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美国硕士留学如何转计算机专业,入职顶级电商公司

本期三亩微课堂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KiKi导师!

导师介绍:
金融本科,卡内基梅隆大学信息技术硕士,曾就职于国内知名科技公司,对于商业领域及信息类领域的交叉学科有深入了解。现base海外某上市电商公司。熟知计算广告、数据分析等领域,在国内外互联网行业均有广泛人脉。

三亩小助手:Kiki导师是从商科转计算机方向的学生。请问当时在转型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什么难点?比如:技术上,心态上。Kiki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大家好,感谢Bonnie老师和三亩教育邀请我来给大家做这个分享。

首先说一下,我本科的时候其实是读金融会计专业的,然后这是一个比较顺从家里人期望的选择,在大学期间我有幸有去四大和比较知名的咨询公司实习过。在实习期间,我发现自己其实对会计审计这种比较繁琐的工作没有兴趣。

然后在做咨询期间我在做网上搜集和整理资料这样的工作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之后学计算机的朋友就建议我去学简单的Python去处理数据,这就是我在转计算机方向自学的开始。一开始我纯粹是因为觉得写代码很好玩,很有成就感,于是就利用课余的闲暇时间去上课。然后入了Java的门之后,我就慢慢开始跟着网上的博客和资源去学着写一些小的项目。

在我有幸申请到了信息技术方向的研究生之后就遇到了比较多技术上和心态上的问题。首先从转专业方面来说,我的技术基础是很差的,相比于其他同学,我花了很多倍的时间在做作业上,我也会追着很多其他同学去问问题,在office hour的时候蹲守在老师的办公室门口之类。除此之外,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在课外的项目和课程上磨炼自己。

因为如果是商科转计算机的话,其实在计算机这个行业,在这个领域里面做作业啊,做项目啊,这些实战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找工作上真的非常重要。然后心态上面,一开始我会非常的着急,就是觉得自己怎么样都跟不上。随着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实战经验上之后,我就慢慢地开始可以跟上,然后心态就慢慢变好了。

所以我对于想要转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的建议就是心态一定要好,要愿意慢慢来,一开始跟不上都是正常的,然后发出加倍的努力在代码实践上面,慢慢的可以开始跟上的话,心态就会变好。

三亩小助手:跨行不易,且行且珍惜。那么KIKI导师,当时从美国攻读硕士时有没有在美国当地实习或者就业呢?后来又是因为什么契机选择了新加坡?

我当时有尝试过在美国找工作,但是最后我还是没有选择在美国工作。是因为第一个我不是特别喜欢美国,我觉得毕竟有文化隔阂,加上主要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加州,但我觉得那边不是非常安全。
第二点是因为我心目中在美国性价比最高的工作是软件工程师,就是software engineer。我对自己转专业的身份很清楚,因为我的基础不是特别扎实,写代码本身也不算是强项,就算我进了Facebook Google这样的大公司也是一颗螺丝钉,但是我想要有更大的scope啊。
第三点是比起高性价比的软件工程师,我更想去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更想做把技术和商业结合起来的工作。

那我简单介绍一下在美国我所了解到的当地就业情况吧,首先我找工作的标准是公司必须要接受外国人能够提供H1B,而且薪酬要过得去。我们学校在美国也算是比较知名的学校,所以我们学校的招聘会已经算是来了很多很多知名的大公司了,我在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很多招聘会之后,发现美国当地的就业形势就是只有类似互联网公司才能够满足我们留学生的需求,薪水好的同时又提供H1B,而像四大咨询公司之类的招聘岗位很少,而且相对来说偏好本地人,薪水其实也并不高。

举个例子,我的同学曾经在俄亥俄州columbus工作,做的是德勤的税务。本科应届生的薪水是大概5万美金一年,而我在加州互联网公司做码农的同学呢,薪水都是10万美金起步。

于是我就准备找互联网行业的工作。首先,我是程序员,数据分析、产品经理的岗位都有准备,但是跟学长学姐前辈聊了之后,我对每个岗位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第一就说一下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比如像Facebook Google这样的大公司,首先他们偏好有技术背景,程序员出身的人,相对来说不是很愿意招应届生。其次他们愿意招本地人,要对国情文化更了解,并且要沟通能力更强的。然后在工作内容上,大公司的产品迭代速度很慢且更加谨慎,所以一个小产品需求可能从开始设计到不断review到更改,前前后后会有好几个月的时间,除了产品的设计迭代以外,还有大量项目管理的工作。比如跟踪项目的进度,排时间线,确保大家都能按时完成之类的,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样的工作内容。

再说一下数据分析,我了解到的是大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分析,工作内容通常是业务方提需求,就比如说产品经理给你们提需求,帮业务方去跑数据。我个人会觉得比较枯燥无趣,没有挑战性,我是非常喜欢做数据分析本身的,但是我更倾向于去把数据分析和产品功能的设计以及商业决策结合起来,让数据成为我思考判断的基石和支撑,而不是我只是产出数据的一方。

再说最后一个最热门的software developer,就是软件工程师,他的工作的话就是业务组覆盖的很广泛,既有算法方向,也有全栈方向,全栈就是写网站前后端,有移动端,服务端还有架构,一般来说应届生是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业务组的,通常都是校招统一招聘,入职后再根据你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分组。薪水的话根据每家公司的情况和个人能力也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听说过最低的,是11万的年薪,加上4万的股票,签offer时候的签字费也是1万到10万美金不等,所以可以说是我心目中美国性价比最高的工作。

在应聘的时候我觉得如果对这个方向感兴趣的同学,我的建议第一个就是去LeetCode的算法题刷,大量的刷算法题。其次,就是要去做一些实战性的项目,如果学校的作业都是一些相对来说偏文本化的东西,或者不是特别有实战意义的话,你们可以去课外找一些项目,比如说我之前有去看过九章算法的一些课之类的,它就是一种速成的,帮你包装了一些实战性的项目,可以让你很好地过简历这一关。

除了以上的三个职位以外,我还在找工作的时候了解到,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岗位叫solutions engineer。对转码,或者是对一半写代码一半和客户沟通之类的工作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一下这个,像Facebook和Google这样大公司都是有的。主要的工作是帮助大客户去定制他们的需求,比如说我有同学在Facebook做solutions engineer,他是属于广告组的,然后Facebook和Netflix是合作关系,那Netflex会用Facebook广告产品,但是Netflix会有一些定制化的需求,我的同学就会去和客户沟通,去帮他们根据他们的需求去定制化一部分在他们那边的代码,所以这份工作比较适合转码核对,想要做一半写代码,一半business工作的同学。

以上就是我了解到的在美国当地的互联网行业的就业情况。在确定我不想要在美国工作之后我又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国内的互联网圈,各家公司的工作氛围,包括BAT啊头条啊滴滴美团这些公司以及他们的在招岗位,最后我是选择了小米,选择小米,是因为我之前是米粉,并且我觉得小米的互联网部门不算特别大,迭代也比较快,我更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些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在小米工作期间,我做的是商业产品的算法,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互联网广告,又叫计算广告,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电视广告,而是你们手机APP里个性化推荐给你们的广告。但是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我对国内公司的氛围,工作上的政治以及某些习惯,比如说996之类的这种加班文化不是很习惯,然后又刚好遇到了新加坡这家公司的机会,于是我就跳槽了。

三亩小助手:KIKI的公司是在业界很出名的。请问当时KIKI是通过怎么样的方式申请的这个工作?招聘流程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新加坡互联网圈子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所以本地的互联网资源很少,当时是这家公司正在从国内大量的招人,主要招的是软件工程师。一个HR刚好联系到了我的朋友,但是我的朋友没有跳槽的计划,于是就把我推荐过去了。我跟那个HR聊了之后,他说,比起软件工程师,我更适合当他们的产品经理,而且在这家公司内部的广告组刚刚成立没有多久,正好想要招国内有经验的同学,于是我就顺利地被推荐到了广告组,我当时面试了三轮,然后拿下了这个工作机会,接下来就是公司帮忙办签证,然后入职了。

如果有对我们公司感兴趣的同学,也是可以找我们做内推的,我们的招聘流程,相对而言比国内的BAT这样的大厂更随意一点,我们没有明确的说秋招春招这样的时间窗口,所以很多同学就不用受这个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来找我们内推,然后我们的招聘流程是一年四季都在走,应届生和社招都可以。

三亩小助手:KIKI去了新加坡工作后做的是跨境电商的产品经理岗位。很多学生对产品经历这个岗位很好奇,能不能请KIKI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工作的routine?以及在新加坡它的薪资待遇的大致情况?

我们是一家跨境电商公司,但是产品经理这项岗位也是分业务线的,不同的业务线之间的差距很大。首先笼统来说,产品经理日常的工作,在我们公司,就是有几个部分组成,产品需求调研、交互功能设计、协调沟通各方资源、推动项目落地,然后根据不同的业务线,可能会有一些数据分析,以数据分析的结果来做商业上的决策支撑,至于具体的产品需求和功能,就取决于所在的业务线了。

我举几个例子,我所在的组是广告组,我负责的就是广告的算法和策略,你们能够在手机APP上看到的广告,都是由我们决定的算法来出现的,算法就是根据你们以往的一些用户行为产生的数据来生成的,我同组的同事也有负责给广告主使用的那个广告平台做功能和交互设计的,也有做广告主的拉新、留存之类的活动的。

除了广告组以外,我们公司还有很多别的产品业务线,比如说marketing,marketing内部,有做用户拉新的,APP内部的很多促销项目,比如说定点抢购、团购、聚划算,然后也有做referrer项目的,就是我推荐你,然后我们两个人都各获得多少的优惠券,然后也有专门做每年双11双12大促这种设计的人员。

然后我们还有做比如说我司的支付通道、结账流程、订单以及设置一些小贷相关的金融产品,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做卖家中心、做供应链、反作弊、反欺诈,还有做shopping的直播,聊天,做搜索推荐的算法优化,前端展示的优化等不同的产品业务方向的。具体对这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我们公司的官网,每一个方向的产品经理都有非常详细的job description。

我个人还蛮喜欢我们公司的工作氛围的,虽然是上市公司,也有几千人,但是我们的产品迭代很迅速,东南亚的市场潜力还是非常大的,我们做的工作也是能够很快速的看到impact,不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我司的工资代表的应该是新加坡的互联网行业的普遍工资,处于国内和美国的中间地带,产品经理的月薪应届生是2万起步左右,但是我司现在招应届毕业生的产品经理的岗位不多,我们还是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软件工程师的话,一般是两万七两万八人民币左右,起步之后的涨薪也会比产品经理要略高一些。这个岗位的应届生缺口还是很大的,所以欢迎大家踊跃考虑。除此之外,新加坡的税比较低,我去年一年大概也就交了2%-3%左右的税,除此之外,新加坡的公司福利待遇都是很不错的,比如我司有18天年假,13天病假,还有很多产假,婚假之类的。其他的有些公司,比如说像grab,他们会有更多的年假,然后看病洗牙配眼镜,这样的医疗开销我们一年会报销六千五人民币,做手术住院的话也会有公司保险。这些都是新加坡公司的标配,平时的零食水果咖啡这些都是无间断供应,总体来说我觉得福利还是相当不错的。

三亩小助手:我很好奇,新加坡的职场文化和国内有什么不同呢?能不能请KIKI导师简单说一说

这个就跟新加坡的人种组成有关系了,新加坡主要由三个人种组成,华裔马来裔印度裔。除了这三个主要人种以外,还有一些其它较小的族裔社群。所以在我们公司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种族的同事,除了本地的新加坡人,还有很多马来西亚人印尼人越南人印度人泰国人之类的,所以我们公司的文化是很多样的。但是大家普遍都是比较温和热情的,我觉得和在国内的职场文化相比,长期在新加坡工作的人会更好相处一点,比较不那么强势,争抢心都会弱一点,而且我们的工作福利也比较好,没有加班文化,假期也不会补班。

工作中的官方语言是以英语为主。人种的话是以华人为主,所以华人同事之间讲中文也可以,刚去的同学很容易就融入,不像在欧美国家,常常遇到的歧视之类的就更加不存在了,除此之外,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非常安全的国家,因为法律非常严苛,所以你就是大半夜在外面走路都完全不用担心,我们的快递也经常会放在家门口,不会有人拿。

但是在新加坡工作和同事相处的话,还是需要去了解一些东南亚的一些其他人种和国家的风俗和国情的。因为我们公司在各个人种的主要节日时,比如说印度的新年,马来人的新年,都会有特定的活动来庆祝,所以整体来说在多种族,多文化的环境中工作还是很有意思的。

三亩小助手:KIKI导师,你真的很优秀。群里有很多在美国读书的同学,也有很多正在考虑想要转型去国外学习就业的同学,能不能给这些学弟学妹们一些关于职业发展方向上的建议?

我的建议就是要拓宽眼界,积极主动。首先要拓宽眼界,比如说可以尽量出国读书,因为我觉得出国读书可以让你去见识到更多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领域。可以让你更好的定位自己,确定未来的方向,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小的眼界里。除了出国读书以外,也要尽量多去了解一些不同的行业。比如说我本科有一些同学,因为最初是学金融或者会计的。早早就把找工作,申研之类的方向,锁定在了四大证券咨询等领域,到研究生读完了,就业的时候碰了很多壁,就跟我感慨道,年轻的时候眼界太窄了,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完全就按着家里人的意愿啊,或者很常规的道路就去找金融会计方向,也没有主动的去了解其他的新兴产业,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很多其他朝阳产业也都那么有趣,有前景。

然后我知道有很多同学可能像我一样,一开始是一直很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我的经验就是建议你们要多去尝试,多去了解,要学会跳出盒子里去看世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本来就是很难的事情,要一直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眼界越来越宽广。

当你们如果找到了自己对哪个领域比较有兴趣的时候,我就要建议你们积极主动,要尽早的去了解这个方向,要果断,不要后知后觉或者犹豫来犹豫去。什么时候都不晚,像我在读书实习找工作期间就去了解过很多的方向,也有主动的去问了很多人,我早就开始准备了转计算机的方向,之后再找工作的时候也提前做了很多很多的功课,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也是经过很多波折才找到了我现在这份很喜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