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从闽南华侨诗词中,品读“和美”文化

「福建泉州古城风光航拍」

闽南是中国海外移民最早出现的地区,在华侨文化丰富多彩的闽南地区,华侨心怀四海,甘冒风涛投荒万里。除了一批又一批的华侨在海外各地进行通商贸易积累了不少财富,还有一批闽南籍华侨诗人,通过诗词作品,将光辉的中华文化带到了海外,将包容和开拓进取的闽南文化发扬至异域他乡。

闽南华侨诗词是闽南文化在海外传播交流的载体和见证。闽南华侨诗人饱蘸血泪,大笔淋漓,写下了史诗般的华侨斑斑血迹和歌哭心声。今天,我们回头再朗读和细品这些闽南华侨诗人的作品,颇具一番意义,一同领略他们所表达的“和美”文化!

「刺桐花开」

他乡虽然被视为第二故乡,但他们心中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后裔,翻开他们的诗集,扑面而来的是侨亲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心怀故国的缱绻深情。怀念家乡是华侨诗集中最突出鲜明的主题,真挚深沉地反映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崇拜祖先、家庭和睦稳固、互敬互爱的“和美”文化。

祖籍泉州永春的国学大师梁披云曾写下《归梦》,家是巢,有高堂慈母,有当年依依相送的妻儿,有手栽的花树。栖迟海外,归梦难续,惟有作诗以慰远思。

江城日日咽悲笳,

更值春来若忆家。

一树刺桐红似火,

窗前偏着故园花。

祖籍泉州的菲律宾诗书名家李根香曾写下《内人书来谓菊花盛开》,难得的家书,勾起天南游客深深的无奈与凄楚。身滞异域,惟有盼望家书常寄。

「李根香」

家书遥报菊花开,

争奈天南客未回。

秋色料应人共瘦,

晚香犹记手亲栽。

新霜篱落他乡梦,

孤馆襟怀浊酒杯。

仿佛分携犹昨日,

等闻辜负锦成堆。

「李根香墨宝」

南音被称为“中原古乐,华夏正声”,被视为闽南华侨故国故乡文化的象征。每当侨亲们相聚弹唱,以闽南话演唱出优美典雅、低回婉转的乡音,一曲南音名曲《远望乡里》就能触动他们郁积心中的思乡情结而泪流满面。

《远望乡里》

远望乡里,举目何处是?见许层峦叠嶂,盼我家山,隔在白云里。心想,我寻思,魂魄驱驰。忽然见母,恍似我母许处观望儿。思忆子儿,未得知咱母子相见今卜底时?恨身袂擂翼飞,飞去朝君拜我母,见妻见我子儿。思忆我贤妻,临别亲嘱咐,功名成遂,必须着归故里。谁知今旦,参商两星袂得相见。说起来,我抱恨终天。我此处,望云思亲,都是郁抑情绪。

——节选自《朱弁》

异域星霜,华侨们半生羁旅,却依然情系家园,至死靡他。1920年,粤军许崇智率军自安溪入安海抢劫、杀害百姓,祖籍泉州安海的华侨俞少川闻知此讯,即赋《家乡兵祸有感》,诗词寄托着关切故国的军阀混战、哀民生之多艰的深切情感,这是何等的心怀故土、热爱家国的“和美”精神啊。

《家乡兵祸有感》

传闻兵革起萧墙,

满目疮痍遍故乡。

图挂流民知劫惨,

弓弹惊鸟暗神伤。

铜驼往日悲荆棘,

赤马如今哭梓桑。

寄语群雄漫角逐,

好留热血喋边疆。

「泰山山顶,一览众山小」

中华民族历尽风霜,诗人在游览祖国壮美的河岳山川后胸襟开阔,看到祖国的光明前景,坚信祖国春回大地、风光万里,随即作诗鼓舞自己,同时也唤起国人的民族精神。祖籍福建南安的曾任《叻报》编辑的新加坡华侨潘受,深爱中华文化数十年如一日的他,为东南亚华人的精神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产。他的《泰山》一诗云:

《泰山》

潘受

岱宗绝顶望昆仑,

九曲黄河注海奔。

四百兆人同禹甸,

五千年祖溯轩辕。

如何锦绣江山美,

长是烟尘日月昏。

一恸金瓯今半缺,

陆沉谁与起民魂。

梁披云曾赋《黄河晓望》一诗歌颂黄河壮美:

九曲黄河眼底来,高秋云物晓晴开。

长风广野声威壮,扫尽千秋万古哀。

华侨诗人既为中华文化自豪,也敬仰外国文化的精华,本着闽南文化哺育出来的“海洋心胸”,乐于欣赏和接纳异族文化,始终奉“美人之美”、“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为圭臬。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能与贤,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

祖籍厦门的旅菲诗人杨虚白曾作诗云:“事业勋名千载誉,中菲物望一家亲”。在《伦礼沓中国公园》一诗中更深深祝愿中菲友谊长存:“中外一家唇与齿,共为亲善百千春”。

潘受曾在《南洋大学开办》一诗中写道:

试思儒佛本歧异,亦可水乳交冲融。

兼善兼爱推恩耳,大道极致为大同。

所以,当诗人们在盼望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互相融合的美好前景时,总是将其纳入“天下为公大道伸”的儒家大同终极理想之中。儒家“大同”理想是华侨的终极追求,而闽南华侨诗词则充分体现了闽南文化的“多元一体”特质。

闽南华侨诗人抒发爱国精神的浩然正气和可贵的民族亲情,他们没有沉溺在悲怆的个人乡愁宣泄中,虽然身处异域,却把关爱投向故国风霜,他们所作诗词足证儒家传统文化中关于祖先、家庭、婚姻等伦理观念,在民族危难之际,以高昂的爱国精神,传承和发扬“和美”文化,这也是华侨诗人们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来源:闽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