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港股巨变:六大科技巨头占据35%市值,全面向美股看齐

  全球最大科技独角兽蚂蚁集团近期披露了A+H两地上市融资计划,打算在A股科创板和香港市场合计融资300亿美元,这一巨型IPO可能会帮助港交所夺回全球IPO募集资金冠军的头衔。

  从美国回归香港的大多数中概股,都代表着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六大港股科技巨头合计占据港股总市值比例高达35%,却仅有腾讯控股一只被纳入恒指,所占权重为11.42%。其余五家巨头均未进入恒指。

  注:以同花顺软件后复权计算累计涨幅;港股总市值粗略估算为42万亿港元。

  在全球追捧新经济的浪潮下,代表香港市场的旗舰指数――恒生指数,却依然以传统的金融地产为主,长期处于“低估值、低增长”的困局。截至8月12日,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中金融板块的市值占比分别达到49.03%和49.52%。以传统行业为主的恒生指数,远远跑输了代表新经济的恒生科技指数,也在世界主流股市中排名垫底。

  恒指公司当然要顺应时代的大趋势,做出改变。9月7日,恒生指数将迎来修订,阿里巴巴和小米集团被首次纳入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美团点评被纳入国企指数。预计将会带动超过20亿美元的被动型资金流入以阿里、小米和美团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调整过后的金融板块权重分别降低3.56%和6.63%,新兴产业占比将会提升。

  恒指成份股变迁历史 就是一部行业兴衰史

  恒生指数是以1964年7月31日为基数日,最早的时候,包含30只成分股。这30只成分股主要都是公用事业等传统行业,没有任何一只“新经济”股票。

  70年代是香港的金融、地产大扩张时期

  步入70年代,恒指最大的变化是一些轻工业股,例如南海纱厂、南洋纱厂、联合企业退出指数,一些消费品公司,如牛奶公司、生力啤酒也退出指数。

  地产行业、金融行业和航运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传统行业,然而在那个年代,这些“大蓝筹”却是不折不扣的新兴产业。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新鸿基地产、大昌地产4家地产公司;恒生银行;东方海外、华光航业2家航运公司成功入选恒指。

  恒生指数成分股的交替叠兴,背后是香港60年代的工业化向70年代的城市化转变的缩影。

  80年代 香港转型服务业

  80年代,香港工业转移至中国大陆,在全球港口航运中心的排名也出现了下降。香港转型发展服务业;地产、金融、服务业成为三个支柱产业。

  90年代 香港回归祖国 大陆公司大举进入恒指 英资撤退

  90年代末,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恒生指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国大陆公司增多了。中信泰富、华润创业、中国电信、上海实业4家大陆公司进入恒生指数。而英国资本控制的5家上市公司――怡和控股、怡和策略、牛奶国际、文华酒店及置地,由于担心回归后的政治变化,决定离开香港,转去新加坡上市,自然也被恒指剔除。

  另一个变化就是电信行业崛起,中国电信和数码通电讯入选恒指。而整个90年代地产、银行作为恒指的主体,几乎没发生什么变化。

  道指狠心剔除百年元老 只为向科技股张开怀抱 港股向美股看齐

  通过恒指变迁史,我们发现,恒指始终以金融,地产,仓储物流等传统行业为主,整整40余年都未曾加入科技,医药等新经济公司。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股票指数――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自创立伊始,也有近百年的时间未曾纳入新经济公司,但道指在1999年接纳了微软和英特尔两只科技股,此前惠普也曾入选。

  此后,道指委员会不断剔除传统夕阳行业,纳入代表新经济的企业。最近一次调整是在今年8月24日,由于苹果公司宣布拆股降低股价,而道指以价格加权计算,因此苹果此次拆股将使道琼斯指数中的科技股权重从27.6%降至20.3%。相比之下,恒指中科技板块仅腾讯一家巨头,所占权重为11.36%,其他几家科技公司如舜宇光学科技和瑞声科技则占比很小。

  A股同样对科技股敞开怀抱。代表A股的旗舰指数――沪深300指数,从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信息技术板块权重从2.28%上升至13.76%,成为仅次于金融的第二大权重板块。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分析称,恒指成份股中属于传统经济的占比过高,已经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香港及内地的经济运行情况了。缺乏增长力的企业过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恒指长期处于低估值状态。本次阿里等科技股的加入,将注入更多的科技成份,提升港股中科技类核心优质资产的估值水平,有助解决指数代表性不足,更好反映整体港股实际的运行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