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电影重工业时代来临,国产特效公司生存仍艰难

文娱价值官解读

华谊影业总经理叶宁曾在2016年发表过“中国电影已进入重工业时代”的论断。确实,随着中国银幕数突破5万块,超越美国跃居全球第一,这个电影的最大市场就顺势迎来了产业升级,依靠高额投入,拼科技,拼特效,拼视觉奇观的“重工业电影”正在取代中小制作的影片,成为产业支柱。

在此风口之上,越来越多的国际特效公司纷纷进驻中国,本土的特效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是,这个行业真的是遍地黄金?每个进场者都能如愿收割红利?却并不尽然。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获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前11天,负责该片特效的“节奏特效”却宣布破产,给全球特效人和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事实上,在过去的10年间,有21家好莱坞知名动画和特效制作公司接连倒闭

整个行业只有像工业光魔(特效)和皮克斯(动画)这样做到全球产业第一位的公司尚算成功和稳定,但即便如此,皮克斯在2013年也因为排期改变而不得不裁员数百人。电影特效到底赚不赚钱?大型特效公司的运营成本有多高?有了好莱坞的前车之鉴,中国特效公司的生存状况又如何?文娱价值官(ID:wenyujiazhiguan)独家深度剖析,带你一探究竟。

撰文丨沈多 编辑丨美圻

距离上映还有近二十天,《捉妖记2》预售已接近5000万,让我们看到了良心特效片的巨大市场空间

重要却不被重视的特效行业

1977年出品的《星球大战》为好莱坞开启重工业特效时代之后,美国与其他电影大国的差距,才被迅速拉开。什么是影视特效?广义上讲,它的范围很广,从前期化妆摄影,到后期制作交片,只要是实现了传统拍摄所达不到的特殊视觉效果的,都被归纳在特效的范畴内。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G特效为创作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电影人的思想从技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建立全新的电影语言样式和风格。可以想象,没有CG特效就没有《终结者》、没有《2012》、没有《变形金刚三部曲》、更不可能有《泰坦尼克》跟《阿凡达》的视觉震撼,也不可能有《骇客帝国》式的叙事结构和哲学。

正是这些传统摄影无法达到的画面,吸引了大量观众重返影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CG就没有现在的大片时代。而在中国电影历史票房排行榜上,前十名中就有八部影片运用了大量CG动画和真人互动技术。

特效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以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为例,“节奏特效”代表的获奖感言在中途被掐断,几个领奖者几乎是被赶着下了领奖台。就在同场颁奖礼上,李安导演感谢了所有的人,却唯独对完成了电影百分之七十的特效团队只字不提,由此,也可以看出特效行业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地位

乔治·卢卡斯于1977年拍摄的《星球大战》堪称电影特效鼻祖

特效行业为什么赚钱艰难?

都知道特效贵,以《变形金刚4》为例:总投资2亿美元,其2/3用于特效制作,其费用折合人民币为8亿左右,这还是基于前3部影片特效研发的基础之上的价格,但大众只看得到特效公司的高报价,却鲜有人了解它们的高成本。这其中包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硬件成本、软件成本等。

1、人力成本

一个特效团队往往都是由成百上千人组成,以美国来讲,一个中等水准特效人员的年薪在4万美元左右,高级人员大约6万美元,顶级人员则是15万美元左右。假设一家规模1000人的特效公司,中、高、尖人才比例按6:3:1分配,其一年的工资成本就要有5700万美元。

2、时间成本

完成一部大片的特效制作,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以被拖垮的《少年派》为例,仅老虎的制作周期便用了一年。而电影特效制作的合同往往是一口价,在实际操作中,导演会因为产生新想法而要求不断修改,每一个修改意见,都会给特效工作者带来无休止的加班,而这种反复修改和超时带来的额外支出都要由特效公司自己承担。

3、设备成本

设备成本包括硬件成本和软件成本。

一个稍具规模的特效公司,巨大的处理器机房和数量惊人的苹果电脑是基本设备,因为一部电影的特效往往需要上百台机器同时完成特效和渲染。制作CG还要用到各种特效器材,以一套看似不太起眼的面部表情捕捉的头盔为例,就价值300万。

所以,大部分的好莱坞特效公司,都无法单纯依靠制作电影维生。电影制作对于他们只是培养特效团队技术的手段,真正赚钱的是几十秒的广告。多年来,好莱坞的特效公司就是在广告——电影——广告的利润循环中实现技术的不断突破,而售卖软件也是他们重要的盈利渠道之一

《阿凡达》仅特效团队就有1855人

国产特效真的都是“五毛特效”?

中国首次大规模使用CG的特效电影是1998年的《风云雄霸天下》,与好莱坞相比,起步晚了二十余年,但国产特效公司就真的只能做出“五毛特效”吗?并不是,事实上,中国特效技术比很多国外公司要强,国内的很多CG、动画公司多年来一直为海外代工,部分也直接参与到很多好莱坞电影的制作。

大家如果关注一下电影最后的字幕,只要是特效制作公司里有Base FX、pixomondo等在中国有分公司的国际电影公司的影片,里面大量的特效镜头都是由中国人在国内完成,比如《2012》、《速度与激情5、6》,《环太平洋》、《HUNGER GAME》、《权利的游戏》等等。国内特效公司存在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技术能力,而是出在了钱、时间、制作流程、以及无效沟通之上

《2012》特效场面

  1. 一分钱一分货

在好莱坞,一部大片的特效制作预算占到整部电影的1/3。但在中国,电影制作方过于看重明星效应,80%的预算用在了演员片酬之上,大部分有特效制作的电影中,预算只占10%-15%。特效就是一分钱一分货,片方给钱少,当然就只能做出五毛特效。

  1. 工期紧,没有时间磨细节

好莱坞电影制作周期一般是1~3年,但中国影视业追求的是效率是高速,以《大闹天宫》为例,特效制作只给了2个月的工期,哪有时间去勾勒细节,出来的效果自然予人粗制滥造之感。

  1. 流程颠倒

在好莱坞,特效都是先于实拍启动,正所谓“摄影机未动,特效先行。”剧本敲定之后,就有特效总监这个职务,而在中国特效总监往往是在电影拍摄完成才会出现,这就导致很多拍摄时稍微注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后却丢给特效公司,成为技术难题,费时费力。

  1. 外行指挥内行

中国真正懂特效的导演很少,但迫于西方大片特效压力又不得不重视特效制作,这在实际项目中导致大量的沟通问题。反观好莱坞,四大特效公司中的三家都是由导演创立,最为著名的工业光魔创始人是拍摄了《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维塔数字的创始人是《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数字领域的创始人是詹姆斯·卡梅隆。

这些基于懂行导演的拍摄需求而建立的特效公司,早已磨合出了一套适合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的特效制作流程。而在他们的带动下,好莱坞特效电影导演普遍都是技术和艺术的行家,如斯皮尔伯格、克里斯托弗·诺兰、迈克尔·贝等。中国导演的不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特效电影的发展

国产特效公司的转型之路

作为2017年首部大制作的“妖设”魔幻喜剧电影《二代妖精》,天工异彩有幸担纲此片的影视后期全流程制作,其中包括影片的概念设计和参与前期剧本创作环节,这也成为中国电影特效公司探索转型的一次经典之作。

天工异彩参与的《二代妖精》

说到中国国产特效公司,起步大部分都是为好莱坞做代工。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 CG行业顶级技术人员的年薪很少有高过30万的,普通特效师年薪也就在10万上下。较低的人工薪水和盗版的制作软件,削减了中国代工特效公司的成本。所以中国影视CG公司的报价比好莱坞公司低到一半到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特效公司分包的商业模式也极其简单:接项目——完成制作——付款——再接新项目,有能力的公司可能会同时运作多个项目,如此循环往复。正是这种代工特效支撑起了许多中国影视CG公司。但近几年,韩国的特效公司,以较低的人才流失、更有效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大力补贴,抢了很多中国公司的生意。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从产业和票房成绩来看,中国的资本能力、市场规模和观众好感度,让越来越多的中国特效公司开始尝试做自己的原创,并谋划从下游往上游走的转型之路。对他们而言,特效只是起点,深度参与到中国电影的制作甚至出品才是终点。

当然,这条路并不好走,很多做代工起家的特效公司并没有足够的原创能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原创公司要面临一个很长时间不会有收入的难关,如果没有融资或是足够的资金储备,很难运转下去。

电影重工业时代的来临,让特效产业腾飞在际,但对困局重重的中国特效公司而言,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还远未到来,未来仍任重而道远。

作为国产原创特效的扛鼎之作,《大圣归来》仅制作周期便耗费四年

中国一线特效公司一览

Base FX

背景:成立于2006年底的Base FX,创始人虽是美国人,但却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电影后期特效和动画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电影特效团队,在北京、无锡、厦门均有制作基地,一线制作团队人数超过450人,90%是中国人。2012年5月底Base FX正式与乔治卢卡斯创立的工业光魔展开战略合作,开始好莱坞项目的特效制作。

代表作:《星球7》、《捉妖记》、《侏罗纪世界》、《变形金刚4》、《环太平洋》、《美国队长2》等。

资本动向:2016年,华人文化控股集团宣布投资“BaseFX”(投资金额未透露),并与Base FX共同成立影视制作公司“倍视传媒”,开发制作面向中国和全球市场发行的顶级视效大片。

天工异彩

背景:2013年6月17日,由天工映画、异彩影视、乐盛文化及异彩映画重组为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除了本土人才,还拥有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英国的顶尖剪辑师、视效指导、调色师等高端行业人才,有中央储存、集群渲染、调光调色、拷贝输出、特效工作站集群、音棚等顶级设备投入。

擅长:毛发类角色动物、风火、爆破、坍塌一类特效。

代表作:《二代妖精》、《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非诚勿扰》、《画皮2》、《龙门飞甲》、《风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太极1、2》、《雪花秘扇》、《太平轮》、《匹夫》、《黄金大劫案》等

资本动向:2014年,由深创投领投,融资5000万;2017年,获星辉娱乐1200万融资。

MORE VFX

背景:2007年创立的MORE VFX是靠做TVC广告起家,近几年才开始专注于高端视觉特效与动画制作的电影特效公司。

擅长:在概念设计、动态预演、生物角色动画、流体及动力学特效领域有着很强的实力。

代表作:《西游记之女儿国》、《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悟空传》、《绣春刀修罗战场》、《大鱼海棠》、《记忆大师》、《年兽大作战》、《重返二十岁》等

资本动向:不详

VHQ

背景:VHQ于1987年在新加坡建立,目前在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设有分公司,人数超过200人。 VHQ北京影视后期制作公司也是他们的动画电影广告片工作室,拥有超过50名动画师和设计师,为人物和产品设计,制作动画宣传片,开发电视广告,预告片,制作空中频道品牌。

代表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阿凡达》、《哈利・波特》、《国王的演讲》《白雪公主与猎人》等影片的特效制作,主导中国影片《三体》的特效制作。

资本动向:不详

华龙公司

背景:2000年3月,隶属于国字号电影公司老大中影集团的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额超过三亿人民币。华为还是国家发改委唯一批准设立的“电影数字制作产业化示范工程”,拥有国内唯一的数字影院影片母版制作系统,为中国国内近两百多家数字院线提供数字电影的母版。作为国字号CG老大,每年,国内有85%以上的影片后期加工制作是在华龙完成的。

代表作:《天地英雄》、《手机》、《大腕》、《惊涛骇浪》、《寻枪》、《紫日》、《致命一击》、《天下无贼》、《自娱自乐》《建国大业》

资本动向:不详

po朝霆

背景:2003年,谢霆锋在香港铜锣湾创立po朝霆特效制作公司,总部在香港,在北京、上海、杭州、台湾均有开设分公司 ,主要从事电影、电视、MV、广告及网络游戏做后期特效制作 。

擅长:提供全面的高素质数码后期制作服务。如合成特效制作、数码剪接、录音及混音、胶卷转换及电脑动画、游戏特效等。

代表作:《李小龙》、《桃姐》、《全城热恋》、《一九四二》、《财神客栈》、《一路有你》、《十二道锋味》等。

资本动向:2016年,数字王国集团以1.35亿港元收购谢霆锋创办的PO朝霆85%的股权。

聚光绘影

背景:创立于2012年的聚光绘影是一家以全流程视觉效果提供,与高端影视技术服务为主、获得国际电影艺术节奖并被国际电影公司认可的电影特效公司。

代表作:《大闹天宫》、《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狼图腾》、《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封神》《厨子戏子痞子》、《黄金时代》、《钟馗伏魔》、《催眠大师》、《智取威虎山》、《百万巨鳄》、《择天记》

资本动向:2016年获青鸟基金A轮融资(金额未透露);2016年底获围海股份1.1亿元战略投资。

原力动画

背景:原力动画成立于1999年,目前员工千人,总部南京,在北京上海成都美国都有分公司,2014年前的核心业务是游戏制作,是腾讯互娱、网易游戏、迪士尼、梦工厂等公司多年的供应商,近两年转移到动画电影的开发制作之上。

代表作:《爵迹》、《捉妖记》、《驯龙记》、《极品飞车》

资本动向:正筹备上市的原力动画,其股东包括腾讯、微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