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神秘的泉州西街116号,宋阿姨守着100年前的贝壳光

离家的人终归没有再返来。

1915年,西街116号豪宅“洲紫新筑”落成。自此菲律宾华侨宋文圃带上家乡的妻,远走异乡。

宋文圃原名宋道南,在菲律宾创办酒厂。令人纳闷的是,这位低调的富商并没有在当地的文史资料中留下名字,只留下泉州西街的豪宅,任凭人们猜想他生意场上曾经的辉煌。

一个世纪之后,守护西街老宅的孙女宋丽华犹豫再三,说起一些祖上不太为人所熟悉的往事。

宋宅116号洲紫新筑,对外界一直是一个谜。

人们习惯这样称呼:那座宋宅里有个宋阿姨……

宋文圃在菲律宾经商,但骨子里是个传统的闽南男子。挣了大钱,必定要回老家起大厝。而且购置水门巷店面、平水庙大片龙眼林地等地块。

宋丽华阿姨听闻家中前辈说起,宋家原来家在泉州“糖厂”附近,应该在潘山这个区域。祖父宋文圃1912年买下西街116号的地块,原来是西街望族粘氏的家产。粘氏乃居住在古城的女真族后裔,曾名人辈出。拿下西街东塔旁三千多平方米的地块,必定轰动一时。三年之后,“洲紫新筑”落成。

那个时候,尚且没有闻名遐迩的泉州中山路。泉州城里的洋楼,恐怕只有数百米外刚落成三年的陈光纯故居。

大家现在能看到的“洲紫新筑”格局和当年落成时相当:门匾“洲紫新筑”四个字,是由书法家赵孟頫遗墨中拣字而得。门联“洲水一源流芳荔圃,紫云双塔辉映棣华”,仔细品读,对联大有深意,融合了“紫云”、“双塔”等泉州元素,也把主人宋文圃的“圃字”嵌入联中。

上图左为嵌在红砖墙面上的蝙蝠彩雕,

上图右为螺钿,贝壳的光泽熠熠生辉。

螺钿是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

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的镶嵌工艺。

民居前半部分为两落三开间双重护厝的官式大厝。与别家的大厝不同,第二列护厝伸长超过石埕,延伸到临街店面。巨大的石埕,两侧各有圆形月洞通往护厝。“护厝是给仆人居住,两边需要两排护厝,说明宋家曾经人丁兴旺或者仆人极多。”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文博馆员梁春光说。

房内雕梁画栋,塌寿、水车堵、镜面墙等装饰题材考究。祥禽瑞兽、人物花鸟极尽奢华,历经百年仍色泽不减。主人家中摆放着从菲律宾远渡重洋带回来的桌椅。圆桌设计考究,可拼可拆,布满华贵的螺钿,贝壳的光泽熠熠生辉,让老宅显得更加与众不同。还有几把靠背椅,木板镶在铁艺上,虽然历经百年锈迹斑斑,但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奢华。

这两张圆桌设计考究,可拼可拆

拆开即可成为两张半圆桌,靠墙用

宋宅后座洋楼自成一体,但又和前半部分的官式大厝同在宋宅围墙之内,中西风格遥相呼应。据梁春光著的《泉州华侨民居》,这座洋楼的断裂式山花有巴洛克风格,当时从海外带来洋楼图纸和建筑材料,楠木、铁条等用船运到笋江桥边,再请人力扛到西街。原本准备用框架式的钢筋水泥盖洋楼,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缘故,运输材料困难,只能改成砖木结构。

宋宅洋楼设计考究,洋楼双开大门右下方有一扇刚好一人通过的券顶小门,是“大门套小门,门内有佳人”的寓意。洋楼窗户都有三层之多,里面的木板用来挡光,中间的玻璃方便采光。两扇窗用木条分割成12部分,中间嵌入小块的方形玻璃,最外面是几根粗壮的铁条防盗。铁条一根据说有十几斤重呢。

宋阿姨讲述了一段插曲。大炼钢铁的年代,宋家在平水庙的龙眼林地被征用做钢铁厂,有人想把宋宅里的铁条给拆卸下来炼钢铁。宋家人束手无策之时,菲律宾归侨王今生老市长挺身而出,制止了拆铁条的行为。老市长还要求对宋家给予一定的赔偿,但掌管家事的宋文圃弟媳陈堕娟谢绝了政府的好意。

宋文圃几乎没有在西街宋宅住过,甚至当初起大厝,都是通过侨批汇款,委托弟弟宋道辉建房。宋道辉为哥哥建房的手续四处奔波,不幸在往县衙申请批地的路上突然身亡,未竟之事只能由妻子陈堕娟代为操持。这位宋家媳妇将家中操持得井井有条,是个典型的闽南贤妻良母。

宋阿姨说,当初建房时,有个记账的先生叫吴序乞。这吴序乞办事认真,深得宋家欣赏。豪宅落成之后,宋文圃带着吴序乞下南洋谋生。吴序乞颇有经商本事,最后也赚到大钱,回到泉州城里,在西街裴巷深处买下庭院,盖起一幢两层洋楼。

现在这洋楼也还在,主人全都移居海外,请人代为看护。两座南洋建筑落成时间相距二、三十年,位置却临近,也许是吴先生想着报恩,才在宋宅不远处落户。宋阿姨说,她本不知情,倒是吴家后人返乡说起才知原委。

泉州人或许不了解宋文圃,但说起他家的“洲紫新筑”,却无人不晓。宋文圃生前曾是培元中学、通政小学、西隅小学的校董,然而关于他的资料却不多,让人思之不解。

华侨历史博物馆文博馆员梁春光揣测,或许是宋文圃为人低调,也可能是当时的菲律宾华侨组织尚且不健全。还有一种可能是宋文圃在菲律宾使用外文名字,是家乡人所不了解的。梁春光曾有意在菲律宾查询当年的资料,无奈一直没有宋文圃的印迹。

宋家的宅院成为许多曾经暂住在那里的人共通的回忆。这里被借用做部队驻扎地、公安办公场所,在时局不稳时,反而是安静的角落。因为房屋多,解放后也曾临时安置菲律宾归侨家庭。

洋房前的空地,是许多孩子的乐园。那时后院满树的龙眼、葡萄,孩子们应季去采摘。“吵吵嚷嚷的,好像成熟果子的香气,把整条西街的孩子都吸引来了。”宋阿姨回忆往事,露出难得的笑容。

很多住过宋宅的人后来回来,还会来敲门,叙叙旧讲讲以前住在这里的故事。前两年,才有一位中年人从外省来,说他的父亲曾经在公安部队工作过,地点就在宋宅里。

宋丽华的先生傅孙珏原是通政巷3号长大的,是著名华侨傅无闷的侄儿。傅无闷曾是菲律宾华文报的创办人,是泉州走出去的同盟会会员。

宋家与傅家联姻,属泉州古城里名门与名门结缘。后来傅无闷的儿子成为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新闻秘书。傅无闷的孙女是傅海燕,也在新加坡任要职。

2010年11月,时任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回到泉州寻根,也和宋丽华女士一家亲切的见了面,现在两家人还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90年代,有人准备出5000万元买下“洲紫新筑”,宋丽华拒绝了。不能让海外的子孙找不到家,宋阿姨坚定地守护着宋宅。十几年前,后花园洋楼在台风侵袭下,边廊和前廊大部分倒塌,一些立柱也摇摇欲坠,让宋丽华寝食难安。

2015年,西街宋宅116号后座洋楼作为古城建筑整治修缮示范点,启动修缮。看到洋楼重焕新生,宋丽华的心放了下来。然而前院的官式大厝情形也不容乐观,两边的护厝破损日渐严重。她时常拒绝无关的访客,反复用闽南语说着“看也没路用”。其实是她为老宅心急如焚,又惋惜自责。

宋阿姨当年退休后就搬到宋宅116号,只为了守护。这是祖上的心血,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寻根的方向。

来源|花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