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教授宓为建:为智慧港口输送智能人才

宓为建,在上海海事大学的讲台上一站就是38年。他的教学人生颇具开拓性:创建全国第一个物流工程学院;创造性提出“把讲台延伸到码头,把实验室拓展到堆场,把招聘市场推向实习基地,把科研方向瞄准行业发展”的工作理念并付诸实践,培养出一大批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集装箱码头智能配载模块,填补了我国港口智能化生产领域的重大技术空白,为打造“智慧港口”倾注了毕生心血、输送了专业人才,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他,为智慧港口输送智能人才——记市劳模、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教授宓为建

文 | 孙明敏 陈胥

本期名师宓为建

上海海事大学二级教授,博导。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港口标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智能港口物流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主要科研成果分别获得新加坡国际海事奖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

把讲台延伸到码头

1956年出生的宓为建,18岁到浙江农村插队,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入了上海海运学院,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了他的高校教师生涯。高等教育,要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推动行业发展;要分不同阶段培养不同人才,解决行业发展“卡脖子“问题。30多年来,宓为建一直秉持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与业内知名企业联合创办“订单式培养本科班”、“学士后培训班”、“研究生创新班”等,注重产学研结合,签约实习基地遍及沿海各大港口,他培养出的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为智慧港口建设输送了一批批专业人才。

2003年,上海海事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物流工程学院, 宓为建出任院长。

2007年,洋山深水港三期开港在即,急需人才。宓为建“闻风而动”,第一时间在07届08届毕业生中挑选40余名学生开出专门培训班,针对洋山深水港区建设实施定向培养,由专业老师将学生直接带到港口码头实习。经过短平快培训的07届20多名毕业生,进入洋山三期冠东公司,在营运操作部、工程技术部等多个关键岗位上一展身手。

从2009年起,宓为建与相关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定向人才,连续5届开办“港机学士班”,150名定向毕业生绝大多数进入上港集团,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宓为建创造性地“把讲台延伸到码头”,一方面为毕业生创造了优质的就业机会,同时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港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宓为建多年来致力于产学研的创新合作,使上海海事大学在新一代智能码头物流发展研究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3年4月,他带领的创新团队代表上海海事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联合研究的方案,与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56支队伍同场竞技,在新一代集装箱码头设计挑战赛中拔得头筹,共享奖金100万美元。

把实验室拓展到堆场

依托上海海事大学在物流领域,尤其是港口物流方向的优势,宓为建带领科研团队,抓住港口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将学校教学科研延伸到创新第一线,把实验室拓展到堆场,用人工智能管理模块提升智慧港口建设。

宓为建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码头集装箱装运大有讲究,通常重箱应放在船舱的下部,重心下降才能平稳,因而在转运的过程中需要将最重的放在堆场的最上面。长期以来,卡车将集卡运来时先停在缓冲区,需人工干预,找寻位置。宓为建团队研发出智能收箱法,集卡进入闸口的第一时间,就可以由计算机远程操控,通过箱号等信息自动识别,计算机平均0.7秒即可计算出准确位置,集卡直接进入堆场,不必进缓冲区。这项智能收箱创新成果,在今年新冠疫情防疫上起到了料想不到的作用,避免了缓冲区集卡司机的集聚性。

把招聘市场推向实验基地

大学生就业,是一门重大课题。宓为建认为,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职业发展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关心爱护。老师要面向市场,对就业形势有一个预知预判,从而对课程进行结构调整,及时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所带的毕业班,他总是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所教的课程,他总是尽量与行业、生产实际相合,因而,他培养的学生,有的还没毕业就实现了就业。

一名物流专业的大四学生到本市一家大型超市毕业实习,发现有些货品与需求不相匹配,于是对订单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数据找到货物需求的信息,帮助超市把握了商机。超市经理迫切希望该实习生留下来,早日入职企业。

38年的教学生涯,宓为建教过的本科生不计其数,他培养的500多名工程硕士、博士,更是成为智慧港口“抢手”人才,供不应求。

宓为建颇感欣慰的是,高校教师自由创造发挥的空间大,与学生在一起永远不会老。

志在万里的宓为建又瞄准了新的目标:依托“宓为建智能港口物流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一创新平台,开发“一带一路”所需要的智能化物流软件,将中国高校创新技术推向世界。

荐书

宓为建 推荐《集装箱码头数字化营运管理》。该书是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出版图书,提出并解决了传统集装箱码头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若干关键技术,也是作者及其团队长期从事集装箱码头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的经验总结。

原载于劳动报教育专栏

编辑:马天恩 陈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