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王博爱亲仁、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再次鼓舞两岸民众;开闽王氏优良的家规家训世代传承,成为极其宝贵的泉州文化财富
历史上“开闽三王”(即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对福建贡献巨大,在他们治理闽国时期,社会安定、百业俱兴、文教昌明。闽王王审知博爱亲仁、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更是流芳千古。近日,泉州“开闽三王”神驾至台湾岛内绕境巡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两岸同根同源的浓浓亲情再次展露无遗。
开闽三王的神像受到崇祀
泉州开闽三王祠始建于明代
绕境巡安 引起轰动
流徽未湮,思追芳躅。1000多年前,“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昆仲筚路蓝缕、手胼足胝,方才鼎建闽国。他们治闽期间,广施德政,仁爱百姓,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文教、海外贸易等的政策和措施,为福建,特别是泉州,在宋元时期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仁政善举,迄今仍为世人所称道。
应台湾王氏宗亲的热情邀请,2018年12月21日至28日,开闽三王金身由泉州“开闽三王祠”起驾前往台湾,并在高雄、台南以及大仁路(王爷宫)等地绕境巡安,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摆设香案虔诚迎驾,台湾民众无不表现出对开闽三王圣驾的崇敬之情。
据悉,此次开闽三王绕境巡安活动,受到了台湾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台湾王氏宗亲、台湾各姓氏宗亲代表,以及近300位大陆宗亲代表,共同出席了上个月21日在高雄举办的迎驾典礼。泉州市开闽三王文物保护中心(开闽三王祠)会长王启水在典礼上表示,闽王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高尚情怀,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举动,曾在史册上留下了流芳千古的美名,而今开闽三王圣驾绕境巡安台湾,就是为了更好地在两岸间弘扬开闽三王热爱和平、忠贞报国的伟大精神。这一表态也引起了在场人士的热烈响应,王氏宗亲代表纷纷表示,如今缅怀开闽三王的丰功伟绩,旨在激励后人以史为鉴,睦族敦亲,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王启水还表示,这次开闽三王绕境巡安活动由泉州开闽三王祠牵头,两岸同胞历经数月的筹备方才实现,祖国大陆共有将近300名志愿者赴台参与护驾三王金身,实属难能可贵。
据介绍,上个月22日举行的开闽三王后裔祭祖仪式,由台湾高雄市王氏宗亲会理事长王明和主持,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原负责人王金平作为正献官到场主祭。而在经历了数日的巡境之后,开闽三王的神像被安放于高雄市王氏宗亲会会馆内,供民众奉祀。
祠内设有五代闽国三王文物史迹陈列馆
两岸民众共同参与神像巡境活动
治闽期间 广施德政
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群雄并起。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以才气知名,邑人号曰‘三龙’”,他们一道参加了王绪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中和五年(885年)随王绪入闽。王绪其人妒贤多疑、滥杀无辜,义军将士对他怨声载道,后来通过“南安之变”,在军民中颇有威望的王潮取而代之,成为义军首领。时有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百姓苦不堪言。王潮遂顺应民心,攻下泉州。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军又攻陷福州。同年十月,唐王朝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王审邽为泉州刺史。唐乾宁四年十二月(898年1月),王潮病逝,王审知继承了他的位子。天祐四年(907年),梁太祖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直到闽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前,闽地“干戈息而民心定”,“公私富实,境内以安”。
清人吴任臣编撰的《十国春秋·卷90·司空世家》称,王潮任福建观察使时“乃创四门义学,还流亡,定租税,遣吏巡州县,劝课农桑,交好邻道,保境息民,人皆安焉”。五代十国群雄纷争时期,军阀连年混战,百姓备受蹂躏,闽地却在王氏三兄弟的领导下,由景福二年(893年)至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获得了32年的和平发展时间,这是何其珍贵的。
王氏三兄弟治闽期间,广施德政,仁爱百姓,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文化、商贸、海交的政策和措施,为福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审时度势,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对内平息动乱,整顿吏治,巩固城防;对外尊奉唐、后梁为正朔,为闽国营造了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其次,以恢复发展经济为施政纲领,减轻徭役,鼓励生产,促进民生,在闽地山区奖励垦荒,“草莱尽辟”;在沿海则兴修水利,建立“百工院”,引进先进手工业,促进商品经济的全面发育。第三,利用福州、泉州的天然良港,“招徕海中蛮夷商贾”,大力发展海外交通贸易。第四,招贤纳士,善待入闽中原衣冠士族。重教兴学,移风易俗,在闽国境内广设“义学”,进而兴办“四门学”,使得“南蛮海隅”渐成“海滨邹鲁”。第五,廉洁自律,勤政为民,任人唯贤。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对王审知治闽“用仁信以御下,行慈惠以恤民”多有颂赞。《十国春秋》亦盛赞闽王“怀尊贤之志,宏爱客之道,四方名士,万里咸来”。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鹏曾在《闽国与“永隆通宝”的铸造》一文中称,王审知在位时,对内实施仁政,对外睦邻亲善,“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绝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使得闽国能偏安海隅,摆脱列国纷争的战事风云。另外,王审邽主政泉州12年,在他的管理下泉州政通人和,民心安定,人口骤增,其对泉州的贡献同样巨大。
明代晋江进士苏茂相曾作《登崇阳楼读刺史王潮遗事诗》曰:“颦鼓中原沸似波,将军闽峤还横戈。匡扶无望唐襄武,保障差强汉尉佗。事定千年无战伐,时清万户有弦歌。英雄遗迹依稀寄,暮倚高楼一啸过。”对王潮的历史功绩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吴任臣则在《十国春秋》中感叹谓:“(王氏昆仲)据有闽疆,宾贤礼士,衣冠怀之,亦可谓开国之雄矣。”
遗址附近有“永隆通宝铸地记”碑
承天寺大雄宝殿前放生池栏石柱上刻有“唐王布施田千顷”
史迹遗存 惹人追思
历史中声名显赫的“开闽三王”,在泉州的史迹遗存甚多,泉州“开闽三王祠”即为其中重要的一处。据王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徙居温陵璐霞沟的王寰(闽王23世孙,明代才子王慎中祖父)兴建了开闽三王祠,用来奉祀祖先王潮、王审邽、王审知昆仲,俗称王厝祠堂。该祠堂外墙用花岗岩砌成,故又被泉州民众称为“石墙边”。该祠坐北朝南,是一座悬山式、燕尾脊、穿斗架构的砖木建筑。
开闽三王祠迄今保留明清建筑风格,主祠墙体由闽南红砖、花岗岩石砌成,祠内有天井及两庑,附属建筑有垂花埕围大门、画廊、上下护厝、回向花厅等,整体建筑古朴素雅,匠心独具,拥有闽南传统古建筑的典型特色。主祠正门额以青石横刻篆书“开闽三王祠”,左右侧为白色花岗岩柱镌刻楹联“太原望族原三晋,固始义师靖八闽”。门廊两边角牌墙上镶嵌保存完好的明清砖雕“鹿雀同春”两幅。祠厅两边石柱雕刻颂扬三王开闽治泉功绩的联文三对。祠堂大厅庄重肃穆,中设金雕花座龛,金碧辉煌,龛内供奉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塑像,厅前梁上悬挂新加坡前总统王鼎昌题赠匾额“开闽第一”,后梁上则悬有宋代书法家米芾手迹的“一本三宗”匾额及台湾名人王金平题赠的“光前裕后”匾额。主祠外石埕西侧为画廊,墙上嵌有青石影雕画“五代十国三王史画”12幅,以生动形象的画面,简洁的文字,再现三王历史功绩。南面建有“开闽亭”,纪念王氏祖先入闽伟业,回向花厅设有五代闽国三王文物史迹陈列馆。在史迹陈列馆的隔壁,如今设有开闽三王宗祠家训馆,为市级首批8处家风家训馆之一,在这里展示着来自泉州、福州、福清、政和等地的王氏家族的家训、族规、勉读诗等,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忠孝仁义、崇德向善、修身齐国平天下等思想精髓。
在泉州承天寺内,也有不少与开闽三王相关的遗址遗迹。在泉州开闽王氏族裔王华平、王聪荣等人的带领下,记者在承天寺内找到了福建省政府2005年立的“泉州闽国铸钱遗址”文物保护碑。据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这里多次出土刻有“永隆通宝”的钱范(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2000年,福建博物院主持考古发掘,又出土了不少钱范和烘范炉遗迹及五代瓷片等相关器物,证实该地确是五代闽国“永隆通宝”铸钱遗址。五代时闽国的矿冶业已有一定水平,据《三山志》载,后唐同光初,闽王审知曾于泉州城西“张炉冶十三所”。承天寺出土的“永隆通宝”大铁钱是五代闽国第六任执政者王延曦,于永隆四年(942年)八月始铸的年号钱,前后仅铸1年7个月。在遗址附近还有一块2010年立的“永隆通宝铸地记”碑,碑文称铸钱遗址的发现改写了自唐以后没有陶质钱范的说法,有助于对闽国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的研究。
王审邽出任泉州刺史长达12年,在他去世后,其长子王延彬继任泉州刺史。据《南安金坑王氏族谱》记载,王延彬建招庆寺,置晋江下生院庄、惠安稳居庄、安溪便隔庄,田地年收租万余石入归于寺,“以赡僧众祈保禄俭”。相传王延彬曾为招福院、招庆寺广置田产,这些田产后来尽归承天寺,故承天寺今东廊有对联称:“唐侯博施田千顷,宋守增题寺十奇”,“唐侯”即指王延彬(开国侯),“宋守”指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承天寺大雄宝殿前放生池栏石柱上亦刻有:“唐王布施田千顷,宋守增题寺十奇”。可见开闽王氏与承天寺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
开闽王氏与承天寺有着深厚渊源
族规家训 光耀后世
古人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开闽王氏已在泉州繁衍千余年,人事沧海桑田变化,惟有族规家训世代传承,不改本色。据王启水介绍,开闽王氏以播德行仁、诗礼传家为立族之本,其族规共有十五条目,即为:“孝父母、笃友恭、守国法、睦宗族、和乡党、训读书、勤耕织、慎交友、端品行、尚忍让、遵俭约、别男女、儆懒惰、戒赌博、远酒色”。虽然泉州各地王氏族规家训详细条目略有不同,但其主旨无外乎忠孝为先。“好的家风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国家政治清明,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均离不开优秀传统族规家训的世代承袭。”王启水这样说道。
在唐末五代,中原离乱,诸藩属国纷纷称帝自立,有人也曾劝闽王王审知称帝,王审知却坚持“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坚决奉中原为正朔,并年年遣使朝圣纳贡,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赢得“功惟理乱,志在尽忠”的历史口碑,也成为子孙后代学习的楷模。开闽三王的后裔秉承祖先遗志,修身齐家,千余年来涌现了不少国之栋梁、世之贤达。如闽王第24世孙王之柯,南安二十六都贵峰村人,其家学渊源颇深,康熙年间中举后出任汀州府教谕,整肃纲纪,兴建学庠,振铎教化,政绩斐然。后来升任凤阳府天长县知县,勤政爱民,有一年县里发生洪灾,为救黎民百姓,他在朝廷赈灾文书未及下发之时,毅然下令开仓赈灾。事后,皇帝下令追查其私开国库之罪时,满城百姓扶老携幼,云集衙门,陈明灾情,方使他免于一死。虽然王之柯最终被免官,但却留下青史一段。
近代马来西亚爱国华侨领袖、华文教育先驱王叔金是永春锦斗人,也是开闽三王的后裔。1903年,他到马来西亚创业,历尽艰辛,终于创办了数家店铺、商行和橡胶园,家资渐丰。当时,祖国积贫积弱,出于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事业中去。1911年,他在槟城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宣传三民主义思想,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支持者。每当国家有难,同胞急需援助时,他总是挺身而出,带头捐钱捐物。1920年至1936年,中国发生五次严重旱涝灾害,他都在马来西亚发起救灾筹款活动,赈济难民。1940年,他还参加陈嘉庚先生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到祖国抗日前线慰问抗战将士和伤兵。王叔金尤其重视对华侨后代的文化教育,先后创办了三所小学、两所完中。坚持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坚持德智体并进的教学纲领,潜心教育事业长达40多年,成绩斐然,为民族教育事业,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代以来,开闽王氏簪缨相继,人文荟萃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难以穷尽。”开闽王氏后裔王振尧、王赎回两位先生表示,如今开闽王氏子孙遍布海内外,泉州开闽三王祠创建家训馆,旨在弘扬三王美德,为海内外三王裔孙提供一个学习的基地,“家之兴替,在于礼仪,不在于富贵贫贱。我们相信,不论时代如何变化,生活格局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族规祖训,这才是姓氏昌盛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