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秘密阅读:城市书房文学翻译丛书计划 亚非言《走廊》打头阵

城市书房创办人陈婉菁希望通过翻译丛书计划,让华文读者也能领略英文优秀作品的好。

在普遍认为新加坡以英文阅读为主的当下,城市书房选择将本地英文著作翻译成华文,书店舵主陈婉菁说,她从读者对一些译著的欢迎程度,意识到翻译是推广文学的重要平台。翻译丛书计划首部著作《走廊》的译者卢明,也受访分享翻译过程中的挑战。

城市书房启动本地文学翻译丛书计划,以英语作家亚非言(Alfian Sa’at)的短篇小说集《走廊》打头阵,来临周末举办座谈。

《走廊》曾获1998年新加坡文学奖推荐奖,小说描绘了新加坡城市生活中,一个个小人物的情爱纠葛、幻灭与追求。集子收录12篇小说,其中《录像》借一台录像机串起老妇丧夫与女儿无法生育的复杂情绪;与小说集同名的作品《走廊》则借一起发生在组屋走廊的命案,思考城市生活街坊之间的关系;《武吉士》则探讨情欲、精神与肉体。

《走廊》华文版由卢明翻译。

在普遍认为新加坡读者以英文为主的当下,城市书房选择将本地英文著作翻译成华文,书店舵主陈婉菁受访时说,英培安长篇小说《画室》2017年被九年剧场搬上舞台之后,许多读者观剧后到书房购买小说原著及英译本,让陈婉菁意识到翻译是推广文学的重要平台。2019年台湾四方文化出版了亚非言的短篇小说集《马来素描》华文版,由来自马来西亚的苏颖欣翻译,深受城市书房读者欢迎。

陈婉菁说:“《马来素描》的人物多是马来人,对华文读者来说,从他者的角度阅读本地文学,是惊喜,是感动,也带来启发。苏颖欣曾问城市书房是否有意出版《马》的简体版,但有次和本地华文作家黄凯德聊天,他建议出版亚非言短篇小说集《走廊》的华文译本。”

城市书房近年已增加本地英文文学作品的比重,陈婉菁自己也爱上亚非言与程异等人的英文作品,她希望华文读者也能领略到这些作品的好,于是启动了翻译丛书计划。

诗意表述和特有用语是翻译的最大挑战

《走廊》译者卢明是首次尝试翻译文学作品,他花了七个月的时间翻译,并与编辑、本地诗人陈维彪,以及作者亚非言讨论,前后花了一年时间才定稿。

卢明接受电邮访问时说:“《走廊》不像亚非言后来的作品那么具有社会话题性,它更着重描写平凡新加坡人的生存状态,所以小说聚焦的是人,而非具体议题,也因此使其拥有更恒久的价值。尽管小说的时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每篇故事所触及的议题仍然与我们息息相关,包括孤独、权力关系、精英主义、弱势群体等等。我相信不论是什么年龄层的读者,就算是外国读者,都会产生共鸣,因为他们应该能在小说里看到自己或是他们身边其他人的影子。”

卢明说,自己在新加坡土生土长,年纪与亚非言相仿,得以无碍进入小说文本,加之能够直接与作者沟通,许多疑惑都能迎刃而解。不过,译作除了要达意,还必须琢磨译文的语言风格。

“如何将亚非言的一些诗意表述出来,以及将本地的特有用语转为中文,是翻译本书的最大挑战。”

亚非言的短篇小说集《走廊》英文版与中文版。(陈宇昕摄)

《走廊》原著每一篇小说的标题都是单一英文字,不过华文翻译无法以单字表现。

最让卢明印象深刻的是集子中的《对决》与《迪斯科舞厅》两篇。

卢明说:“《对决》的篇幅最短,但作者发挥了奇诡荒诞的想象力,我希望我的译文能够传达原文极其鲜明的画面感。《迪斯科舞厅》则是我花最多时间翻译的小说,因为它运用了大量的意识流手法,在回忆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加上细腻丰富的环境描写,翻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陈婉菁说:“城市书房是微型出版社,尽管本书获国家艺术理事会赞助部分经费,但出版译作比原著需花更多的资源和心力。出版翻译系列,冀望给新华文学增添更丰富的内涵,也让本地和海外(对华文较熟悉的)读者对新加坡文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文化是时间的累积,本书的出版意义肯定比眼前的‘市场’成效更大,就像英培安的小说,因不断出版英译本、意大利文等,让更多读者要阅读他的作品,至今还是城市书房的畅销作品。”

今年底,城市书房将推出程异的长篇小说《紧急状态》华文译本,由本地译者林琬绯与中国青年剧作家陈思安携手翻译。

新书座谈会

配合《走廊》的出版,城市书房将于来临星期六举行新书座谈会,原著作者亚非言将与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丁珍珍、本地作家梁海彬对谈,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曾昭程主持并现场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