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说到鼓浪屿,离不开日光岩和龙头路。
日光岩,俗名岩仔山,又称龙头山。它与厦门的虎头山隔江相望,形势峻峭,向时坊间有“龙虎守鹭江(门)”一说。鼓浪屿街巷千百条,四通八达。 经过多年整修,无论是山间楼宇,海滨别墅,每个犄角旮旯,皆可通达。若无向导,则如入迷宫。龙头路是游客登岛到日光岩的必经之路,因此声名日隆。一百多年来,如果说鼓浪屿是个小世界,龙头路一带就是它的闹市中心。美华、康泰和内厝澳就像是郊区农村。五十年代,那里还有若干农田,吊井,一家奶牛场,还有人放羊养牛。
那时,龙头路商铺林立。从轮渡码头算起,大榕树下有家碾米厂,对面的东方汽水大楼,楼底驳岸直触海水。当时的码头没这么深,有趸船和荷人修的水泥栈桥。潮水涨落厉害时,轮渡小火轮就停靠此处。沿街一直往前,(其时并无填建叉路直通黄家渡。)经黄进步跌打中医所就到风行照相馆,门前有口四孔井,如今已填埋。鼓浪屿处处有井,是百姓主要的饮用水,如今大多已废弃,甚是可惜。风行前面斜坡可通往天主教堂,半坡也有一家,叫菲律宾照相馆,专营135小胶片寸照,俗称“邮票相”。往前就是龙头路100号中南银行,右侧日兴街可通黄家渡板寮区,现在的新市场。接下去是邮政局电话公司,粮店,王德明家织补店。旁边电灯巷亦可通往黄家渡。街对面是旧税务所,西施理发店,南京皮鞋店,青年裁缝店…… 再往前到了萧瑞姜大楼前的四叉路口,此处是四方通衢。前可到番仔墓口,大宫,番仔球埔,岩仔山下;前左拐可到福建路,升旗山,六个礁;右边是一条街(那时街心公园还是一片二、三层楼街面店铺)到标准照相馆,通乌埭角;通泉州路。
这里店舖多多,许多同学家的店舖亦在其间。龙头路177号林闽亮家的铁器舖,杨素珠家“清美”杂粮店经营地瓜有特色,人称亚霖伯“番薯王”。140号林彩美家布鞋店,尤其擅长小脚女鞋,去香港的人回来还特地寻来定制。郭雅宝家“泰丰”瓷碗店,还有一家郑重庭家瓷店,两雄并立,有点较劲的样子。旁边紧挨着当时最好的酒家“广州酒家”。汤丽珍家洗衣店,徐烈聪家好利号木屐店,门口挂个三尺长的大木屐做招牌。男式原木原色,女式则有彩漆绘图。当时独此一家,垄断一时。陈全源家豆干店,还有南永百货店,再会面包店,明山甜汤店,庆兰糕饼店,五洲药房,三角屋钟表店,还有裁缝店等等。海坛路旧菜市场也在这儿,淘化大同有个门市部,其红标、黄标酱油每家必备……百业具全,应有尽有。
最热闹和吸引小儿眼球是街边的摊贩;卖米香,一包一分钱,里面有小小的刀斧铁片。掰糖片,掰成了,可再奖一个。有卖夹饼的,在北仔饼中夹贡糖和芫荽。煎慢煎糕的,上面撒糖再翻合。煎汤包的,煎完后用水泼,嚓嚓声香味浓浓。还有摆摊卖麦乳碗糕的。卖咸酸甜珠李仔的,则背着玻璃箱,吹着笛子声音悠扬,四处游走兜卖 。“讲古脚”和“古书摊”也是孩子们的好去处。听到“且听下回分解”时还不舍离去,两三小友挤在一起津津有味看“小人书”,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情景再也难寻了,时光已逝不可再。
说到裁缝店,那可值得一提。因当时鼓浪屿是“万国租界”,各色人多,对服装要求多样质高,需求量大,故裁缝成衣兴旺。有人粗略统计整个鼓浪屿裁缝店不下二十家。仅从番仔墓口(今音乐厅)至三角地之间百多米就有五、六家。如此之密集,或可称全国之最 。它们之间各有特色绝活,也有特定的顾客对象,也没有了所谓的内卷争斗。如雅新西服店店主人称雅新伯,福州人,艺成后曾闯荡新加坡,技术更精,擅长西服,声名在外,洋人多喜欢找他。其对过一家专作“番仔衫裙”。颇受“番婆”青睐。在泉州路和中华路交接叉路口,有家专做汉装旗袍,师傅人称“乌居师”,宁波人。也颇有名气。泉州路还有一家丽都裁缝店,在晋惠医馆对面,专做女装,还教女眷剪裁缝衣,也有特色。
还有理发业,龙头路最初有两家,西施和良友,在今药店和丽之都楼上。合营后西施搬到今电灯巷对面。早时,也有一些游街穿巷的剃头挑子,大人小孩随地就坐,方便省事。有个卢师傅,衣装整齐,蓄着仁丹胡子,一派绅士风度四处行走,专上门为老人服务。“好利号”对面有家青年理发店,是福州人奕尼父子开的,经营颇有手法。小孩来剃,拿小人书招揽,人多时,在你头上先剪一下,把你稳住。隔壁同业心有微词亦无奈何。有个儿歌“奕尼水水,伊某肥又大股”,他们在孩子们中还是有影响力的。后来合营都集中了。
在龙头街的百业中,有个行业容易忽视,那就是殡葬业。昔时,龙头街旧市场有家杨协和殡仪馆,新市场黄家渡原来是一片夹板寮,有家棺材铺,经营中西式棺木,日兴街好像也有一家。人故去,殡仪有世俗人和基督教两种。中式延汉人习俗,丧家门前扎一纸轿告示。棺木上有一杆,前后两小杠,四人抬。顶杆饰有龙凤雕刻,棺木上遮盖绣纹棺罩。唢呐开道,呜呜咽咽以示哀悼。西式殡仪则较简,教友合十相送,静默的队伍中,西乐队奏着“美丽的家园”。曲调忧郁、平和,把逝者送往天国上帝的身旁。五十年代轰动一时的是中华路褚家老爷子葬礼 。纸屋做到很大,送葬出山有许多“迪”就是挽幛和花圈,中西乐队吹吹打打,棺前抜龙楸,两条长巾系在龙角上,子孙一大堆拉着。浩浩荡荡绕了一圈,看到头没看到尾,最后归葬自家园庭。这是有钱人才能办到的,一般百姓则只能择地燕尾山等处埋葬。今尚可在美华寻见历时悠远的基督教墓园里十字墓。随着时间推移和改革,如今已难得一见了。
时光流逝,风水流转。今天旧地重游。尤其是在街心公园小息,看着曾经的摩肩接踵,纷踏而过的人流,喧嚣热闹一时的街区变得冷清空寂,有如冰炭两重天。旅游经济遭遇了负面影响,感慨天像多变,风云难测。祈盼鼓浪屿的旅游复苏,再现繁荣。
2022年5月31日
作者简介:戴祥年,老鼓浪屿人,二中64届,北大西语系毕业。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