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3.0’的出台让我感受到国家对青年人才的重视,支持更多青年人加入到高层级的科研团队中来。”浙大城市学院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特聘研究员陈垣毅在谈及自己看到“减负新政”的感想时表示。
8月8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五部门联合推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以下简称“减负行动3.0”)。
在杭州,为科研人员减负已经成为科技体制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减负行动3.0”的出台也引发了杭州科研人员的热议。
减掉“不合理的负担”
激发创新潜能与活力
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的一线调研中发现,青年科研人员普遍面临考核评价周期短、过于频繁等问题,科研人员短期内就要“达标”的压力负担重。
“身为青年科研人员,年纪轻资历浅、能证明研究实力的成果和资源少,在与资深科研人员同台竞争中难免处于劣势,自然很少有开展独立研究、获得稳定支持的机会,而许多事务性的繁杂工作又偏偏落在了这样的年轻科研人员身上。” 陈垣毅告诉记者。
他表示,青年科研人员正面临着工作、生活、成长等各方面压力,既有职业发展需要和学术追求带来的“合理负担”,也有因制度设计不完善造成的非学术性、不必要的“不合理负担”。“减负行动3.0”提出了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五大方面近20条举措,就是要把“不合理的负担”减掉,让青年科研人员专注研究,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自己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数量的大幅提升和大量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的竞争异常激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不仅获批率较低,还规定了男性申请人不超过35周岁以及两次申请不中停止一次申请资格的规定,大大增加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压力,甚至导致他们陷入焦虑。”针对这一现状,浙大城市学院工程学院院长助理、低温中心副主任王博认为,相比于其他措施,此次行动中的“增机会”和“保时间”两条措施更加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也能更有效地让青年人才专注于科研。
“新政策连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都考虑到了,很周到。” 对于此次行动中提及的“强身心”,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杰青、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杭州市521全球引才青年人才陈健翔认为非常有必要。陈健翔告诉记者,他的团队中很多老师,一方面要做科研,一方面还要顾及教学,压力非常大,心理“减负”也不容忽视。
海归科研人员为
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点赞
“学校为我们海外归来的科研人员开通了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大大缩短了我们评定职称的时间。”陈健翔于2018年9月从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归国发展,受益于职称评审“绿色通道”,2019年他的海外科研经历获得认可,通过海外直升通道直接获评正高级职称。
“这项政策对海外归国的科研人员是一个很大鼓舞,能够让大家沉下心来专心科研。” 陈健翔说。
此外,据陈健翔介绍,杭州师范大学积极推进科研助理队伍建设,例如自己所在的团队每年会招聘科研助理,参与到实验实施以及管理等环节的工作,为科研团队提供辅助支撑。
在浙大城市学院,为科研人员减负的行动也在进行着。王博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内正在推行年薪制“青年英才”政策,对优秀青年教师,其考核目标由教师本人和学科、团队协商确定,不硬性限定。如教学任务要求仅为聘期内参与一门课教学,学科由教师本人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这一政策为青年科研人员将充足的时间投入到科研中提供了保障,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措施。”王博说。
“‘减负3.0’的出台对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非常有帮助,但要推广到每一位青年科研工作人员中去,还需要市级层面、相关高校和各级学院一起努力推动。” 陈健翔补充,杭州市可以对省级和国家级的立项成功的项目出台相应的配套经费,加大支持力度。同时他建议,延长人才考核周期,“目前部分高校三年一考核的周期有一些急功近利,影响很多年轻老师的发展和积极性。”
“包干制”预算
为科研经费使用松绑
近年来,杭州市相继出台进一步完善杭州市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等工作意见,激发科研人员活力,不断释放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记者了解到,杭州市科技局正在深入推进首席专家负责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择优委托、揭榜挂帅”等制度,探索进行一个项目周期“最多查一次”、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
“过去,一个项目的申报需要线下打印申报书,还要来回跑腿多次。” 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科研秘书陈乒乒告诉记者,“如今项目申报多采用无纸化一站式受理,在政务网线上就可以申报、修改、审核、提交,提高了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时间、人力和资源。”
此外,杭州市正在推进的项目管理的“放管服”和科研放权赋能改革,让以往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看似简单但实际解决周期长的问题不再繁琐复杂。
“‘包干制’的落地赋予了企业更大的技术路线调整权和经费使用自主权,对于企业的研发迭代有推动作用。”网易集团业务发展部总监陈洁说,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场景的变化,企业拥有随时调整技术路线的权限,不需要为了一个科研项目固化在一个原有的已经慢慢落后的技术路线上。
为发挥专家库最大效益,杭州市科技局在专家入库“门槛”上大力破除“四唯”倾向,发挥企业家、科学家在科技计划设立、项目遴选中的核心作用,优化重大科技项目任务组织机制,提高治理水平。
“由于更偏向场景化应用的考虑,企业在前沿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也在逐渐显现。设立企业专家库,一方面给企业专家提供了跟业内其他专家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在科技政策起草时更全面地考虑到真实的需求,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大助力。”陈洁表示。
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记者 陈路漫 通讯员 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