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社科视窗42丨快速推进智慧社会建设 引导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下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足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振兴乡村的重视。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和社会治理形态的转变,也为我们找到一条深度融合城乡发展的路径,这就是智慧社会。智慧社会是融合智慧城市和智慧农村发展的社会,但重心和中心在智慧农村。唯有推动城市与农村一起向智能化目标迈进,才能确保城乡之间的未来互动保持稳定通畅,真正实现智慧社会的建设。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智慧社会”特征

(一)融合智慧城市和智慧农村发展,但要把重心和中心放在智慧农村发展方面

智慧社会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智慧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变革,将人类社会从信息社会带入智慧社会。韩国2012年提出了“智慧韩国”的发展目标,2014年新加坡政府公布“智慧国家2025”计划,英、俄、巴西等国也都提出了发展“智慧社会”的计划。这些国家在发展智慧社会、深度融合城乡建设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经验。

智慧社会源于智慧城市,却又与智慧城市有着不同的角度。智慧城市只“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智慧社会则是一个“为了建设一种更美好的社会形态”,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如果不能够配套同步建设“智慧农村”,智慧城市建设只会加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只有把“智慧农村”建设放到智慧社会建设的核心位置,才能真正实现智慧社会的建设。

发展好智慧农村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贯彻落实,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更是智慧社会的最重要任务。

(二)推进数据驱动融合发展,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资源、信息、情感等连接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乡村建设没有很好地融合,现在的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另一方面,因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和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数字鸿沟横亘在城乡之间:乡村空心化造成的情感“失连”,留守者与外界信息的“失连”,以及由此导致的乡村与财富的“失连”。需要实现智慧城市之间互联的交流与资源共享、打破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孤岛问题。只有城市与农村一起迈向智能化、确保城乡之间在未来保持稳定通畅的互动,连接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资源、信息、生活、情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及信息孤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智慧城市之间的互联沟通、智能成果的全民共享也才能够实现。

(三)加大政企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市场运作

在交通和互联网大力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和要素向城市、特别是向大城市、中心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得到加固,农村被虹吸,需要强有力的要素资源向乡村流动的机制。政府应充分发挥推动作用,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到农村;并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着力维护市场公平,促进市场有序发展。

二、建设“智慧社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两大转变

(一)资源集约化

促进政府部门内部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互认共享以及政府和社会数据的融合应用,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一方面要求各部门把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和数据迁移至电子政务云平台,实现数据的汇聚;另一方面要求各政府部门基于电子政务云平台搭建新的业务信息化系统,为信息资源的汇聚奠定基础。

(二)信息应用扁平化

搭建城乡一体的智慧社会应用能力开放平台,促进跨部门数据的融合与功能开发,增强智慧应用的内生力,实现城乡一体普惠应用、治理能力、管理模式持续创新。

三、建设“智慧社会”、引导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深入调研,做好“智慧社会”建设的顶层设计

智慧社会不是若干个智慧项目的简单叠加,需要通盘考虑,顶层设计。需要在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等方面全面发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建设智慧社会的顶层设计,要体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宏观愿景,服务于城乡深度融合、城镇功能的提升、城镇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套用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复制智慧城市建设模式,需要把控好介于智慧城市和智慧农村之间的智慧城镇结合点,保持城镇和乡村的边界,控制好城镇扩张的规模,让城镇有城镇的气质、乡村有乡村的风情,既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又和谐一体、美美与共。

(二)加大投资开发力度,加快智慧设施建设进度

“要想富先修路”,当前优质资源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短期内尚难得到有效扭转,只有花大气力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跟上乃至超过城市水平,才能够有效实现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平衡。网络、电信等基础智慧设施,是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正是需要“先修”的“路”。可以充分改造利用城市设施更新升级富余的网络设备设施,尽可能地节约建设成本和提高建设效率。需要充分借助国家投资政策的力量,加大推进广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重心下移力度,提升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程。社会公益项目、如“为村”项目的推广应用,也能够积极培育软件设施,提高乡村对智慧设施的应用能力、扩大智慧社会建设的影响。社会资本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能够有效缓解国家资金不足、公益力度不够的矛盾,吸收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智慧社会建设,还能够为各种公益资金搭建顺畅的平台和渠道。

(三)推动智慧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产业兴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融合城乡发展,关键还要靠产业支撑。当前,农村产业发展存在资源碎片化、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业品牌带动力不强、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亟需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产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面融合,引导乡村发展智慧产业,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和内在动力。智慧农业的发展将使我们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把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和城市消费需求、农产品供给紧密衔接起来。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推动农业、农村产业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融合,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二是提升农村产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以生产和加工环节的纵向一体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智慧商城、智慧物流在城乡之间的连接提供便利。三是通过智慧连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招引项目投资,引入创业者、创业项目回归。

(四)推动智慧治理升级,快速提升乡村文明化进程

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如绍兴市在“枫桥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数字化背景下基层智慧治理模式,全力推进的镇(街道)综治工作平台、市场监管平台、综合执法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等基层治理“四个平台”信息系统,建立起全新的乡镇(街道)基层治理网格地图,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辽宁海城市中小村推行“三制五法”(三制:8小时坐班考勤制度、“四议一审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村级“三资”监管审计制度;五法:定期拉练评比法、双向述职评议法、双百考核定级法、任期审计问责法、末位诫勉淘汰法)机制,实现了村干部规范履职的行动自觉。“为村”之类平台的推广应用,搭建起城乡共享开放的数据体系,促进了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深刻转变。强大的社会治理能力是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先进技术平台实现多边互动,充分挖掘、汲取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乡村创新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促进村庄文化繁荣及与城市需求密切相连,为乡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

(五)打破城乡之间信息流动的孤岛,营造有利于要素向乡村逆向流动的机制

改革开放后以来的城市对乡村资源要素的“吸附效应”正在政策的强刺激下呈现锁定状态,有加剧城乡割裂的趋势。如果不能够采取有效的逆市场化配置资源模式来解除这种锁定,会不断侵蚀改革开放的成果。

应改变农村附属于城市的格局,使乡村成为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一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链接的智慧资源,积极创新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体制和机制。名校“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的实施向我们展示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贫困地区无缝对接的效应。类似的智慧链接方式正在教育、医疗、民生、产业等多个领域铺开,对于融合城乡发展资源,具有积极意义。这是打破时空制约让城市资源、优质资源向乡村流动的途径。

效应让农村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回得了农村、留得住农村,就要给乡村特殊的政策,并且要让这些政策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对国家、地方有关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进行认真疏理,通过多种网络平台、媒体对外发布,精准推介。还要应对乡村赋能,拓展农业农村功能,丰富农业业态,让农村不仅成为居住的空间,更要成为创业的空间;不只是居住的地方,更是旅游和服务的地方。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值班主编:杨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