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
彭伊娜:彭湃孙女,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詹小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大家好,欢迎收看《红色家风大家谈》,我是节目主持人翁子盈。今天,我们《红色家风大家谈》的第一期节目,邀请到了彭湃烈士的孙女彭伊娜和中山大学教授詹小美,两位老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在这个节目时间里,一起走进彭家这个英雄家族的优秀家风文化,共同来探讨在当代社会应当如何回归、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
短片解说词
彭家以前很富有,用今天的话来说,当年彭湃是个不折不扣的海归“富三代”。他家是广东海丰最大的地主,爷爷辈致富,有铺面、工厂,还有“鸦飞不过的田产”。他曾回忆说家里男女老少不上三十口,平均每一人就有五十个农民做奴隶。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长大之后,却没有心安理得地去享用这一切。他留学回来后,把自己分到的房契、地契一把火烧掉,将土地全部送给穷人,立志变革中国社会。
主持人:彭湃是出生在一个大地主的家庭,但他却抛弃了千万家产,把自己变为无产者。彭老师,您觉得您的爷爷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彭伊娜:当时所面临的中国,一个是就国家来说,国将不国。首先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不断地瓜分我们的国家,特别是不断地割地赔款,这个深深刺痛了当时的年轻人和一大部分的国民。另外,我们国家内部就是军阀混战,贪污腐化,而且乡村凋敝。看到这个景象,作为一个国民、一个年轻人的一种责任,就是希望救国救民。所以当时他就想去日本留学,开始的时候他的爷爷不是很赞同。去日本留学,他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到了日本以后,考进了早稻田大学的政治经济学。他说选定此专业,就是为了变革中国社会。所以他回来以后,先是去当教育局长,尝试一段时间的教育改革。当他把这个教育改革做得轰轰烈烈,又是办女校,又是提倡劳动者同情会,还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五一节大游行,而且当时组织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在这个县城里面都有100多号人,但是他发现做了这么多轰轰烈烈的背后,没有一个工农。那么他认为,也是马列主义一个很重要的,共产主义宣言里面讲到的,就是说过去的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说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只有共产主义运动才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所以他发现他做了这么多轰轰烈烈的尝试以后,中国最大多数的国民农民,还有工人完全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所以当时他就决定走到农村去,去变革社会。
彭家的家风是什么
主持人:彭湃这种救国救民的理想,并没有只停留在想法阶段,他不断地去尝试,而且把这种理想带回彭家,(通过)言传身教,把这个封建大家族转变为一个革命烈士辈出的英雄家族。那么在您看来,彭家的家风是怎样子的呢?
彭伊娜:在爷爷的一生当中,你都会看到“责任、人民、国家”,这六个字是贯穿在他的生命里面的。他对他选择信仰的这个过程,非常慎重,选择了以后他对信仰的践行,非常地真诚无私,而且是坚毅的。所以,这些东西都无形地影响着他的家人。而且我们的信仰,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对革命不是很了解,但实际上你看共产党宣言,就我刚刚说的,共产党宣言里面最精髓的就是我们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这个就是我们信仰里面最大善大美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说像我们家这么个大家族,原来都反对他?(留学)回来,本来是要你光宗耀祖,突然间你跑去跟“泥腿子”打交道,去为了我们的佃户减租,非常不理解,所以父母反对,爷爷反对,兄弟姐妹也反对。第一,大家就说,你这样和大家原来的愿望背道而驰;另外一个,作为家人,包括他爷爷、他妈妈很担心,走这条路这么艰难这么风险,非常不愿意他走这条路。你放着这么好,可以去当官,为什么不当?去走这样一条路。他的兄弟姐妹也担心,你这样去给“泥腿子”谋利益,最后会不会把家产都给当掉。所以,当时家里也提出说分家,就由他们家里人主持分家。当时,他没有出席分家,他认为他是为无产阶级去谋利益,他无产可分。但是家里面还是留了一部分家产给他,这份家产,他后来就把这些田契送回给农民。但当他把这些田契送回给农民之后,早上送出去,晚上农民就拿回来了。农民说耕田交租是天经地义的,彭先生我不能够把这个田契给要了。所以他后来在组织一次看戏的时候,就把这个田契给烧了。所以这个田契一烧,农民就感到四少爷是真的为他们去谋利益的。但他的家人是很不理解的,随着他们看到他不是为自己谋利益,是为这么多人去谋利益,这种东西是会触动家人的,包括他的妈妈。当农友被抓的时候,他妈妈和他的妻子就变卖首饰煮粥去帮助他们,去监狱里面看他们这些农友。其实,所有人都有善良的一面,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信仰的魅力,就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他不是为他个人,大家看到,包括他的家人也看到。所以当看到他为这个信仰这样坚持,慢慢地就影响到了家里的人。
彭家原来从全家人反对,到最后大革命失败的时候,在1928年,连他在一起,我们家七个人为信仰,不仅仅是追随,而且是为这个信仰牺牲。最早牺牲的是他的侄子,就是他三哥的儿子叫彭陆,16岁。他是共产党员,在广州开展工运被捕,然后在广州的红花岗牺牲。第二位是他(彭陆)的爸爸,澎湃的三哥叫彭汉垣,(一起牺牲的)还有澎湃的二哥叫彭达伍的。彭汉垣也是共产党员,而且(周恩来)总理非常器重他。他也参加过广州起义和南昌起义,当时周恩来先生在上海的时候交代他一个任务,去澳门去买一个酒楼建地下联络点。他们两兄弟去买这个酒楼的时候,被人认出来了,然后在澳门被葡国警方抓了以后引渡回来,也是在广州牺牲的。之后是我奶奶(蔡素屏),她是个大家闺秀,原来不大识字,是我爷爷亲手教她识字的,然后教她了解他的信仰,然后她也成为了一个中共党员。她在生下我父亲(彭洪)之后就被捕了,当时敌人围剿红色苏维埃,本来家人都准备跑到澳门去,当时都让她走,但是她说她有任务,她是妇女(解放协会)的主任,要组织农会会员和妇女撤退。她挺着个大肚子说,我不能走,我要留下,然后就留在了我们家乡公平。那么当她生下我父亲的时候,敌人就来围村了,她放下我父亲之后就到其他的村子,被敌人抓到了。抓到了之后,她在海丰的监狱里面是受尽了酷刑,被用铁线穿透了乳房,最后她也是被枪杀。她被枪杀的时候,我爷爷的哥哥的太太,就是我叫大伯婆的,去收尸的。她说你奶奶以前的脚是非常嫩的小脚,但她去收尸的时候,那个脚被扎得都是破的。我奶奶当时已经有三个孩子,我大伯是4岁,我二伯是2岁,我的父亲刚刚生下来。她家里人也有钱,就拿钱买通这些国民党的官员,当时说你只要写封信跟彭湃离婚就可以出来。但是我奶奶没有从,她选择为信仰赴死。所以,我在想这么一个女人,还有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我们也是女人,切身处地地想的话,我觉得她不仅仅是为了她的先生去赴死,她是选择为信仰去赴死。我觉得能让一个女人去赴死的信仰,一定是有着大善大美的这种力量在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促使彭家变化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我的三奶奶的先生牺牲了,儿子牺牲了,她留下一个女儿就是我姑姑,叫彭萍。她很早就参加革命,1938年就参加抗日战争。我就问她,你的妈妈为什么舍得你?哥哥已经牺牲了,爸爸也牺牲了,为什么还舍得送你去革命?她说,她妈妈就跟她说有国才有家。她觉得,彭湃爷爷包括你父亲是为国家的,所以你也要为国家的。所以,当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就把女儿送上前线了。
像我的父亲,包括我的伯父也是这样。我奶奶和爷爷牺牲以后,他们都是孤儿。我这个二伯父叫彭士禄,当时他在潮阳就是在那一带吃了百家饭,姓了百家姓,就被群众一户一户这样掩护着。因为当时如果收留彭家后代,那个是要坐牢和杀头的。当时,国民党就是要斩草除根。他有一个叫山里妈妈,就是他住在一个农民的家里,也被一起抓去坐牢,但是(山里妈妈)没有承认他是彭湃的孩子。这个牢房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妈妈,他住过的,也都没有承认,所以他一直记得人民群众对他的恩情。后来,他被党中央接到了延安,在那里成长,之后又送到苏联留学,专门学核动力方面,然后就成了我们国家的核潜艇之父。他说他淡泊一生,就做了两件事,第一研制了核潜艇,第二研制了核电站。这个秦山核电站,包括深圳核电站,(他)都是首任总指挥。他觉得,这就是他对人民国家应该尽的责任和回报。
中大教授动情朗读姐姐写给父亲的信
主持人:詹小美老师,据我所知,您的父亲是一名抗日军人。虽然他生于长于国外,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却选择回来,共赴国难,这样的家国情怀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敬重的。那么在您看来,我们去弘扬和发展优秀的家风文化有什么意义呢?
詹小美: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家国情怀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历史记忆,是我们民族精神深发的最本质的一种力量的源泉。而家风是文化承载的一个最基本的单位,是文化价值表达的最基础的一个单元。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表现了我们民族追求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价值内涵。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世界历史上,只有我们中国人还在看四千两百年前的文字,还在说两千五百年前的话。是什么力量?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我们民族五千年不断的历史命脉和国族命运?是我们中国的领土特别辽阔吗?是我们民族特别彪悍吗?回答都是否定的。最深层的力量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精神的力量。我的五叔公也参加了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为了他的信仰,他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为革命烈士。我的父亲出生和成长在海外,当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义无反顾回到多灾多难的祖国,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当我父亲去世之后,我姐姐写了一封致我父亲的信:爸爸,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是不是会时常地怀念你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那是一片浩瀚的大海、蓝色的天空、翱翔的海燕和飞翔的海鸥。你是否在梦中会重新看到,您的父母那亲切的身影,那熟悉的话语。可是你只能够用朝鲜战场上那冰天雪地的白雪,去再现你故乡的那个蓝天、那个海浪。你只能让祖国大地上的那种安详、这种幸福生活,去告慰您的父母忠孝不能两全、你对家人对父母的那种牵挂和深情。
抗日战争有无数像父亲这样的人,他们义无反顾奔向了抗日的最前线,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东北联军抗日战场上,东北联军的那些战士们,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活着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仍然义无反顾牺牲在抗日的最前线。新加坡华侨郑潮炯把他卖儿子的钱捐给了祖国的抗战,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他的家风。这个家风就写在他卖儿子的契约书的后面——有国才有家。有国才有家,这是彭湃,是郑潮炯,也是我的五叔公,也是我的父亲为之而奋斗的理想,为之而奋斗的价值追求,是他们的家风,而无数的这种家风所汇集起的我们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力量。
短片解说词
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彭伊娜于1979年考进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入职南方日报社。在《南方周末》工作6年之后,彭伊娜进入了新华社澳门分社,开始了她在澳门工作的13年经历。远赴澳门,彭伊娜放下了与新婚先生,刚出生7个月的孩子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在澳门的13年里,她见证了“一国两制”由伟大构想到具体实施的整个过程。澳门回归的相关工作完成后,她又一次选择放下,毅然决定回到深圳与家人团聚。
为参与澳门回归工作 离家13年
彭伊娜:88年的时候,当时省委要找一些懂广东话,又能写的人去参与澳门回归。说的时候也就这么说一下,结果差不多考察了一年。有一天,我那时候刚刚生下孩子,才满月。就有两个人进了家门,说要我办护照去澳门。当时我舍不得孩子,就跟妈妈说我不去了吧。我妈妈跟我说,考察了你这么久,现在国家需要你,你不应该不去。她说孩子放下来总会长大的,我来照顾。我先生也是这么说。关键时候又是这个国家、人民、责任这种字眼,在影响着抉择。我就放下七个月的孩子到澳门去了,一去去了13年,才回到家里面。
包括我的孩子,他也是学政治经济学,在伦敦政经(留学)。读完以后,他在伦敦工作。有一天,他突然说要回来。我忘了是哪一年,当时说,我们中国的经济要硬着陆,个个都往外跑的时候。当时打电话,我就跟他说,听说中国经济要硬着陆,你这时回来,合不合适?他说,他判定中国的经济是往好处发展。另外,他就说一句:“如果真的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话,我也应该跟国家和人民一起共度这个时艰。”当时我一听到这个,我就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还能听到国家这样的一种字眼,人民这样的字眼。我的泪,唰的就下。所以我就说,像责任、人民、国家这样的字眼,在我们家几代人的这种生命里面都会体现到。这种家风不是说特别跟你强调什么,但是当你要抉择很多事情的时候,他会成为你抉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砝码。
彭湃孙女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主持人:彭老师,您(去澳门工作)13年的时间里跟孩子相处的时间非常少,那你为了把彭家的好家风继续传承给他,家里面是怎么样去做的呢?
彭伊娜:在孩子成长过程之中,并没有说很刻意的说要怎么样地给他一种教育,但是因为这个家的氛围就放在这里。比如说,他很小的时候,奶奶在带着他,很小就会给他讲澎湃爷爷的故事,教他唱红歌。另外一个就是在他成长过程之中,因为我跟他相聚时间很少。每次的假期,只要在寒暑假或者是我的假期,我都会带他出去。出去的时候,我可能有点不一样地方,比如去北京,除了玩景点,我会带他去看历史博物馆、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这样的一些地方。我记得,当时还去过黑龙江,我(带他)专门去看了日本731部队旧址的那个展览馆。当时在东北的朋友就觉得很奇怪,说我们都不带孩子去看,你为什么还会带孩子去看这一块?我就觉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之中,应该让他了解国家这种意识,而且要了解国家曾经受过的、民族受过的一些耻辱。而我觉得这种正向的东西,对他未来的成长是有很多很好的作用。我还带他去看大庆,告诉他这个中国的工业,如何从最艰难时候起步,一批人为此做的贡献,这些我会很注意给到他。
主持人:这是属于您非常特殊的,跟其他家长的不一样的教育方式。
彭伊娜:澳门回归的时候,正好他寒假去嘛。我当时在筹委会工作,专门申请后就让他去那里当小义工。然后他就看到,澳门回归这么一个大的事情,它并不是说轰轰烈烈,实际上是每件事都那么具体、那么实在,要那么认真地做。看到港澳办,包括我们在内的叔叔阿姨都在那儿干到年三十了都还没回(家)去。都是很具体,表格、资料等等。他也参加一些很具体的小工作,收集表格、装订之类的。后来他读研究生的时候,他有一次还跟我谈起那一次的参与,让他感觉到,原来这么伟大的事业也是那么地细针密缕地,一件一件地才做成了,并不是一个说很浮夸,只是最后看到这个回归的大场面。这种东西,我觉得都会有些非常正向的,在他的生命里面留下非常好的影响。
传承好家风 大学教育可以做什么
主持人:谢谢彭老师的分享。詹老师,我知道您是大学老师,平常会接触非常多的学生,那您觉得在传承好家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方面,学校的教育可以做些什么呢?
詹小美:大学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家风传承固基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如何在大学这样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去传承家风的建设,对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这是我们大学老师全员所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那么大学教育,它有智能的教育,有知识的教育,也有道德观培育的教育,这三者都构成了大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也都是大学教育的题中之义,同时也是文化价值传承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所以,在大学这样一个阶段,如何通过家风的建设走进校园,再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某种程度的对接,然后再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对接走向社会,把这样一个对接向全社会推广,我们就可以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相连接的一个立体式的社会情境。通过家风建设的一个培育,带动校园文化,然后再引领社会风气这个大家风的形成。我觉得这是我们大学老师,或者说,我们大学的每一个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做到的一个责任。
家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之间的关系
主持人:詹老师,您认为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詹小美:共产党员,他有两个身份。一个呢,他是我们社会的执政党(文化传承的一个领导力量)的一员。所以作为党员,他首先是组织里面的一份子,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他们也都肩负着或者说都有这样一个责任,去传承去弘扬去培育自己的良好家风。作为家庭的一份子的共产党员,和作为共产党这样的一个领导力量组织中的一员,这两种身份也是不矛盾的,是统一的。所以家风建设和党风建设,在这一点上,也达到了一种统一和一种内在的逻辑性的契合。刚才彭老师也说到了,作为共产党党员,当时你入党,你宣誓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事业,不忘初心。那么作为我们家庭中的家风传承中,我们也有一个最基本的,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我觉得这两个结合,它可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平淡无奇的一个对接,但是它是承继我们每一个人血脉里面的一种基因,一种文化的最基本的力量。它本身就有一个凝聚共识的力量,再扩展开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基础的单位,或者叫做一个基础的细胞,所以它两者的内容也是一个对接的,是不矛盾的。家风建设,某种程度上,它也促进了党风建设;党风建设,某种程度上,它也引领了你的家风建设。这就是我们如何处理好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的思考。
对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建议
主持人:谢谢詹老师的观点。彭老师,您有一个在纪检监察的工作经验,同时您也有在媒体工作的经验。在新形势下,对于做好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彭伊娜:在这个党风廉政教育里面,要特别注意信仰的教育。我们国家近一百多年来,这么多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舍生忘死、奋勇向前。只有了解了,是这么多人在为这个理想去奋斗,然后你才不会很轻易地去放弃你要继续往前走的责任。我觉得在这一块,前些年是做得有点不足。所以在党风廉政建设里面,不仅仅是说“空对空”,更应该有这些实实在在的一些例子,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这些,从而才会承担起建立起责任感,去尽一些责任。同时,当你有种责任的时候,那么你的人生的选择,在一些关键的时候,你的决定是不一样的。理想并不是一个很高大上的东西,最后会落实到你所有的一些很具体的工作里面。如果你是一种责任感,而不是只为了一个饭碗的话,那你的工作、你的态度、你的追求一定是不一样的,包括你对这个民众的态度也一定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就是这种责任、人民、国家,包括詹教授说的家国情怀,包括近一百年来这么多的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的这种奋斗史,包括优秀共产党人各个时期为民族国家作出的奉献。这些东西都应该让它有更多的展示,能够丰富廉政教育。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老师今天的分享。家,不仅是生命降生的地方,也是伴随生命成长的地方。如果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种子,家庭就是我们今生的土地。我们相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不论传承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家风、家训、家书、家规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成为一个家庭的精神积淀。今天,我们寻找民族的文化基因,不仅是向历史的先贤致敬,更是希望优秀家风的文化基因不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再次感谢两位老师来到现场。各位网友,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下期节目,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