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增长 投资领域日益广泛

据商务部、外汇局统计,2022年1—4月,中国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2869.5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的2846家境内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2285.4亿元,同比增长2.5%。

近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共同研究编著并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21~2022)》蓝皮书(下称蓝皮书)指出,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萎缩、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增长,首次位居全球第一,达到1537.1亿美元,同比增长12.3%。2021年,对外投资增长势头持续,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145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领域广泛,越来越倾向科技领域的对外投资,银行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对外投资呈持续增长态势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下降35%,从2019年的1.5万亿美元降至1万亿美元,为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甚至比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低谷还低20%。但2020年,中国对外投资实现逆势增长,占全球份额的比例达到20.2%,占比较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

蓝皮书指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仅带动中国产品出口,还促进了投资所在地税收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增加。2020年中国对外投资带动出口1737亿美元,同比增长48.8%,占中国货物出口总值的6.7%。2020年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家(地区)缴纳各种税金总额445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从业员工总数达361.3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218.8万人,占60.6%。

进入2022年,据商务部发布第一季度数据,中国企业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342.9亿美元,同比增长7.9%,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占同期总额的19.5%。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较上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主要投向东盟国家、巴基斯坦、阿联酋和沙特等国。

据中国贸促会发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2021年版)》(以下简称《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企业对外投资首选地。调查显示,79.5%的企业优先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4%的企业选择欧洲,25.5%的企业选择北美,19.2%的企业选择南美,21.8%的企业选择非洲。

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11.6万亿元,创8年来新高,同比增长23.6%,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达29.7%;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84.5亿元,同比增长7.9%,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14.8%。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何以深受中国企业的青睐?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报告主要撰写人刘英奎指出,这些沿线国家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经贸伙伴,而且跟中国有良好的政治关系和外交基础,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和很多国家都签订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使得“一带一路”倡议与这些国家的发展规划对接起来,这样的政策沟通有利于投资安全。

同时,中国企业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中嗅到了商机。刘英奎指出,绝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的产业结构互补性非常强。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而大部分沿线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或是中期阶段。这样的发展差距使得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时具备一定程度的资金、技术、经验优势。

基于迫切的发展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纷纷向中国企业抛出橄榄枝。刘英奎指出,为了尽快走上发展道路,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年来都实施开放性的政策,通过扩大开放积极吸引外资,采取的限制性措施相对较少,给中国企业提供了较大的投资空间,不像某些欧美国家对特定产业进行极其严格的外资审查。

超三成企业对RCEP区域投资前景较乐观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今年1月发布的最新一期《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强劲反弹,从2020年9290亿美元增至1.6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7%,超过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其中,中国对外投资表现亮眼,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936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稳居全球前三。

《报告》显示,尽管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相互影响,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和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相互交织,对中国海外投资造成了较大冲击,但仍有近两成企业对后疫情时代的对外投资,特别是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区域投资前景较为乐观(33.84%的受访企业持乐观态度)。

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在制造业、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等多个领域都作出高水平自由化承诺。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除部分敏感领域都对缔约方开放。同时,负面清单加国民待遇的RCEP外资管理模式,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加便利地在RCEP区域内投资布局,降低生产成本。

调查显示,不少受访企业积极申请RCEP项下优惠原产地证书,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关税优惠,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背对背”证明形式将使企业在区域内进行灵活拆分销售和转口,有助于企业实现精细化分工。某通用设备企业计划在柬埔寨投资19亿元通用智能设备项目,以有效规避轮胎国际贸易壁垒,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月25日,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许宁宁在线上会议上表示,RCEP协定的生效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已成为开发区域经济增长潜力的最大抓手。RCEP协定内容丰富,其中关键内容是减免关税。两个多月来,RCEP成员国企业和区域外的许多企业看好RCEP区域贸易投资活力,正在实施抓住新机遇的行动。

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1—2月,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达1.8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5%。其中,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额294.4亿美元,同比增长28.1%;中国与泰国贸易额203.5亿美元,同比增长16.3%;中国与印尼贸易额219.9亿美元,同比增长39.1%;中国与新加坡贸易额142.5亿美元,同比增长4%;中国与菲律宾贸易额112.9亿美元,同比增长7.6%。

CCG研究分析,中国企业投资的海外政策环境出现分化,欧美发达国家收紧投资政策,而新兴市场国家政策总体放宽。根据报告,早在2018年美国就通过了《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法案),2021年又发布了对FIRRMA的实施细则。美国的“长臂管辖”也对中美两国企业的国际投资合作造成负面影响,频频把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与欧美不同的是,东盟、“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在疫情暴发后放宽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还采取了减税、补助等多种方式吸引外资。而且随着RCEP的生效,将为地区投资带来消除经贸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便利化等利好。

美国、印度、德国位居海外并购十大目的地前三

安永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中国海外投资概览》(下称概览)统计显示,按交易额计,2022年一季度中企宣布海外并购的十大目的地国中,美国、印度和德国位居前三。按交易宗数计,前三位是美国、日本、韩国,美国同样位居榜首。美国仍为中企海外并购最大目的地国。

中企在欧洲宣布的并购金额为21.3亿美元,交易数量43宗,在连续三个季度落后于亚洲后实现反超,在各大洲中均位列第一。按交易金额计,投资主要流向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等国,主要投向医疗与生命科学、TMT(科技、媒体及通信行业)以及金融服务行业。亚洲紧随其后,交易金额为21.1亿美元。

该概览指出,俄乌冲突对全球尤其是欧洲的经济稳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欧洲通货膨胀持续上涨,能源问题正推动欧洲各国加速向新能源转型。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政府内阁通过的立法草案设立了两个阶段目标:在2030年实现80%的可再生能源供电,2035年达到几乎100%。未来,欧洲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与合作机会将继续增加。

中企在亚洲宣布的海外并购金额为21.1亿美元,同比减少63%;宣布的交易数量30宗,同比下降19%。按交易金额计,投资主要流向印度、新加坡和韩国,主要投向TMT、消费品以及医疗与生命科学行业。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稳定推进以及在RCEP下区域供应链优化需求的增加,亚洲预计将继续成为中企海外投资的重点区域之一。

中企在北美洲宣布的海外并购金额为11.7亿美元,同比继续减少41%;宣布的交易数量22宗,同比减少39%;主要投向TMT、金融服务以及先进制造与运输行业,且投资主体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为主。

TMT行业仍是中企海外并购最热门的行业,金额占比超四成。中企主要投向IT资讯及服务、软件系统和半导体制造等细分领域。医疗与生命科学行业是本期唯一录得交易额增长的行业,占中企海外并购总额比重创历史新高,达17%。

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全球主管周昭媚表示,2022年一季度国际地缘政治风险激增,欧美国家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已创近30年新高。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至3.6%,全球经济复苏预期显著放缓。尽管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开局总体平稳,但多地疫情反复对许多企业正常运行造成较大冲击,负面影响或将进一步持续。综合各种因素,预计中企海外并购动能进一步减退。但在地缘政治风险加速全球供应链重塑进程情况下,中企海外绿地投资或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接近消费市场”原则在中企海外布局的过程中已成为主要考量因素之一。

抓住海外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市场机遇

在国外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行为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报告》显示,对外投资企业在东道国投资最担心遇到的非商业性困难与挑战是疫情影响仍在持续(87.6%);商业性困难与挑战是投资回报率下降(52.2%),较上年扩大2.1个百分点。44.8%的企业表示其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存在人、财、物安全风险,较上年扩大4.5个百分点。

近两年来,风险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人流、物流受阻,增加了项目运转的困难;二是各国经济遭受疫情重创,购买力大幅缩水,物流费用不断上涨,市场风险加大;三是近年来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增加了在海外市场的投资风险。

《报告》显示,32.8%企业在东道国投资及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过合规问题,较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遭遇的主要合规问题依次是:市场准入限制(57.4%)、劳工权利保护(48.1%)、税务审查(45.0%)、环境保护(41.1%)、外汇管制(40.3%)。

刘英奎指出,近年来,在推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从政府到行业协会再到企业,中国对合规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合规建设能力已经得到极大提高。但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这是一个始终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旨在进一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地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会主动充分了解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尽量做到合规。此外,中国企业也在不断提升环保技术水平,包括增添新的设备、制定环保方案等。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的环境保护会做得越来越好。”刘英奎说。

CCG研究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应重点关注如何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通过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通过“走出去”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弥补技术薄弱环节,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在自身优势产业领域,以“走出去”加强国际合作,巩固国际供应链市场份额。

蓝皮书建议,在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可抓住海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机遇,关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大力度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通过研发中心汇聚全球创新要素,推动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产业化优势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规则制定,并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密切跟踪全球数字经济反垄断及加征数字税最新政策动向。

与不同区域的投资合作新机会正在出现。对此,CCG建议,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建立了基本的共识,为各方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领域带来了投资合作的可能性。中美在绿色低碳领域有共同点,在此领域可以开展合作。

CCG研究指出,RCEP的生效为中国与东盟的投资合作带来了机遇。中国企业可利用中国与东盟在RCEP框架下的合作机制,深耕在东盟的投资,可投资东盟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计算机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