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四成雇员离职,皆因公司学习和发展机会不足……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新加坡有超过四成的雇员选择离职是因为公司没有提供足够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专业人士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公布的调查也显示,有近六成的雇员是因为没时间而无法进修。其他原因还包括费用、便捷度、资源和兴趣。
此外,只有17%的雇员对公司提供的学习和发展项目感到满意。共有1200多名雇员接受调查,其中200多人是负责制定公司学习和发展项目的职员。
不想被淘汰,该如何去做?
1.提升软实力
在学习阶段,除了培养专业的工作能力外,软实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因为就业市场的需求一直在改变,但是软实力是每个职缺都需要拥有的技能。
同样来自LinkedIn,LinkedIn在2018年发布的企业最希望员工拥有的技能调查报告,整理出当下企业最希望员工必备的4种软实力:
1. Leadership 领导能力 包含肢体语言、策略性思考以及潜移默化领导技巧。
2. Communication 沟通能力 包含沟通技巧、公开演说/简报技巧、影响力、适当给与回馈技巧。
3. Collaboration 合作能力 包含聆听技巧、建立关系、管理技巧。
4. Time Management 时间管理能力 建立良好职场习惯、有效率地使用工作时间以及在时限内完成工作。
建立良好职场习惯、有效率地使用工作时间以及在时限内完成工作。
一般人可能认为专业技能远比通用的软实力重要,但是有57%的企业老板却认为软实力是最重要的工作技能:
因为拥有这些软实力的员工,就会是好相处的员工,也有办法与其他人团队合作。
这些技能除了在学校可以习得之外,现在也有许多线上开放式课程针对软实力进行系统化教学;这些软实力培养起来,受用一辈子,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好好学习。
2.毕业不代表学习道路的终止
我们都知道,新加坡提倡 “终身学习” 的概念,在这个信息高速更迭的时代,学习应该,也有必要成为贯穿一生的习惯。
为了贯彻“终身学习”的概念,新加坡的各大高校也陆续为校友提供福利,支持校友们毕业离校后,在适当的时候继续回校充电,保持和强化竞争优势。
毕业不代表学习道路的终止,人们今日所学未必足以应付未来的社会,毕业象征持续学习里程的开始。
其实在去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就公布计划三年内增加对高等学府终身学习项目的拨款力度,预计在当前的已投入的约2亿10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1亿元。
增加的1亿元投入将会被用在高等学府的“终身学习项目”上,比如技能创前程系列(Skills Future Series)课程。
为了鼓励新加坡人终身学习,政府于2015年2月推行“技能创前程培训补助计划”,凡是25岁以上的新加坡人,从2016年起获得一笔500元的培训补助,可用以支付短期进修课程的费用。
而事实上,自2017年10月推出技能创前程系列课程以来,六所公立大学、五所理工学院以及工艺教育学院等12所高等学府开办的短期课程已经多达800个,报读人数已经达到了4900人。
为了推动终身学习计划的进程,新加坡高校也不遗余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去年3月也宣布将推出新计划,未来将把学生的学额有效期从当前的3-4年延长至20年!借此鼓励毕业生取得文凭之后继续回校学习新的内容。
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去年也宣布,将无偿为每一位校友(一共22万人)提供1600元的进修辅助金支持,借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为应对未来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打好基础。
对于高校纷纷推出举措,跟进“终身学习”计划,教育部长王乙康也表示,这些举措会让“校友”的概念重新被定义。而且这种思维上的转变也会给其他高等学府以启发。
3.十年后你的工作还存在吗
绝对不能忽视“AI”这一股强大的力量……
Twitter、YouTube……再到国内的微信、微博……
不到10年就改变了我们的人际互动、音乐影视娱乐使用习惯。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工作型态不断改变,有些工作被淘汰,有些工作被新创造出来。
全球知名创新设计与品牌顾问公司Frog Design,针对科技趋势预测,归结其中的核心仍以3大热门关键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为主。
● 大数据近几年开始被广泛运用在使用者行为分析上;
● 而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把人类大脑学习与判断的流程转移到机器(计算机)上,简单来说,就是要让机器做到“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建立模型”与“预测未来”这四个步骤。
那么什么样的工作最容易被取代?擅长处理单一、简单且重复性的工作,包括以下3个特点:
1. 透过大数据来支撑及学习;
2. 具有清晰的标注及回馈;
3. 能在单一领域做判断和决策。
根据“五秒钟准则”,意指这项工作的内容能在五秒钟内做出决策,也属于高危险群。
助理、中介、客服、业务、司机、记者、保险员、放射科医生等等,被取代的机会都相当高。
不容易被取代的工作又有哪些?在此简单列举几个要点:
1. 创造型;
2. 结合跨领域;
3. 人文科学类,如人类学、哲学、艺术家、演员等等;
4. 与人交流,需运用爱心、同理心、EQ来与人产生连结的工作。
我们无法逃过科技发展趋势,但在这波洪流下,是个重新思考及调整人生道路的机会。
简单的工作已经被抢走了,反之,接下来要走的是一条“深又广”的路。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擅长、能发挥才华,而且是机器无法驾驭的工作。
若是担心未来会被取代的朋友也能开始把握机会充实自己、或是开始好好研究要如何与科技来“化敌为友”吧!
如需了解更多,请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