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这样一种教学楼,名叫“逸夫楼”。是由无线影视产业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的,从1985年开始就在中国土地生长,2014年全国的逸夫楼就已经有了3万栋之多,可以说遍布中国每一个角落。
正是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开始向内地教育捐赠资金,其中以邵逸夫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医疗机构等就遍布全国31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在捐助这一行业,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而这位发家于香港的富豪,因为热爱做善事也真正实现了长命百岁,一直活到107岁。
但是你要因此认为他一直是个十分大方的富豪,就大错特错了。邵逸夫作为一名商人,将商人的本质展现的淋漓尽致。在70岁以前,如果想在他的手中获得财富,还是十分困难的。
作为香港影视开山人物之一,“邵氏兄弟”有一段时间几乎垄断了香港影视这一市场。那时候每天赚取的财富也是不容小觑的,但是在给演员发工资这方面,邵逸夫还是比较“抠门”的。那时候不管多火的明星,都只能按月领工资,而且工资水平相对都不高。
直到后来创办了TVB,对演员甚至按照“节目时数”进行片酬计算。很多TVB当红的演员,酬劳都很低。因此后来也有不少演员都跳槽去了竞争对手的公司。邵逸夫在家排行老六,因此香港同行都会尊称他为“六叔”。
但其实在家里兄弟中,邵逸夫并不是最抠门的,他的三哥比他还要“小气”。虽然在新加坡开办公司积攒了高额的财富,但是几乎可以说是“铁公鸡”的状态。邵逸夫三哥不到70岁就患了中风,一直瘫痪无法下床。正是因为三哥的情况,让邵逸夫顿时醒悟过来,钱财只是身外之物。
所以从1972年开始,邵逸夫不再积极积攒财富,而是不断开始行善。在1973年还成立了“邵逸夫基金会”,此后一旦有什么慈善活动,他都会积极参加。做善事也让他安稳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生活,2014年1月7日,107岁的邵逸夫逝世。
不少群众为了致敬这位慈善家,都会前去逸夫楼缅怀邵逸夫。但是仔细观察的人却发现,有些逸夫楼的逸字少了一点,对此不少人好奇,难道是故意这么做的?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邵逸夫在各地学校所捐赠的逸夫楼,都是通过固定数额的方式建设的。也就是说邵逸夫拿出一笔固定资金,然后地方政府或者是机构按照一定比例配套,但是如果当地的核算费用超过他的预算,那么逸字就会少一点。由他全额出资建造的逸夫楼,就会是全字。看到这里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逸夫楼会少一点了吗?千万不要以为是被人“恶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