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旋风”,绝不是空穴来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术、文学艺术等走过了一段光辉历程,尤其是经过了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大潮洗礼之后,中国文艺呈现出更加繁荣、更加活跃的可喜局面。
今天,这是一篇严肃的推文。
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中国文艺发展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基础之上,经过反复研究之后确立下来的。
对于美术创作而言,涌现出一批优秀画家和作品,而这些,正是邵大箴先生所说的:一个时代的精神和风采若能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赢得广大群众的热烈反响,便可能成为反映这个时代面貌和精神的力作。
也是今天的主题——红色旋风。
红色旋风奏响华艺北京2020秋拍的主旋律
01 蒋兆和《毛主席在麦田》
02 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
03 徐悲鸿《红豆情思》
04 齐白石《双寿》
05 齐白石《世世有余》
06 常玉《红底黄菊》
01 蒋兆和《毛主席在麦田》
蒋兆和是中国绘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20世纪人物画领域非常重要的艺术巨匠。国画大师齐白石曾以“妙手丹青老,功夫自有神。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来形容蒋兆和的人物画作。
蒋兆和(1904-1986)
他很好的实践了徐悲鸿“改造中国画”的艺术主张,将中国传统水墨人物造型融合了西方绘画的元素,并将人物画赋予人性。蒋兆和于解放前是为底层民众发声的呐喊者,于解放后是劳动人民的歌颂者。他一生以“真”、“善”、“美”作为艺术的最高追求。
毛主席看画,蒋兆和陪同
上世纪五十年代,蒋兆和先生的创作主要致力于描绘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的形象,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时期,蒋兆和先后创作了《毛泽东与儿童高唱东方红》(约1950年)、《毛主席与孙中山的会见》(1951年)、《听毛主席的话》(1955年)、《毛主席在工作》(1956年)等多幅作品。可以说,蒋兆和绘制的毛主席像深入人心,深受群众欢迎和美术界的认可。
蒋兆和《毛主席在麦田》
镜框 设色纸本
57×70cm 约3.2平尺
估价:RMB 4,000,000-6,000,000
钤印:兆和
题识:兆和
出版:
1.《蒋兆和百年诞辰纪念作品集》,蒋兆和艺术研究会,2004年。
2.《蒋兆和画集·上》,第177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3.《人道之光——蒋兆和文献展》,第27页,势象空间,2017年版。
4.《栽种一根生命的种子:蒋兆和艺术研究》P38,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1月。
展览:“人道之光——蒋兆和文献展”,势象空间,2017年9月2日-22日。
说明:中国嘉德2017秋季拍卖会LOT303拍品标注该作品直接得自画家家属。
1955年冬日,蒋兆和同周围的画家们一道投入了一场新的全国范围的农村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为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宣传,蒋兆和创作了《毛主席在麦田》和《向农业合作化迈步》,后者作为政治宣传画的典型而知名。
蒋兆和《向农业合作化迈步》
相较于《向农业合作化迈步》,此幅《毛主席在麦田》是一幅纯粹的艺术创作,蒋兆和一直对其珍惜爱护。画面中毛主席站在麦田中,仿佛在静静聆听着农民的心声。他抬起头,微皱着眉头,信心百倍地在为几亿农民谋略。平和亲切的样子,表达了画家心中的伟人形象。
毛主席在麦田上与群众亲切交谈
《毛主席在麦田》作者蒋兆和以满腔热忱用自己的画笔歌颂了新社会和新生活。作品以宣传画般的思维和造型,水墨画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中国画样式。这种艺术基调的转换始於50年代,在蒋兆和这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那里,艺术创作自觉不自觉地取得了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新生的时代。
02 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
傅抱石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美术理论家与画家之一,虽然傅抱石已经离开了半个世纪之多,但他带给中国画创作的影响仍旧存在,他开创了中国画的新纪元,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傅抱石(1904-1965)
早年,他以精深的中国美术史论研究驰誉学术界,成为现代中国美术史学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和实践家;晚年,他以“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的重要论述,引领20世纪中期中国画的发展潮流。
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
立轴 设色纸本 1964年作
48×68.6cm 约3.0平尺
估价:RMB 28,000,000-38,000,000
钤印:抱石私印、甲辰所作
题识:芙蓉国里尽朝晖。一九六四九月,敬写毛泽东诗意。抱石,金陵,并记。
注:附2004年台北国父纪念馆“傅抱石百年大展”卡片。
出版:
1.《百代风范——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作品集》P288-289,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9月。
2.《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110周年》P290-291,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年11月。
著录:
1.《傅抱石年谱》P465,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2.《傅抱石年谱》P29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
参考资料:
《朵云轩木版水印艺术》图145,1997年9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并附60-70年代朵云轩木版水印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原件。
展览:
1.“傅抱石百年大展”,台北国父纪念馆,2004年12月15日-2005年3月28日。
2.“百代风范——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浙江美术馆,2012年10月16日-28日。
3.“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110周年珍藏大展”,江苏省美术馆,2014年12月9日-14日。
中国画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实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山水画领域出现了大量反映国家建设和时代新貌的山水作品。傅抱石是一位具有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的美术大家,毛泽东诗词的恢弘意境,赋予了他的作品浓厚的时代气息和俯仰自得的空间意识。毛主席诗词深深感染着山水画家,形成一种特殊的山水画品类。此幅《芙蓉国里尽朝晖》便是傅抱石毛泽东词意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其创作时间正值傅抱石绘画的高峰。
毛泽东诗词 《七律·答友人》
傅抱石是新中国美术史上探索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最先取得历史性突破和成就的画家,他将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引入大众化审美领域,并为山水画家的创作思路开启了新的门墉。
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泽东
《芙蓉国里尽朝晖》出自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这首诗最早发表在1963年12月,时值毛主席七秩大寿,原题为《答周世钊同学》,这首诗抒写了作者对湖南的怀念和祝愿。
今日湘江朝霞景色
傅抱石曾多次去过湖南,并做了许多实地写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绘画素材,并对湖湘大地留下一番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根据当年随傅抱石参与国画工作团的黄名芊回忆,傅老当年到湖南后的实地考察写生,与后来绘制《芙蓉国里尽朝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傅抱石在写生中 1961年
此后,由于傅抱石写生活动的广泛开展,加之50年代后期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和革命圣地山水画成为与建设题材山水画并驾齐驱的另外两种典型山水图式。
03 徐悲鸿《红豆情思》
徐悲鸿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一代宗师和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早年接受古代书画的蒙养,精研名家古迹。此后受中国现代新文化思潮的感召,立志于中国艺术的改革与复兴,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寻求新的艺术之路。
徐悲鸿(1895-1953)
1934年秋,刚从国外回来的徐悲鸿,为弥补二十个月来对学生授课的欠缺,亲自带队,率艺术专修科绘画组三年级十余名学生在天目山进行了一星期的写生活动。孙多慈随徐悲鸿上山后,发现了一棵高大的红豆树,她遂采下两颗,徐悲鸿用两颗红豆制成两枚戒指,一刻“慈”字,一刻“悲”字,以应两人姓名,永葆相思之情。
1934年8月,徐悲鸿“全欧巡展”归来欢迎仪式后在中央大学合影。(前排左六为孙多慈)
《红豆情思》作于1938年夏,看到这样的作品,令人无法不想起一位在徐悲鸿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孙多慈。作为作者的学生和恋人,她牵起了徐悲鸿太多的甜蜜、酸楚和无奈。
孙多慈《自画像》
这一年的春天,徐悲鸿登报声明与蒋碧薇解除同居关系,之后,即委友人沈君去孙家求亲,然所愿落空,甚至孙家立即从桂林迁往浙江丽水,柔弱内向的孙多慈迫于父亲的压力,不久就与时任浙江教育厅长的许绍棣结了婚。处于热恋中的两个主角,这期间的苦闷和思念可想而知,虽然琴瑟之偶不能偕,然而对于感情的喷涌都是不可遏止。在充满艺术情质的二人,不可遏止的思念自然就会化作笔墨的倾吐——于是就有了这件《红豆情思》。
徐悲鸿《红豆情思》
镜框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85×53cm 约4.1平尺
RMB:28,000,000-38,000,000
钤印:徐悲鸿
题识:廿七年初暑,悲鸿。
出版:
1.《徐悲鸿画集》P47,中华书局,1975年1月。
2.《百代风范——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作品集》P40-41,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9月。
展览:“百代风范——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浙江美术馆,2012年10月16日-28日。
画面上一少女着旗袍高跟鞋抬头仰望,右手举颊拭汗,又似担心采红豆的老农安危,老农目光中透出的神态,象极了徐悲鸿自画像中人物的目光。少女的形象挺拔,人物比例造型准确而称,一望而知这是位年纪甚轻的女性——孙多慈当时年方26岁,在画家的心目中,恋人的形象总是与美好的记忆分不开。
出版物封面及内页
作为一个写实主义的画家,只用寥寥数笔就将人物的精气神与动态思想表现了出来,看似简单的笔触却满含着浓烈的情感和深厚的功力。《红豆情思》或是悲鸿先生回忆往事所作,心中感慨,尽皆流露笔端了。
04 齐白石《双寿》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画一代宗师,他的绘画成就不仅对中国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世界画坛。
齐白石(1864-1957)
中国有祝寿的传统,祝寿的文化,祝寿的艺术。松、柏、鹤、石、桃、灵芝等多种自然景物,都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它们进入画面,成为祝寿画经久不衰的主题。
齐白石《双寿》
镜框 设色纸本
100×34cm 约3.0平尺
估价:RMB 4,800,000-6,800,000
注: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钤印:齐大
题识:双寿。白石山翁齐璜写意,冬雪初晴画,此一快事也。
出版:
1.《齐白石书画集》图版154,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1991年4月第三次印刷)。
2.《齐白石画展》P47,龙华堂,平成二年(1990)年日本出版。
3.《齐白石原作展》目录P11,新加坡新华美术中心,1993年。
4.《齐白石书画精萃》图版90,吉林美术出版社,1994年。
5.《齐白石全集(第五卷)》图版1,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10月。
6.《齐白石绘画作品图录(中卷)》P314,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2015年11月第2次印刷)。
7.《齐白石全集普及版(第五卷)》图版1,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5月。
展览:
1.“齐白石画展”,日本大阪,龙华堂,1990年。
2.“齐白石原作展”,新加坡,新华艺术中心,1993年5月8日-16日。
说明:本件作品为北京市文物商店旧藏。
齐白石的祝寿画,以桃为最多。通常所见齐白石桃画,又以晚年为多,桃子或画于篮中,或画于树上。本幅《双寿图》虽没年款,但从画风和落款判断,应为齐白石衰年变法后的作品。
齐白石《双寿》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绘制寿桃的洋红与藤黄,在白石老人手中不是涂上去而是画上去的,有笔意笔痕,有骨有肉,有重轻和浓淡的变化。这就是“以色当墨”,以造型和笔墨为根基的设色。
齐白石笔下诞生的,无论花鸟鱼虫,家用物件,都是鲜活生动的,都是淋漓尽致的,都饱含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满腔动人的感动。白石老人的艺术来自生活,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带着不随世事炎凉而变化的那份简单的纯真。
齐白石《双寿》出版物
齐白石善于观察生活,将生活融入画面,取材皆是平常事物,无疑拓展了传统花鸟画的题材范围,开创了一代新风,这也是他成为艺术巨匠的重要基础,他在艺术创作的探索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然天成”的观念,不拘谨、不做作,从而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中国画家之一。
05 齐白石《世世有余》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是齐白石荷花题材创作较旺盛的阶段,大多很经意,画得墨彩浓丽。《世世有余》绘于1948年,尺幅逾恒,在同题材作品里罕见其匹,属于这一时期的精彩之作。
齐白石《世世有余》
立轴 设色纸本 1948年作
172.5×68cm 约10.6平尺
估价:RMB 12,000,000-16,000,000
钤印:白石、吾年八十八、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
题识:戊子年八十八岁齐白石客京华。
出版:收录于《荣宝雅集—近现代名家精品》,荣宝斋出版社,2020年12月。
注:北京瀚海(2000年)千禧拍卖会中国书画(近现代二)专场封面作品。
说明:北京文物商店公私合营时期旧藏。
画中描绘的季节似乎在夏末,纷披的叶片个别已经开裂,但水分依然充足,下方新发的嫩叶尚未舒展,右侧的荷花,莲蓬已经长成,即将凋谢,而左侧的一朵还没完全开放,显示出画家对生活物理体察精微,能准确呈现荷花不同时期的生长状态。
齐白石《世世有余》局部
全作笔墨大开大合,收放自如。画荷叶笔势重壮,痛快淋漓;枝茎、茨菰则笔笔清楚,绝不拖泥带水;花叶勾筋及茎上点厾又处理得十分谨细,正所谓“笔墨重大,形神极工”,肆意中见精微,耐人咀嚼。
齐白石《世世有余》局部“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印
“老年心肠,不厌荷香。”白石老人以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耄耋之年仍创作出生命力如此充溢饱满的大幅红荷。1948年他曾在画上题道:“今年又添一岁,八十八矣。其画笔已稍去旧样否?”此幅《世世有余》显示出八十八岁老人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压角钤“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大印,是他艺术追求精进不止的最有力证明。
06 常玉《红底黄菊》
为何人人都爱常玉?
或许常玉的魅力,在于他不唱高调,一看就感觉很亲近。其作品也是色彩丰富、可爱娇俏,也不会让你看不懂。
常玉(1900-1966)
作为一个20世纪初传统中国家族的“富二代”,常玉自幼随著名书法家学习中国传统书法和水墨山水的经历,贯穿了常玉一生的创作。但同时居住在法国期间他对西洋艺术的领悟,境界和程度上均远胜同行的徐悲鸿等人。
1930年代,常玉与约翰·法兰寇
荷兰作曲家约翰·法兰寇在常玉困难时期伸出援助之手,是常玉后半生的知己与赞助者
虽然常玉一生都在巴黎追求着西方自由开放的艺术空气,但其骨子里的东方传统艺术基因并没有因此离他远去。他常常将中国传统书画中常见的梅、荷、竹、菊等题材,与西方绘画的表现方式相结合,以抒发他的生命价值观与美学思考。
常玉《红底黄菊》 1940年代
油画纤维板
59.5×39.8cm
签名:玉 SANYU
估价:RMB 50,000,000 – 80,000,000
出版:
1.《乡关何处:常⽟的绘画艺术》,台北国⽴历史博物馆,2001,p.121;
2.《常⽟油画全集》,衣淑凡著,财团法人国巨文教基金会,2001,p.223;
3.《常⽟油画全集第⼆册》,衣淑凡著,艺术家出版社,2011,p.129。
来源:
1.法国私人收藏(家属直接购于画家本人)
2.香港佳士得2015年秋季拍卖LOT0007
注: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20世纪40年代初期,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军入侵,巴黎成为了不设防的城市。在战争期间,绘画材料变得稀有而昂贵,所以1942-1944年间,常玉在巴黎独立沙龙中展出的都是雕塑作品,直到1945年之后才重新展出画作。然而穷困潦倒的生活并没有让常玉心灰意冷。
常玉《红底黄菊》局部
《红底黄菊》中常玉所描绘的黄色菊花,在一个炙热张扬的红色背景中傲然独立,透露出常玉对未来依然怀抱着强烈的热情和向往,那是他心中的一团烟火,渴望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绽放光芒。
常玉最爱画菊,在他已知的133幅花卉油画中,以菊花为主题的创作接近三分之一,可见他对于菊花的喜爱。相似用色构图的菊花作品仅有三张,其中一幅《瓶花》现藏于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以菊喻己,寓意丰富,菊花系列作品成为他人生不同阶段的见证,亦是他不同心境的表达,同时传达出一份他内心所隐藏的割舍不断的乡愁,成为常玉艺术生涯中十分重要的创作部分。
华艺国际(北京)2020年秋拍
预展时间
12月2日-4日
拍卖时间
12月5日
展拍地点
北京金茂万丽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