在上图了);
同样是 2017年,马来西亚本土企业亚洲航空、Touch’n Go 等等公司都开始采购阿里云的服务;
2018年1月(也就是这次),吉隆坡成为阿里云“ET 城市大脑”在海外落地的第一站;
2018年,吉隆坡第二数据中心也即将开服。
虽说阿里云“有钱任性”,想在哪开服就在哪开服,但这件事情终归有些蹊跷:
如果把世界比作棋盘上的361个点位,东南亚明珠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的经济命脉,云计算巨头 AWS 和 Azure 同时选择用新加坡数据中心“辐射”马来西亚,而不在马来西亚另外开服。
据守马来半岛的吉隆坡距离新加坡只有350公里,比杭州到南京的距离远一点点。(点击放大)
不过,阿里云没有采用同样的战术。在新加坡落地之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挺进”吉隆坡。在如此近的距离里连下两子,看起来犯了兵家大忌,确实给人一种“不按套路出牌”的感觉。
那么,阿里云进入马来西亚呢,背后的棋路是什么呢?我来试着解读一下。
一、阿里云为神马非要出海?
别急,为了说明阿里云为什么进驻马来西亚,先要解决一个基础问题:阿里云为什么要“出海”?
我想先做一个看起来不相干的比喻:
在冰川时代,地中海曾经是一片低洼的陆地。随着冰雪消融水位升高,某一时刻,大西洋的海水越过上古的“直布罗陀海峡”,猛灌至这片洼地,才有了后来的地中海。而在此之后,地中海的水位越来越高,直到它开始倒灌至浩瀚的大西洋。
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地中海,那么世界经济就是大西洋。以往的四十年,我们完整地见证了世界经济涌入中国的浩瀚史诗。而就在2015年前后,中国和世界的经济环流进入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随着中国经济水位抬高,互联网大水漫灌的获客方式开始失效,房地产也进入历史拐点,出口增长也陡然回落,GDP角度开始平缓;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从世界工厂到主动谋求成为世界发动机的“一带一路”战略开始被提出。
我猜,透过巨头阿里巴巴的眼睛,一定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中国本土的商业成本在上升,而世界上一些原本商业成本次低的地区,此时拥有了“比较优势”。
于是,国际化瞬间有了商业动力加持。(这一点很重要,一切不能用经济学解释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大公司纷纷出海,波澜壮阔。中国从一个地理概念,开始深刻地成为一个商业概念。
然而在海外市场,老大哥 AWS(亚马逊云)和 Arzue(微软云)早就以各种姿势盘踞,阿里云作为第三个A(Alibaba Cloud),是追赶者的角色。虽然从情感上来说,我们希望中国人的公司所向披靡,但客观来看,阿里云一出海就面临巨大而成熟的对手,这盘棋等于开局就让了别人三个子。
云计算中的 3A:2006年亚马逊推出 AWS,2008年微软推出 Windows Azure(后更名 Microsoft Azure),2012年阿里巴巴推出阿里云。
胡晓明很诚实:“中国互联网企业国际化,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比美国企业要难。而且这件事情是史无前例的,没人知道应该怎么做。”
但面对这个困难,我觉得胡晓明倒不用做什么“艰难的决定”:反正局势摆在这,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从过去三年多阿里出海的路径来看,阿里云主要选择了一条稳妥的道路:
中国人和中国企业走到哪儿,阿里云就走到哪儿;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有什么迫切需求,阿里云就尽力满足。
以马来西亚为例,出现了这样的一幅图景:
购物是中国人最强烈的刚需,于是支付宝先打头阵,从吉隆坡的双子塔,远至马来西亚的边境小岛兰卡威,只要有中国游客光顾的地方,都随处可以看到“接受支付宝付款”的标志。
这两张分别拍摄自兰卡威和吉隆坡双子塔购物中心,看来支付宝在大马主要地区都上线了。
在此基础之上,有中国企业要大马的业务,阿里云就顶上去提供云服务。如果有与中国相关的马来西亚企业需要服务,阿里云也能给。(后面会有举例)
这样的好处在于:实用主义,不冒进。每一单生意都当生意来做,而不是作秀。这种扎实的做生意心态,我个人很推崇。
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棋子,渐渐开始产生“化学反应”:
2016年沙特最火的手游《苏丹的复仇》,就是由中国公司开发,并且跑在阿里云中东数据中心上的;
在迪拜阿里云已经被当地人接受,球赛上都能看到带有阿里云 Logo 的加油棒;
而在相对封闭的日本,阿里云和软银合作的 SB Cloud 也获得了包括“中科创达”“凌佳科技”等等中日跨境企业的订单。
那些曾经孤独的棋子,如今已经快要连成了一个个“活局”。猛然回头,这种时间的力量,还是很震撼人心的。
二、为何在马来西亚落子?
看过阿里云的世界棋盘,接下来我们聚焦在棋盘地这个角落:马来西亚。
有关阿里云在大马的合作项目,我举两个栗子你感受一下:
马来西亚的王牌企业——亚洲航空公司,采用了阿里云提供的“反爬虫”技术,对抗黄牛恶意锁票。这使得恶意流量相比之前降低了90%。
马来西亚版的“八达通”——Touch‘n Go 公司,把电子钱包的业务放在阿里云上,并且准备在全国推广二维码支付的场景。
阿里云海外技术总监王宇德在亚洲航空总部,介绍阿里云反爬虫技术的应用。
你看出来了吗?“反爬虫”和“智能金融”这两个业务场景都是淘宝和支付宝在中国最为擅长的业务,被马来西亚大公司采购顺理成章。但严格来说,但这些应用场景还属于“基础款”。虽然合作规模不小,如果仅仅在这个层面,这篇文章也就应该到此结束了。
然而,2018年初,ET 城市大脑“猝不及防”地进驻了吉隆坡市政府。
ET 城市大脑在吉隆坡做什么呢?简单说,它的基础功能就是:用人工智能分析各个路口摄像头的数据,从而调节交通信号调度,从而改善交通状况。
这张图来自 ET 城市大脑在杭州的应用场景,通过测算车流量,对全城信号灯实行智能控制。
这个合作的建立,让我意识到阿里云在马来西亚的布局没那么简单,其中至少有三点深意:
1)阿里云提供的是“特服”。
“ET 城市大脑”是阿里云的“招牌特色菜”。从本质上来讲,如果把云比作 Win10 操作系统,那么 ET大脑就是一个“资源管理”应用。也就是说,一般意义上的阿里云处于“云计算”层面,而“ET 大脑”已经上升至“人工智能”层面了。
刚才说了,面对 Amazon 和 Azure ,阿里云是后来者。胡晓明说,既然是后来者,想要竞争就理应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他的理解中:亚马逊和阿里云已经走向两条不同的发展路线。亚马逊坚持底层的标准化云计算道路;而阿里云除此之外,还有“城市大脑”这样的特色增值服务。
打个比方,亚马逊是四平八稳的老字号“东来顺”,阿里云就得做贴身服务的“海底捞”。
吉隆坡交管中心总监 Steven Tan 提供了一个数据:吉隆坡市内有180万人,而汽车保有量超过480万台。这样一算,每人都有三辆车。这是一个恐怖的数据。
马来西亚经济腾飞早,又是产油国,公共交通还不发达,所以汽车这么多也是正常的。我在吉隆坡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周一的晚高峰,出租车行驶20分钟后,回头一看刚才离开的酒店还近在咫尺。
堵车这个问题具体而复杂,已经远远脱离云计算本身的范畴。幸好,阿里云从2016年就开始做以“XX大脑”这么命名的“行业人工智能”。号称减少杭州部分路段拥堵时间15%的“ET城市大脑”(2016年数据),正好可以移植到吉隆坡。
吉隆坡交管中心总监 Steven Tan 正在奋力地介绍吉隆坡城市大脑,感觉当地的交通马上就要好起来了呢。
为了适应吉隆坡的交通系统,阿里云专门派出了工程师,针对信号灯系统的协议和视频文件的格式,对软件做了定制化开发,并且用吉隆坡当地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从头开始进行机器学习。服务细致到如此的级别。这足以说明阿里云在马来西亚绝不是“玩票”,而是铁了心要靠“特殊服务”拉住客户的心。
2)跟阿里云的合作的是政府!
早在2017年,马来西亚国家总理纳吉布就曾访问杭州,当时马云给他介绍了 ET城市大脑,纳吉布眼睛一亮,说我们也要。
就在吉隆坡和阿里云签订 ET 城市大脑合作协议的时候,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又发了一条推特“贺电”,配图是去年参观杭州时马云为他介绍城市大脑时的照片。据说阿里云推特运营同学表示第一次被国家元首艾特,感觉很特别。
所以才有了 ET 大脑远征海外。
阿里云和外国政府直接合作,这种深度并不多见。之前提到的,阿里云还和马来西亚当地的“八达通” Touch’n Go 合作,承担电子钱包的云计算平台部分,因为涉及到金融数据,实际上也是比较敏感的。
Touch‘n Go CEO,他的左手是公司现在的产品——马来西亚各大商店、高速路、地铁通用的支付卡;而他希望未来这些功能都能放在他右手的手机里实现。
这两者对于云计算平台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要求数据不能“离岸”,必须存在国内。
而在云计算两强 Amazon 和 Azure 的东南亚布局中,都仅有新加坡这一个数据中心。而把数据放在新加坡,无疑对于马来西亚的数据主权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政府不可能同意。于是,两家美国巨头对于东南亚过于粗糙的布局,正好给了中国公司机会。据我所知,只有两家中国公司,华为和阿里在马来西亚本土建立了数据中心。所以,马来西亚政府选择合作伙伴的空间其实不大。
而面对这种局面,阿里云只要拿下政府和大企业,就可以站稳脚跟,接下来按部就班地向周边的行业渗透。
3)吉隆坡是一个“跳板”
我在马来西亚走访几天,见到了几位当地的官员。
他们打破了我从小对于“官员”的想象。坐在他们对面,恍惚间我觉得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创业公司 CEO。他们热切地在全世界寻找最先进的技术,并且希望第一时间应用在自己的国家体系中,提高大马的国际竞争力。
这种政策的开放程度,远超我的想象。我觉得这种开放的原因,可能有二:
1、马来西亚3000万人口,本土不具备形成尖端产业(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土壤。所以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里,没有如同中国一样对“技术主权”的执着。对于好技术,最理性的态度就是快速引进和利用。
2、马来西亚在东南亚国家里虽然算不上“班长”,但算是“学习委员”。本身的经济活力很好,具有对周边国家的区域辐射能力,所以引进技术之后,有可能消化吸收,本地化之后再辐射周边国家。在这样的“技术贩卖”中,存在巨大的商业利益空间。(再次强调,一切不能用经济学解释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2018年1月,马来西亚“城市大脑”签约的场景
目前 ET 城市大脑和吉隆坡的合作,只在交通层面。但是从我的角度看,未来吉隆坡可能会迅速上线“城市大脑”的其他技术,例如整个城市的能源调度、城市规划等等。
吉隆坡使用英语、国际化程度高,完全可以成为“试验场”,在未来作为成为阿里云“ET 城市大脑”的全球样板。借吉隆坡这个跳板,阿里云可以把 ET 城市大脑输出给更多国际城市。
说了这么多,阿里云在马来西亚和吉隆坡的棋局,也就渐渐明了:
1、东南亚云计算竞争格局中,国际对手在二线国家“马来西亚”守备空虚,正是跑马圈地的好机会;
2、只要抓住最头部的政府和超大型企业,就有机会层层渗透,在大马建立越来越稳固的商业格局。从此,进可达泰国、印尼开拓新市场,退可阻击新加坡的“两A”。
吉隆坡是阿里云一个重要的海外基地,这个基地不是可有可无的指甲,而是有血有肉的手掌。在国际对手眼里,吉隆坡这个点位弱于新加坡;但是在阿里云眼里,这个点位意义甚至重于新加坡。二者的认知差异,来源于预期回报时间的差别。
在围棋里,把能够自我生长且难以被对手围剿的局面称为“活棋”。在我看来,阿里云在马来西亚的棋可能要“活”了。
三、阿里云还有“后手”
高手过招,一张硕大的棋盘往往会分裂为无数细小的战场。这些战场各有峥嵘,每一仗都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准确布局,但他们之间又相互勾连,彼此支援。
我刚才的表述是:阿里云在马来西亚的棋“有可能活了”。它的意思是,阿里巴巴要在马来西亚建立一个本地生态,还需要等待一个重要的变量。这个变量就是:人。
这里,我们不妨切换到马来西亚的视角来看:
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汗血宝马,那么数据专家就是有能驾驭它们的骑手,二者缺一不可。而人工智能的权杖,目前看来只掌握在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手中。马来西亚要想“ET 城市大脑”真正在吉隆坡落地,就必须建立起一个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马来西亚MDEC(马来西亚数字经济组织)首席执行官黄婉冰介绍:大马本身在执行一个计划,到2020年希望培养出两万名大数据人才。这样才能在政府和商业领域维持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体系。
这是马来西亚当地的创业团队 CXS,他们希望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的方式,帮助人们做职业规划。他们参加了 MDEC 的项目,也参与了阿里云专门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天池大赛”。
现在切换回阿里云的视角:
马来西亚本地数据人才的崛起,对阿里云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从直觉来看,当地人才崛起,会产生越来越多与阿里云相竞争的企业,最终会侵蚀掉阿里云在本地的市场。事实真的会这样发展吗?
我们可以看一场中国人更熟悉的历史进程:
20世纪90年代,西方进入创新经济时代,商业动力促使他们把沉重的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国。而中国死死抓住这个机遇,占据了“世界工厂”这个生态位。所谓西方擅长从0到1,中国擅长从1到100,其实就反映了这种分工的生态。
分工的基础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简单说来它意味着:有分工的世界,生产效率必然高于没有分工的世界。
可见,当地技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此消彼长的市场争夺。类比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这三十年,在云计算+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和马来西亚未来的互动,我可以这样预言:
商业动力促使中国的云计算出海,而处在中国文化辐射范围内的东南亚必然在这个进程中承接重要的部分。在云计算的巨大生态中,马来西亚的目标就是找到属于自己那个独特的“生态位”。
这个生态位需要符合两个条件:
1、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可以通过马来西亚云计算产业获利。
2、马来西亚云计算产业可以通过进一步与其他产业或其他国家产生新的经济环流而获利。
你可能听说过天池大赛。这是一项建立在阿里云平台上的比赛,目的就是培养世界各国的算法人才和人工智能人才。胡晓明也提到,天池挑战赛中,来自马来西亚的选手占比极高。我猜想,胡晓明看到的数据,足以成为他在马来西亚大局的布局的依据。
对于阿里云来说,从零开始扶持马来西亚云计算产业,将会创造一个以阿里云为基础的巨大生态。之后大马的每一步发展,都会给阿里云商业版图带来巨大的利益。
马来西亚只是阿里云东南亚棋局的缩影,而东南亚棋局又是全球棋局的缩影。窥一斑而知全豹,阿里云在全球的野心也许超越多数人想象,如若胡晓明和阿里云可以保持之前的远见,估计这局棋越到后来越会气势磅礴。我们不妨走着瞧。
棋盘只有19格见方,而商业的棋盘却可以扩展到全世界。然而,二者让人痴迷的原因是类似的:
只有当选手在其中展现出远见和执着,我们才愿意如醉如痴地做一个观众。
这种只可能散发自人类的光芒,可能就是另一种“无法计算的价值”。
再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史中,是一个倾心故事的科技记者。我的日常是和各路大神聊天。如果想和我做朋友,可以关注微博:史中方枪枪,或者加我微信:shizhongst。
不想走丢的话,你也可以关注我的自媒体公众号“浅黑科技”。
浅黑科技,让技术被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