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看到共享单车火了,外国人也搞了个共享滑板

最近一个共享出行的行业正火,解决了大量城市居民的短途出行问题,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吸引了大量资本的目光。虽然这一行业曾经面对质疑,但是随着网约车行业巨头的入局,这种新的出行风潮似乎又得到了舆论的支持……不用去看日历,这里并不是在说几年前的旧黄历,而是在说最近几个月在美国大火的共享滑板车。

【不爱单车爱滑板,融资见证老美的爱】

“就好像中国是自行车大国一样,美国则有着非常浓厚的滑板文化”,LimeBike的创始人在Toby Sun在接受相关采访时强调。这位华人创业者在2017年成立共享单车品牌LimeBike,随后又推出了代号为“Lime-S”的共享电动滑板车。根据消息显示,这种滑板车解锁需要1美元,之后每分钟收费15美分,充一次电,Lime-S速度可以达到14.8英里每小时,最大航程37英里。

在美国,很少有通勤工具的价格比这种共享滑板车还要便宜,而其自带的互联网+、短时租赁、低碳出行等光环,也迅速吸引了硅谷精英用户的注意力。目前,这种共享滑板车的服务在海外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头来,在新加坡,成本为至少三百美元的电动滑板车,初始押金为35.5美元,押金可退,每使用15分钟收费0.35美元。

与此同时,资本也很快嗅到了共享电滑板身上的商机。前面提到的Lime,有观点认为它可能是目前美国历史上,用时最短就估值就达到10亿美金的初创公司——仅仅是一年半的时间,Lime融资就达到5轮,而且融资间隔越来越短。在6月底Lime宣布Google Venture(谷歌风投)及谷歌母公司Alphabe领投的2.5亿美元,本月又宣布获得了来自Uber等投资方的3.35亿美元融资。

而Lime的发展并不是个例,上月月底,其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共享电动滑板车公司Bird宣布完成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红杉资本领投,CRV等公司跟投。目前,Bird估值已经达到20亿美元。

【共享的滑板车,面临的难题也不少】

不仅在融资速度上和国内的共享单车十分相似,就连在运维上遇到的问题也几乎大同小异。随着各平台共享电滑板投放的增多,交通安全隐患、违规占道停放、车辆人为损坏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在美国街头,经常会发现一些二维码被刮花,或者倒放在街面的电动滑板车,有些滑板车甚至被挂在树上、扔到海边,一切都好似国内共享单车的翻版。甚至Lime对外解释的,“丢失和遭到破坏的滑板车,对整个市场的影响不到1%”的这番说辞都十分耳熟。

而在交通规范方面,由于美国部分城市的法律要求车手在骑行滑板车时需佩戴头盔,且不得在人行道上行驶,但并非所有用户都能遵守这一标准。华盛顿邮报报道称,圣莫尼卡警察局在2018年1月1日至2月6日期间共处理了281次交通阻塞事件,其中涉及Bird滑板车的有97次。另外,虽然大部分共享电滑板车的使用规范上强调未满18周岁不得使用,但是依然无法有效地防范未成年人违规使用。

除此之外,这种共享电滑板车和我们所熟悉的共享单车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需要及时充电。目前Lime和Bird均采取外包充电以及滑板车回收分发工作方式来处理充电问题。这些外包人员每给一台电动滑板车充电即可获得5美金,工作时间没有具体限制。如果要让投放区域内的共享电滑板车一直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那么其中的运维成本,可能也比共享单车要高得多。

【管理已经跟上,淘汰赛拉开帷幕】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共享单电滑板车的发展轨迹不仅和我们的共享单车高度契合,甚至连当地政府加强管理的路线都保持着一致。据Toby Sun此前曾表示,“美国对(滑板车)没有太多明确的法规,不像自行车。滑板车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新兴的领域,所以政府也处于摸索状态”。事实上,过往在旧金山运营电动滑板车甚至都不需要牌照,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反映电动滑板车阻碍交通,近期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电动滑板车运营许可批准流程。

这份文件中要求在旧金山运营共享电动滑板车的企业必须先取得当地政府颁发的运营资格。据旧金山市交通局(SFMTA)官网显示,目前至少有12家企业都提交了申请报告,其中包括已经落地运行的Lime、Bird,也包括类似Lyft、Skip这样的“新人”,甚至连ofo也出现在了当地的“牌照争夺战”的名单当中。由于旧金山政府初步计划发放的牌照数量只有5张,这也就意味着针对该行业的“淘汰赛”已经拉响。

在取得牌照之后,相关共享电滑板车将能在法规试行的前6个月,在当地投放不超过1250辆滑板车。如果后续运营得当,投放总量将能增加到2500辆。但即便是增加后的投放量,和国内共享单车在各个城市的投放量相比,共享电滑板车的数量还是少的多了。

虽然一直有观点认为海外的市场更加适合初创公司发展,但是事实证明,大好的风口巨头们是不会轻易放过的,如今Google、Uber均参与到共享电滑板车的竞争中来。按照国内共享单车的发展套路,未来这一风口必然还将吸引创业者投身,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但能撑到最后的,可能依然只有最头部的企业那么一两个胜利者而已。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