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交大教授剑川路实验证明“街道峡谷”不宜种植大树

城市园林绿化关系到每一个居民,渗透各行各业,覆盖全社会。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城市绿化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和活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城市绿化事业的地位和社会需求将不断提高。城市绿地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因此,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方法,提高城市绿地建设成效,是建设城市生态文明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城市植被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

为了研究城市绿地对于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的影响,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智能交通与无人机应用研究中心彭仲仁教授团队就城市植被对大气污染,尤其是路边植被对交通尾气排放的减缓效应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

为了研究植被障碍对近路居民区亚微米级颗粒物PM1,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排放量分布格局的影响,彭仲仁教授团队选取了剑川路作为实验地点。剑川路是一条繁忙的交通走廊,连接吴泾工业区和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量很大。在剑川路南侧,选取了有植被屏障和无植被屏障的两个建筑作为实验地点,研究植被屏障对近距离居民区PM1.0 排放量分布模式的影响。为了研究其影响,在这项研究中进行了现场测量和数值模拟。选择亚微米颗粒物(PM1)作为交通排放的代表,用于现场观察和数值模拟。来自测量的PM1数据用于验证和校准数值模型。现场测量主要集中在比较有无植被障碍的近路居民区中PM1浓度的分布。数值模拟主要着眼于分析PM1的分布机理,研究孔隙度和植被屏障高度对PM1分布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植被屏障对于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排放的扩散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于只有一侧建筑物的道路,植被屏障的最佳孔隙度为0.9,最佳高度为6 m。对于纵横比为0.57的街道峡谷,植被屏障的最佳孔隙度为0.9,最佳高度为8 m。

国外优秀经验做法

在城市绿地规划过程中,国外在建设城市森林和绿色空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也倡导通过Landscaping for Urban Spaces and High-Rises(LUSH)2.0项目,在城市环境中进一步增加绿化的面积和密度。增加绿地面积的主要方法包括增加公园、垂直立面和屋顶绿化的面积。在新加坡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政府大力鼓励在建筑立面和屋顶安装绿化,新加坡国家公园局颁布的高楼绿化奖励计划对高楼和屋顶绿化的建设提供高达50%的费用补贴。

日本横滨市通过征收“绿税的方式”,弥补绿化建设的资金缺陷;名古屋从2008年开始实行《绿化地域制度》,将绿地建设义务化制度化,从法律法规层次上保障基础绿化实施。东京市2007年提出了《绿色东京10年计划》,提出以市民与企业为主人公展开“绿色行动”,以增加行道树等方法扩展绿网,以校园绿化为核心建设绿色据点,尽可能扩大绿地并且保护现有绿地这四大方针。

对中国的城市绿地规划与管理的建议

改善城市公园绿地级配比例,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把城市绿地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重视市区、街区的绿地建设,在市区范围内增建一些公园、广场绿地,增加包括城市公园、垂直立面和屋顶绿化等城市绿地的面积,丰富城市绿化层次。

重视社区绿化建设尤其是老旧社区生态化更新工作。对加强对社区生态空间的重视,兼顾社区内不同人群的需求。可考虑构建若干个社区公园——街道绿带——住区绿地的空间布局结构模式。

合理的街道植被分布。应该注重小区与道路之间的植被种植情况。在道路两侧有高层建筑物的街道峡谷区域,不建议种植较高的树木,建议种植高度低于1米的灌木丛。在两侧为开阔区域的街道以及仅一侧有高层建筑物的街道,建议种植6米及以上的树木,树冠直径大于2米,植被的厚度大于4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这些树木前面再种植一排灌木丛,并保证这些灌木丛的高度高于树木的冠层底端。在高架路附近,所种植的植被建议10米及以上。

结语: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市生态布局,建议构建社区公园——街道绿带——住区绿地的空间布局结构模式,提高绿化覆盖率,政府应加强街道植被的种植,优化植被结构。政府还应注重提高植被物种多样性,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质量和提供城市抗灾能力,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及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作者:彭仲仁 刘昕 金梦怡编辑:王翔责任编辑:钮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