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郁达夫在这里呼吸到“浓的化不开”的南洋气味的那座小城,魅力不减,风采依然。
它是古城,马来西亚的历史之城。
葡萄牙称它为Malaqa,荷兰人、英国人称它Malacca,独立后又改回早先的Melaka。华人先后称之过五屿、满剌加和马六甲,英国统治时期则和槟城、新加坡一起取名为三州府。
六百年来,它见证了马六甲王国兴盛繁华,伊斯兰教立足传播,大明远洋船队停泊设厂,华南商人移居劳作,葡萄牙人炮火攻击,荷兰人战船围城,英国人殖民经营,以及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当家作主。
郑和、韩丽宝公主、汉都亚的传说代代相传。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葡萄牙人、荷兰人后裔承继着祖先们的生活方式。
一本导游书里这样写道:“马六甲处处都是历史,街头巷尾不经意地流淌出来,铭刻楹联似乎要告诉人们那真实的过去,但从来未能真正说清。”
金声桥下流水静,荷兰街口夕阳斜。
马六甲红屋广场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几年前我和家人曾到那里怀古访古,度过了难忘的三天两夜。
一
很早开始计划这次年终行程,目标是历史之游,因而特地在网上定好了老城区的侨生客栈(Baba House)。入住后,看到客栈有前厅、天井、后宅,古色古香,第一印象良好。看有匾额写着“颍川”两字,猜测这里早先是个陈姓人家。
先去逛鸡场街。这条街的叫法很多,殖民时期是帆船街,独立后改名为汉杰巴街,华人习惯叫鸡场街,游客则称文化街或古玩街。果然,各种古玩潮玩商店很多,一般都是二层的闽南建筑。门面只有一房宽,进深却有几倍深,据说这是因为当年荷兰人是按门面征税的。街上有海南会馆、福建会馆等。过去三四个月了,庆祝国庆的张贴仍在。我们在一家名叫古城的餐馆吃晚饭,享用马六甲特色的鸡饭饭团。
马六甲河
再次来到了中心广场,与其说这里是英国风格,倒不如说是荷兰情调。旁边的基督教堂和山坡上的博物馆,墙壁都涂成暗红色,所以有人也称之为红屋广场。许多人力三轮车在拉客,人们在喷水池和钟塔下照相,更有人与两条大肥白蛇合影。
博物馆已经关门,转去看不远的圣方济教堂。教堂在讲道,开放让游客听,有人在做忏悔,教徒各个种族都有。马六甲到处有教堂,天主教、基督教都是从这里传到澳门、香港,然后流入中国大陆的。
在圣保罗教堂逗留片刻。这里是葡萄牙殖民遗址,也是马六甲旅游的地标。转去山腰看一些墓地,墓碑都是英文的。下山到圣地亚哥城门,1809年是莱佛士命令给后人留下此门的。旁边的苏丹王宫已经关门,另一边是独立宣言纪念馆,原来是英国人1926年所建的马六甲俱乐部,作家毛姆曾经住过。1956年2月国父东姑从英国谈判归来,在这里宣布将于翌年独立的喜讯。
夜间,鸡场街灯火通明,人山人海,各个酒吧前聚满了喝啤酒、迎新年的人群。还有乐队表演,到高潮处,人们就跟着高声喊唱。下午顾客寥寥的小摊,这时生意火爆。我把孩子紧紧抱起,才得以走完整条街。
二
晨间散步,天色蒙蒙,慢慢品味两边老屋上的文字,觉得中华所有佳言美语,都被该处占尽。不过,以前这些房子的主人是数代居留的华人后裔,多数是读不懂汉字的,更不用说字中寓意了。
走过陈氏宗祠、晨钟励志社、培风中学。见到印度庙,比新加坡牛车水的大得多。这里的华人佛道满天,隔几步就有寺庙道观。远远走到Jalan Tengkera,去海边不能,往北又无路,只得往回走。遇到卖萝卜糕的华人妇女说:“这里的人想去中国,中国人却想来这里。”
回来找到荷兰街111号的陈祯禄故居,里面的人刚好在早起焚香。陈桢禄是土生峇峇华人,不识华文,却热心用英文传播中华文化,战后更是创建马华公会,领导全马争取公民权和文化教育权益。为纪念他,荷兰街也改名为陈桢禄街。来之前我的毕业论文刚好写完陈桢禄的中国观一节,现在能实地游访,神交古人,的确是学人意外之乐。
在旅馆吃的西式早餐,烤面包、泥肠、蛋泥,还有茶、咖啡、橙汁。坐在门口街边桌子用餐,闲聊,吸着海边吹来的空气,看着百年的街道、偶尔走过的行人,很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马六甲是博物馆之城。上午我们安排逛stadthuys,即马六甲历史、人类学和文学博物馆。从马六甲王国到现在,这里把马来西亚历史分成共七个时代,有各个时期的马六甲地图和城市模型。庭中有座郑和大立像,是1991年从中国定制的,原来想放在三宝山。孩子对各种船只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标志印象深刻。太太则觉得老是战争、杀人,很恐怖。此外,沿山路而上,还有郑和文化馆、文学馆、总督和元首馆以及民主政府馆。值得一提的是,马六甲首任行政首长是华人梁宇皋。
午后,天正酷热,我们从教堂街步行前去三宝山。这里是历代华人的身后安息之地。如果郑和是马六甲华人的共同崇拜的话,那三宝山就是华人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山。前些年这里的华人还发起一次“保山运动”,成功抵制了地产商的开发企图。
路过马六甲华侨抗日死难纪念碑,正面是蒋中正的题字“忠贞足式”,背面是后来的华教领袖沈慕羽的碑文。这座碑记录的是当年华侨先为支援祖国(中国)、后为保卫家园(马六甲)而牺牲献身,慷慨悲壮,催人泪下。
三宝山下的宝山亭也叫三宝庙,并不大,其实供奉的是大伯公。有郑和小立像,放在外庭院入门右侧。侧园有三宝井,也叫苏丹井或韩丽宝井,用铁架盖住。传说当年郑和与部下、还有那远嫁苏丹的明朝公主韩丽宝喝过井水,后来在英国人时代已经不用。登三宝山,看了几座坟墓,其中有郑氏甲必丹墓,好多新近翻修。因只有我这个历史迷一人上山,没有看得太多,便转回山下来,留下很多遗憾。
三
再作晨游。我从城门遗址上山,再次登临圣保罗教堂。遗迹只剩残墙断壁,正面一门三窗,侧面各一门四窗,两层楼高。这里最早是葡萄牙人建造的天主教堂,著名的传教士圣方济各(或译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在此传教。荷兰人把教堂改为军用,在前面建起瞭望台,英国人则干脆把它当作弹药库。
在遗址的门槛上坐了10多分钟,天才放亮。因是阴天,虽然视野无阻,也没有欣赏到日出。远望马六甲海峡,听7点晨钟敲响,感觉自己有点像是在百年前的新加坡福康宁山上。福康宁山早先也能俯瞰城市、远眺大海,但现在都被高楼和填海挡住了。
马六甲河上仿造的郑和船队帆船
返回河西,街上华人庙观、会馆密布。Kampong Kling清真寺是各族建筑风格混合,也可自由参观,里面存放着一座华人抬轿。旁边的印度庙比较小。
著名的青云亭主供观音,同时尊奉关公、妈祖、文昌等。里面存有很多碑刻,有青云亭亭主牌位,亭主都是早期华人的领袖。有钱人可以把往生祖先的神牌放在亭中。功德箱让人随喜捐款,用来重修青云亭和设立三宝山基金。研究早期马六甲,可能需要首先读懂青云亭这个祠庙社合一的历史。新加坡牛车水的天福宫就是青云亭的移植版本。青云亭对面的香林寺为佛总马六甲分会所在,应是当地最大的佛寺。
因事先游过,这天我便为家人做起导游,带着再转青云亭、香林寺、印度庙和清真寺。汉杰巴巷还有郑和文物博物馆,据馆长陈达生先生考证,这里是当年郑和船队设官厂囤货的原址。如果要了解更多峇峇土生华人的生活和往事,走回荷兰街上还有峇峇文化馆,那里是陈笃生孙子陈齐贤的故居。
下午来到海事博物馆对面的巴刹买纪念品。挑选衣物之外,还不忘买马六甲的特产银鱼干、鱼酱、椰糖等。
夕阳余晖中,我们不得不与古城马六甲挥手告别。
古今多少事,逝者如斯夫。
马六甲就是马六甲,一座历史古城。
它不是经济重镇,没有那让人感到压迫的商业味。它不是政治都会,没有人为的优越感。它也不是文化教育中心,不去刻意塑造什么自我意识。它从历史中缓缓走来,已经历了太多太多。
现在的它,淡泊,宁静,闲适,恬然,随时光流逝,任游人评说。
(本文作者:(新加坡)鲁虎;摄影:赵宁达。中国侨联《海内与海外》杂志刊发。选稿编辑:EVA 审核:韦峰 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投诉邮箱:475240383@qq.com 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