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杨瑞清:毕生追求行知教育

近日,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评选揭晓,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的申报项目“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被评为特等奖。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这所座落在南京长江北岸的乡村小学的发展背后,是一位乡村教育家40多年如一日的探索。

行知校园环境清幽寂静,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刚进校门,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便递上了自己的名片,名片背后赫然映着一句话:“为农民办一所真正的好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记者看了看眼前这个双鬓已花白的男子,他谦和地笑了笑,指着名片说,“我这辈子,只为做这一件事。”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的这句名言,高高地挂在行知校园教学楼的墙面上。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忠实的践行者之一,杨瑞清在行知路上一走便是41年,用坚定的信念托起了一座座教学大楼,不断探索乡村教育规律。

高山仰止,以陶为师四十年

1978年,15岁的杨瑞清背着行李,走进了这个让他找到终生理想的地方——晓庄师范学校。在这所由陶行知先生创办于1927年的著名师范学府里,杨瑞清度过了充实的三年,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娃成长为有理想的青年。“我要循着行知先生的足迹,让每一个农村孩子上得了学、上得好学!”。在行知思想的熏陶下,杨瑞清找到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作为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文革”后的首批毕业生,杨瑞清面临着人生的首次选择:进城还是回乡。最终,他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了偏僻而简陋的南京江浦县五里村小学。

青春是容易冲动的,但是青春需要理想支撑。“在晓庄的三年,陶行知先生已然成为我生命中的指明灯。”杨瑞清说,当年行知先生以留洋博士的身份,脱去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立志通过改造乡村教育来改造中国,如今,我也可以!

1981年的夏天,杨瑞清带着满腔热忱,来到了五里村小学。所谓“学校”,其实就是建在小山坡上的一排破房子,屋子里摆放着缺胳膊断腿的桌椅和一块分不清年岁的黑板。“当时的课桌凳摇摇晃晃,没钱修,我们就自己种树栽树,等到树长大了,就可以用来更新课桌凳了。”

带着初为人师的喜悦,杨瑞清一头扎进教学中,条件虽艰苦,却甘之如饴。他自告奋勇接手最难的差班,并将之命名为“行知实验班”,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个行知实验班。

按照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杨瑞清开始了教学改革。学校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却有美丽的大自然和丰富的农村生活,这些都成了杨瑞清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他带着孩子们,春天在乡间认植物,夏天到长江游泳,秋天爬山,冬天赏雪……原先苍白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学校成了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

在杨瑞清的改革下,五里村小学发展得越来越好,教学质量提高了,不少转学的孩子又重新转了回来。正当杨瑞清准备再接再厉大干一场的时候,他又迎来人生的第二个选择。

1983年,由于在学校工作表现突出,杨瑞清被调到江浦县担任团委副书记。对年轻人来说,这可是大有前途的工作。但杨瑞清总是想起学校的孩子们,经过几个月的思想挣扎,在从政和从教之间,他决定坚守初心,重执教鞭。他在辞职信里这样写道:“做共青团工作不缺我一人,但农村教育不能少我一个!”

杨老师回来了,五里村小学炸开了锅。看着一张张熟悉又亲切的面庞,回校后的杨瑞清更加坚定了干一辈子农村教师的心。

1985年1月10日,五里小学被命名为“行知小学”,22岁的杨瑞清被任命为校长。1986年夏天,“行知实验班”的学生以良好的成绩毕业,越来越多有志于农村教育的青年教师来到这里,行知小学日益成为远近闻名的优质学校。

学会赏识,用拇指欣赏挑战食指教育

“扎根、舒展、绽放”,是行知教育集团的学风,正如学校的吉祥物“陶娃”(乐乐和淘淘),学校希望学生如乐乐这般健康快乐,也允许学生像淘淘一样偶尔淘气。

提起陶娃的设计者,杨瑞清一脸自豪。陶娃的设计者叫朱仁洲,现在是南京工业大学的一名副教授。早年,朱仁洲在行知小学读书时很顽皮,成绩总是倒数。孩子的父亲找到学校,要求留一级打基础。杨瑞清却发现朱仁洲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就让他担任美术组长,并为他在全校办画展。在杨瑞清的引导下,朱仁洲的自信心一点点地恢复了,成绩也随着自信心跟了上来,不仅没有留级,还顺利上了中学,后来还凭美术特长考上了西安轻工学院工业设计系。

朱仁洲的成长故事,带给杨瑞清长久的感动和启示。在他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要学会欣赏生命,学会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然而,现实中的教师和家长,常常习惯于挑孩子身上的毛病和缺点,喜欢用食指教育,指责和抱怨太多,不懂得用大拇指欣赏和教育学生。那天晚上,他摸黑拿起枕边的笔记本,写下了“学会赏识”这4个字。

杨瑞清认为,留级率高历来是农村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留级使孩子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为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1986年,杨瑞清率先搞不留级实验班,并提出了“学会赏识,走进生活,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的赏识教育思路。

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学生优点的实事求是。为了鼓励学生,杨瑞清在学校给每个学生都设了优点卡,记载着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优点卡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灯,听话的孩子越来越优秀,调皮的孩子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长处。

此后,行知小学再也没有出现一个留级生。不少中学老师也明显感到,和别的小学的学生比,行知小学的学生更自信、开朗、活泼、大方、动手能力强,在升入中学后后劲更足。

2021年,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小学教育研究所杨跃教授对行知小学1986-2021届81个毕业班2735名毕业生学习、成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行知校友记忆中的学校生活和当下生活体验均为优良,表现为有“快乐感”“自尊感”“自由感”和“做真人”“爱生活”“善学习”“有担当”。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唤醒每个生命的内在尊严感和价值感。”杨瑞清说,热爱孩子、赏识孩子,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被认可、理解和尊重,才能办好乡村教育。

扎根乡土,办个性化的乡村教育

在探索乡村教育出路的实践中,杨瑞清越来越认识到,乡土情怀、乡村资源依然是乡村学校发展的根基。以乡村文化滋养乡村学校教育,乡村教育才能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贴近自然的天然优势。

挖红薯,采茶叶,摘柿子,赏荷花……在杨瑞清的带领下,学校开始放大生态美育的育人价值,让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更多地去亲近田野,动手劳作。1994年,学校里行知基地正式挂牌,杨瑞清和老师们开发了三农课程,后来拓展了生命安全实训课程、军训课程和奥林匹克课程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2007年,行知基地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的称号,在营地建设、校外活动、劳动实践、生态教育方面,引起社会的关注。杨瑞清发挥乡村教育特色的办学思路使学校走上了快速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今的行知校园里,村小原貌完整地保留着,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现代化教学楼群淡雅素净,现代气息与田园风光比邻,书声与鸟鸣相得益彰。

300亩校园,3000多名师生,基地近年来每年接待4万多城市学生……曾经落后的村小如今已经发展成集一所幼儿园、三所小学、一所初中、一个基地于一体的国际化教育集团。

“虽然乡村教育这些年来发展不错,但是孩子们在视野、科技和才艺方面还是较为欠缺的,乡村学校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杨瑞清说,“我想,不必再纠缠于城乡学校、中外学校,也许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应该一起来办世界学校。”

走在行知路上四十余载,杨瑞清心中对未来教育实践的规划越发清晰,他认为新时代已经到来,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化、全球化的平台进行工作。行知教育,让理论根基更加牢固,而世界学校则让办学视野更加开阔。

2020年,新冠疫情袭来,行知教育集团成立云播中心,设立中文、中餐、中医、书法等8个直播间,给美国孩子在线开设一二三年级中文课,为新加坡学生开展线上中华文化学习课程,和马来西亚爱心计划全国工委会举办了20多场在线交流活动。2020年累计开展80多次线上交流活动,吸引了境外2.8万人次参与。

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认为“行知教育集团这个经验很宝贵,让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推动乡村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和教育发展。”

(郑晋鸣 孙迎吉)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