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0日电 据外媒20日报道,英国一位体重达350公斤的男子住院后占用4张床位,因病愈后原定的医疗机构拒绝接收,该男子已滞留医院3个月,导致70位病人的手术因此延期。
其实病床“霸头”一直是医院头疼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医院都存在床位的占用、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有研究报道,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以及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医院都存在不适当的住院日,从而导致医院床位利用效率减低。
国内的医院也存在更加严重的问题,长期占床的在三级医院比比皆是,特别是设有干部病房、特需病房的医院,还有一些心脑血管、肿瘤、骨科等专科医院,平均住院日往往居高不下,床位周转率较低,有些病人甚至住院长达几个月甚至数年。
汪雅璇,张馨予等研究的《医院床位资源利用与平均住院日的国内外比较分析》,比较了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智利5国床位资源配置以及平均住院日情况,结果显示各国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均呈下降趋势,但我国与其他4国差距较大,我国医院床位资源逐年增加,但平均住院日居高不下,医院床位使用过度与使用不足并存。
影响床位使用率的因素很多,从公立医院内部资源配置和管理看,医院的自身发展、资源配置、就医流程、技术能力、医护人员素质都影响着床位使用效率。从一个区域整体床位使用率来看,如果整体使用率不高,床位资源浪费严重,也不单单是一家医院的问题,涉及到区域卫生规划、医院规模、病床设置、政策制度和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统筹考虑,通过组合拳进行综合治理。
放眼世界,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遇到了这些问题,这也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自上世纪开始,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床位利用效率评价和管理方法,来控制床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英国、北欧等福利型国家,十分注重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综合性医院与专科医院,以功能整合和资源共享为主的医疗资源规划。新加坡将全国的公立医院重组整合成“新保”和“健保”两个医疗集团,统一规划、公平竞争。中国香港将所有非营利医院在医院管理局的统一管理、统一财务、统一薪酬、统一采购的基础上,按区域实行网片管理,强调网片内专科设置和大型设备,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配置和浪费。
即使在美国这样多元办医倾向明显的医疗机构内,也会为了共同的医疗保险偿付利益,而将不同资产的医院以及私人家庭医生组成股份制医疗集团,从而达到缩减成本、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这些不同体制下医疗资源整合的经验,对我们合理利用床位资源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合理规划布局床位资源
根据区域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卫生和疾病状况、不同人群需求,来规划配置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医疗机构,从人员、床位、设备、经费等方面进行调控。这是提高床位使用效率最基础的环境因素,由区域统一的主管部门进行全行业管理,按照公平、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从源头上使得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最近十多年来,国内综合医院由于缺少有效的合理管控,再加上财政补偿机制的不完善,一些医院依靠大量举债不断扩张,盲目追求更大的经济规模,盲目“做大做强”、“扩张床位”,造成综合医院规模超大、专科医院风卷云集,而社会和百姓急需的养老、护理、康复、传染病、精神病等医疗机构严重不足。
因此现阶段,应当按照“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对医疗资源从结构、功能和空间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规划调整。合理规划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实施医院的分级分类规划管理,防止医院之间的过度竞争和盲目发展。合理布局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的医院和床位,为综合医院的长期“压床”的病人,留出康复的出口和治疗的通道。
特别要控制医院规模的过大发展,综合医院的床位规模过大,不仅不会带来床位利用的高效率,反而会导致床位资源的浪费、医疗成本的增加,也会大量虹吸区域内二级以下或县级医院的病人,造成区域医疗资源的浪费。本人在《从规模经济角度看医院多大规模才合适》也探讨了这个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实质性推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分级诊疗,政策的出发点是围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按照疾病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过程。应该说,这是我国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十分重要的举措。
但从推行情况的看,目前仍旧存在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越高级的公立医院空床位越少,二级以下医院床位使用率较低,基层医院和社区机构“门庭冷落”、“无病可看”,这是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些区域围绕部分综合医院构建医联体,推行“分级诊疗”,但往往有核心医院利益的考虑,与区域二级以下医院、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构建的医联体,更大的效果是抢占病人资源,“抽水机现象”显著,构建向上转诊的通路,真正实现慢性病人、康复病人向下转诊的屈指可数。这样就造成优质医疗资源更加“优质”,落后的医院更加“生存困难”。
本人参观过日本、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的医疗体系,这些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国家和地区,最大的特征是分级诊疗的实现,根据病人的缓急和难易程度合理分流了患者,综合性医院就医秩序井然,环境舒适,没有人满为患的现象。
因此要实质性的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倡导分级诊疗,要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管理考核办法,构建统一协调、分工明确、转诊有序的分级诊疗机制,从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机制上也进行推动,加强监督和考核,促使医院之间采取实质性的行动,真正实现“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充分利用非公医院床位资源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医疗机构总数为100万个,医院3.2万个,其中公立医院12109个,民营医院20011个。在数量上民营医院已经远远超过公立医院,但在服务总量上依然不高:2018年1-9月,全国医院总诊疗人次为26.3亿人次,其中22.4亿人次选择到公立医院就诊,只有3.8亿人次的患者选择去民营医院,仅占14.4%,两者悬殊较大。
在公立医院常年“床位不够用”的情况下,民营医院的病床仅有60%左右的使用率,显得十分惨淡。这种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和利用不充分,导致了公立医院的常年爆满、一床难求,而民营医院大量的医疗资源处在闲置浪费的状态中。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按照公立医疗服务体系承担70%服务量,来确定公立医疗服务体系与非公立医院之间的资源比例关系。到2020年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非公医院服务量的增长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纵观美国、新加坡、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的医疗资源配置,公立和私立机构呈现差异化发展的趋势,公立医院呈现公平性、高福利、低收费、公益性强,但等待时间长,效率比较低。私立医院环境舒适、效率高,诊疗时间也有弹性,加上商业保险的广泛普及,私立医院的服务量还比较高的。
随着人们医疗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加上慢性病患病率的提高和老龄化的加速,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将更加受到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等床位需求冲击,但总体公立医院的床位资源又十分有限,因此应该通过创新付费方式,提高医疗费用支付能力,同时支持医保对私立医院的支持,激活私立医院的医疗资源,提高私立医院的床位使用效率和服务量。
多措并举提升医院床位使用效率
医院使用效率与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转次数相关,一般有四种情况:病床使用率和周转次数均高,使用率低而周转次数高,使用率高而周转次数低,使用率和周转次数均低。不同类型、结构和功能的医院上述情况均不相同,应当根据医院的情况追求一个合理的水平。
病床使用率和周转次数均高,说明医院床位数量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加床严重,医疗质量必定下降,应当考虑增加医院科室的固定床位。使用率高而周转次数低,说明病人住院时间长,慢性病人和重症病人比例高,甚至有长期“压床”的情况,可以加大治疗力度,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加速出院,缩短平均住院日。使用率低而周转次数高,说明平均住院日短,病床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供大于求,床位资源在浪费。使用率和周转次数均低,说明医院病床处于空闲状态,严重的浪费医疗资源。
在提高医院床位使用效率上,可采取推行临床路径,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缩短医院的平均住院日,加快医院的床位周转,提高床位的利用效率。同时,医院要在病人的入院安置政策、就医咨询方面,提升床位协调的服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将医院床位使用效率通盘考虑,尽量合理利用。医疗技术是改进病床使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医院通过不断提高诊疗技术、改进就医流程,广泛推广高技术比如日间手术、腔镜技术的应用,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