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盘点:世界各国抑制汽车尾气政策,还是我国人性化

自国家层面发起“铁腕治霾,保卫蓝天”行动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结合各自实际,针对汽车尾气排放超标、污染环境这一命题,开展了限行、提升尾气排放标准等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空气上的变化,天空慢慢蓝了、雾霾慢慢少了、空气逐渐清新了。那么国外历史上都是怎样处理汽车尾气的呢?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意大利方案:意大利和我国一样,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从1997年开始,罗马市政规定,如果车辆需要在有历史文化遗迹所在的地区通行,那么车辆的车主每年必须交纳大约200~332欧元不等的行驶税,用来给当地环保机构处理汽车排放的尾气资金。另外,车主还必须提供自己在该区域工作的证明。住在有历史文化遗迹所在区域的普通居民,每年需要交纳15-30欧元不等的费用,相比起车主,普通居民的费用已经很低了。随后,罗马市政计划利用上述收缴的部分费用来建造更多的环保型停车场,但是一直到2006年也没有建成,可是,这些措施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地每天的通行车辆从1997年的9.8万辆减少到了2006年的7.3万辆。

新加坡方案:新加坡作为发达国家,面临的汽车尾气压力比我国更早,实行的相关政策也比较有针对性,最著名的就是限制商业中心车流量的政策。1975年上半年,首先实行了城市通行税制度,车辆驾驶人员每天都必须交纳通行税。到了1998年,这项制度改成了按通行时段计算的电子收税系统。通过出台上述政策,使得高峰出行时段(上午8时~9时)的汽车流量明显减少,因为大部分群众普遍觉得高峰时段出行费用太高,都会选在错峰出行。

挪威方案:挪威作为一个规模不大国家,同样也效仿英国伦敦的方案,实行了大城市内司机交纳相应费用进城的制度。自2003年2月,伦敦市政厅在主要路段安装了800多台的高清摄像机,每位需要进入城市的车主必须交纳5英镑的通行税才能进入指定的大约21平方千米的区域。但由于伦敦的交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陈旧,这项政策并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大部分群众都反对这项政策。

德国方案:同样,作为欧洲发达国家的德国,也采取了通过税收政策来对付汽车污染的方案。但不同的是,德国政府采取的税收费用是根据根据每辆汽车的功率和汽车尾气污染量来计算的。此外,德国还实行了相应的补贴制度,即对排放污染气体少的车辆实行补贴。这两项规定的实施,导致的是驾驶人员的两极分化,有的驾车者由于购买的车辆比较环保,甚至是新能源汽车,那么好几年都不用交一分钱的税,并且能够领导补助。有的由于车辆型号老、污染大,每年都要缴纳巨额的税费。

当然了,上面向大家讲述的4个国家的4个方案,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报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心态就可以了。总而言之,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就目前而言,我还是觉得中国针对汽车尾气的处理方式更为人性化,不会给普通群众太大的精神、物质压力,所以就让我们积极的配合当地出台的各类政策,尽自己的能力,来拯救我们的环境吧!

您还有哪些好的建议,一起分享吧。

原创内容,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