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宗族的圣殿,是陈列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的神圣之地,又是族长率领家族成员隆重祭祖、讨论、决断事务及进行宗法族规教育、执行奖惩的威严之地。它兴于两宋,盛于明清。初时,只是“每晨兴,家长辈率领众子弟致慕于祖宗祠堂,聚集于厅”。继后,由家祭,墓祭发展为地域内一族分支,定期祭祀,以示讲究,同时举行社火、灯会,以民族歌舞形式,颂扬祖德,祈盼家族昌盛。它的建筑形式,同庙宇相比,有的更加宏阔华丽。祠堂的管理,大抵组织宗亲会,由会员捐资,购置田产房产,永久生息,以维持每年祭祀开支。设置管理人员,管理财产及日常香火洒扫。 祠堂春秋两次祭祀,非常郑重,祭品的四果十二碗,三牲酒醴,大抵都是定规。礼散赞礼,主祭陪祭者的初献、亚献、三献,也一本古礼。有的按祭孔仪式,初献前先鸣钟鼓,以炉、灯、扇、伞迎神,诚肃庄严的敬中,仿佛真有列祖列宗之神,云车风马,翩跹而下,祭毕设会餐,俗称 “食祖”。有的祠堂则连某房“食祖”,餐桌一定在某个地方,也有定规。如前廊后廊,左楹右楹。 祠堂的前身是祖庙、祠庙。它是何时兴建 ?1983 年 10 月,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宗族祭祖庙的发掘,证明祖庙的设立是从母系社会开始。祖庙很长时间称之为家庙、宗庙。
黄国故城的“黄君台”,又称“黄孙台”、“黄君庙台”,就是黄国建立的祖庙。它是黄国举国供奉的殿堂,也是商量族中事务的议事厅。由于春秋中期黄国破灭,族人居无定处,加之春秋战国几百年“非笑圣人、荡灭典礼”,黄氏相当一段时间的宗族活动资料无处查考。据陈支平《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介绍,福建黄姓祠堂建于唐末五代。族谱文献记载,黄庭坚在江西分宁双井建立黄氏“江夏堂”大宗祠;南宗末年,福建莆田东里黄仲元与弟、侄在莆阳建“思敬堂”族祠;明成化年间,安徽歙县黄氏建立潭渡黄氏族祠堂。当时,朝廷对一些权贵以赐建祖庙祠堂的形式笼络施惠。“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于是两宋大兴建祠之风,认为“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因此,黄氏大族的祠堂,名震一方,垂范累世。至明清,祠堂之建大盛。《皇清经世文编》载,清代江西、福建、湖南等地“皆聚族而居,族皆有祠”。《三异堂笔记》说,四川地区“族必有祠,祠必有产”。《皇清奏议》谓,广东地区“率多聚族而居,每族皆建宗祠,置有祭田”。《康熙徽州府志》记,安徽地区“垂宗谊,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村落家构祠宁”。黄国故城明代也建有辉宏祠宇,清乾隆年间又扩建“德心堂”。
迄至近世,散布四海的同族黄氏后裔,为了加强族姓联系,许多地方由过去的本支祭祖,扩大为本宗、本族合祭,形成修建跨地区黄氏大宗祠或总祠。如江西各支黄氏合建“敦睦堂″江西全省黄氏宗祠;清同治十一年,湖南九郡四州黄氏合宗江夏,在长沙飞虎寨(三国黄忠故宅)右寨,合建湖南全省黄氏总宗祠,也称“敦睦堂”;福建仙游县黄姓子孙联合全县三十多个村的黄姓,于清雍正十二年在县城合建仙游黄氏大宗祠:广东潮州黄姓,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在潮州北门内合建潮州黄氏大宗祠。福建省在福州市建立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邵武建立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龙岩建立龙岩客家江夏文化研究会,台湾省1980年成立“世界黄氏宗亲总会”,台湾台北县建立黄氏宗亲会、广东汕头建立黄氏宗亲会、黄氏发祥地河南潢川成立“中华黄姓潢川研究会”等等。黄姓子孙在海外更是一秉其风。1942年美国就建立旅美黄姓统一组织“黄江夏云山总公所”,
现易名“全美黄氏宗亲会”;南洋黄氏华裔在新加坡建立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还分别建立“菲律宾江夏黄氏宗亲总会”、“马来西亚黄氏宗祠”、“印尼椰嘉达江夏堂黄氏宗亲总会”,泰国建立“泰国黄氏宗亲总会”。越南、柬埔寨、韩国、加拿大等也有统一的黄氏宗亲会。这样,黄氏的血缘联系由单线演为网络,不仅秉袭古风,谨遵祖训,坚持年年宗祭祠祀,还加强宗族联系,团结本家族,敬祖念根,谋求共同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