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汕尾这20张红色文化名片,你了解多少?

汕尾

一颗镶嵌在广东东南部的海上明珠

一个钟灵毓秀,充满活力的城市

汕尾宛如一个新生的稚童

走过少年步入而立之年

这个新生的城市

完成了蜕变

展现化茧成蝶的美丽

汕尾

也是红色文化的摇篮

正是有了无数前辈

不懈地努力和追求

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弘扬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

这20张红色文化名片

是我们汕尾的骄傲

红宫红场

是中国大革命时期

以彭湃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

领导海陆丰人民建立的

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活动场所

红宫红场及保存的革命文物

犹如一篇波澜壮阔的革命史章

向人民展现革命先烈的光辉史迹

激励着后人沿着先烈开创的道路

奋勇前行

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

使汕尾走入了中国革命的典册

彭湃领导建立的海陆丰苏维埃政府

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

开辟了中国革命

以农村为基础走向胜利的道路

1927年10月初

南昌起义军南下海陆丰

当时周恩来身患疾病

来到金厢黄厝寮村

受到地方党组织及黄秀文家人

无微不至的照顾

周恩来病情好转后

乘木船渡海,安全抵达香港

红二师碣石作战指挥部旧址

位于陆丰玄武山旅游区内

当年彭湃、董朗率一万多人

向驻守在玄武山一带外围的保安团

发动猛烈进攻

收复碣石城

激石溪革命先烈纪念园

位于陆河县新田镇激石溪村

1925年激石溪农军建立

在区农会领导下

激石溪农军参加了多次战斗

1941年12月8日,香港沦陷

在周恩来的指示下,

文化名人何香凝、柳亚子

在中国共产党谢一超

和统战人士廖安祥的护送下

乘船从海路前往海丰

后住进港商杨胜昌的胜昌大院

田墘红楼

第七区苏维埃抗日合作军驻地旧址

因墙壁被刷成红色,故称“红楼”

1941年抗日合作军驻扎此地时

曾与日伪浴血战斗

合作军与日寇激战一夜

牺牲93人

红楼因此更富有革命纪念意义

汕尾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有众多闻名遐迩的红色村庄

其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我市省定的“红色村”共有八个

“中国核潜艇之父”

1926年3月12日

出生于汕尾市红海湾区田墘镇

他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30多年

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他参与完成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

《海陆丰革命歌谣》是一本红色歌谣集

它是海陆丰广大人民群众在

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斗争时间中

创作出来的文学形式

彭士禄,彭湃之子

1925年出生于海丰县城桥东社

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

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

他的熠熠生辉的人生轨迹

被英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年年辑入

1948年11月底至12月14日

中共江南地委在大安峒曹家祠

举行扩大会议

会议对建立大块山区根据地

准备迎接大军南下

解放全广东做了重要准备

铜锣寨村革命活动旧址

位于城区东涌镇铜锣寨村西边

该旧址原是唐氏宗祠

1924年大革命时期

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多位党和军队领导人

曾带领部队在这里

开展革命活动召开会议

进行军事训练等

威纪念亭位于龙山顶龙山中学校内

1928年8月3日张威在此英勇就义

1987年11月陆丰县人民政府

将此亭修葺一新

立匾将该亭命名为“张威纪念亭”

江南青年公学校本部旧址

位于陆河县城西北部河田镇中心小学

1949年3月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决定在河田创办江南青年公学

培养革命干部

1949年7月上旬

江南青年公学第一期培训班正式开学

海丰总农会旧址

位于海丰县城东龙山西侧

东邻赤山约农会故址

海丰总农会切切实实为农民群众谋利益

因而深得人心,影响极大

红四师师部旧址

位于海丰县海城镇埔仔峒

浮潭村黄氏祠堂

1928年3月,海陆丰县城陷落后

红四师辗转海陆丰和潮普惠之间

进行反“围剿”

同年4月,部队开赴莲花山区

师部设在黄氏祠堂

并参加反攻海丰县城的战斗

失败后撤回埔仔峒

南侨机工全称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是抗日战争时期

从南洋各地回国支援抗战的

华侨汽车司机和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

新加坡归侨张光旺就是其中的一员

投入抗战后

张光旺与战友一道无数次驾车运送物资

抢运了大量国际援华抗战物资

红四十九团团部旧址

位于海丰县黄羌林场

朝面山大路下村,杨氏祖屋

1929年10月初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四十九团

在海丰朝面山成立

郑振芬

1904年生于海丰县城高田社贫民家庭

1923年进海城民生布厂

做工时参加革命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12月,郑振芬赴瑞金

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当选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8年反动军队进攻海陆丰根据地后

郑振芬及谢家五兄弟先后牺牲

后人称他们居住过的谢厝巷为五烈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