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突围路:用湾区发展逻辑,打造世界的知识城

“知识城最大的比较优势,一是靠近未来大湾区最大的空港,即白云国际机场,二是依托大湾区的发展潜力,知识城有这么大的空间场所,这是很独特的。”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工程师马向明指出。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表示,要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中新广州知识城(简称“知识城”)亟须强化“开放优势”,探索与大湾区共建共享、实现全面开放,“知识城不仅是黄埔区、广州市、大湾区的知识城,更是世界的知识城”。

“湾顶引擎 驱动世界”大湾区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图为圆桌对话环节。

日前,在南方都市报主办,广州开发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绿地香港湾区公司协办的大湾区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围绕“湾顶引擎 驱动世界”这一主题,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相关部门代表,以及专家学者、部分企业代表共话知识城美好未来。第一个风雨十年之后,知识城如何“跑起来”,开创下一个“黄金十年”?

科创时代的发展高地在城市外围

尽管知识城已历经十年建设,力争成为广东建设郊区新城的重要实践,但说起“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创新载体”“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一系列其特有的战略定位,仍不免令普罗大众疑问:为何选址广州东北部“荒郊”建造一个知识经济的科创重镇?

马向明当年曾代表广东省建设厅,现场聆听了新加坡团队提出的“知识城”概念。他在9日这场论坛上介绍,2007年前后,在成本上升、资源环境难以为继的压力下,珠三角地区正进行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传统制造业向珠三角外围转移。彼时,广东省领导率队前往新加坡取经,新方也予以积极反馈,派团队于2008年底带着“知识城”的创新发展概念来粤。

马向明作主题演讲。

“创新转型,人是核心,掌握知识的人是核心议题。我当时一听知识城的概念很新鲜,省委政研室觉得这个概念很好,对广东转型很有效,就协助新加坡方去选点。”马向明说,新加坡是创新力极强的国家,不断向外扩展建设产业和平台,当时已经在中国合作了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广东)能不能和新加坡合作,建一个产业升级的知识城,非常关键。”

广东与新加坡的调研团队在珠三角走了一圈,最终确定广州,选址东北部的原萝岗区九龙镇(现黄埔区九佛街、龙湖街、新龙镇)——广州“东进”和“北拓”的交点,临近广州空港。

只不过,广州是沿海城市,两千年的繁荣都“向海而生”,知识城为何不向南走?“因为知识是乘坐飞机来的,货物是承载轮船而来,因此第一代开发区在黄埔港,这一代知识城往北走,‘靠近’国际。”马向明表示,不仅如此,知识城周边产业基地丰富,连接广州空港经济区和东莞地区,后期的地铁、高速等交通基建可便利联系广州中心城区,加之地处广州北部生态屏障中,“两侧山体、中间谷地”的地形,绿色环境与生俱来。

2010年6月30日,知识城正式奠基,其第一个十年的总体规划由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制定,区域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珠三角产业升级引擎、体制创新先行区”“广州都会区的先进生产服务中心”和“广州开发区‘二次创业’的拓展提升区”,均为知识城如今取得上述战略定位的可循之迹。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广州远郊的知识城被打造成为广州科技创新轴的北极点。马向明称,区别于金融资本主导的城市CBD建设,在创新资本主导时期,科创力量要素最集中的地方在城市外围,例如苹果、Facebook、谷歌、华为总部等等,中心区无法容纳如此体量庞大的企业。“科创时代,外围是发展高地,这儿叫‘郊区新城’,美国叫‘边缘新城’,这是创新力量在改变城市空间结构。”

轨道交通搭建创新要素交流支架

如同美国旧金山湾区101公路创新走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网将已确定的重点创新平台和节点串珠成线,搭建起创新要素交流的支架,实现区域价值体系的再构建。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图

“轨道是整个区域交通很重要的支点,(城市)外围一些原本便宜、低端的地方,由于轨道交通和科创要素的注入,产生了新的不同结构形态。”马向明说。

知识城第一个十年总规获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后,首先进行的便是区域性交通网络的校正,重新布局引入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10年间,知识城建成区达1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从8.08平方公里扩容为232平方公里,就依靠不断壮大的交通网络来联通。

今年8月,《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称《总规》)实施满一周年。论坛上,黄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单宁伟介绍称,当前知识城紧扣《总规》,全力打造“一核两心两轴多园”的发展格局,“两轴”即开放大道“产业创新轴”和创新大道“科技创新轴”。

知识城“一核两心两轴多园”发展格局

具体来看,知识城沿开放大道两侧,构建功能高度复合的知识辐射传播轴,促进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商业商务等服务功能在空间上的复合布局;沿创新大道两侧,布局科技研发为主的用地,整合区内创新资源,促进空间有机整合、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

“这‘双轴’一直延伸到科学城、长洲岛和生物岛,通过交通衔接、产业对接、服务延伸,促进功能互动与融合,串联科技创新牵引成果转化链条,形成区域创新共同体。”单宁伟说。

单宁伟作政策宣讲。

据介绍,目前知识城正全力推动内部骨架路网建设,“五纵五横”规划计划于今年底成形,实现南北交通主干道贯通,5分钟内通达知识城各组团,10分钟内接入外部高快速路。加快推进“8+5+7”(8条轨道交通、5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交通路网体系建设,无缝接驳有轨电车、公交、地铁、城际,未来要建成1小时连接大湾区主要城市、30分钟便利联系广州主城的交通圈和生活圈,实现“以路通城”、外联内通。

更吸引人的是,知识城的未来模样是“智慧城市”,要加速构建全面感知、智能控制、广泛交互和深度融合的智慧城市神经末梢网络,保障创新人才的快速通达与集聚。而当前,知识城已建设面向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CIM平台,运行百度阿波罗自动驾驶汽车。

百度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开启中国首个数字交通运营商模式及自动驾驶示范运营模式。

“无人驾驶汽车不仅是出行工具,还与智慧城市管理衔接起来,作为有效的监测器和扫描仪,把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全部反馈到我们区的智慧平台上,以快速启动城市治理通道。”单宁伟说,“通过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推进,加快发展‘新城建’,打造国际一流的智慧城区。”

在陈鸿宇看来,地理区位与政策定位相得益彰,使得知识城紧抓时代发展机遇,建设成果突出。接下来要尽快打通交通网络,强化区位发展优势。

用湾区发展逻辑提升全面开放水平

正所谓“路通财通”,高端人才与项目结伴,相继涌入了知识城。官方数据统计,过去十年,知识城累计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2081亿元,注册资本近4400亿元,常住人口也由3万人增加到35万人,预计到2025年达到50万人。

在当天论坛的政策宣讲环节,广州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黄伟坚表示,知识城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高端创新要素,高起点引进顶尖企业和项目,包括以诺诚健华、百济神州、瑞士龙沙、GE等为代表的重大项目相继落户于此,建设成为世界级合作平台。

黄伟坚作政策宣讲。

就拿过去一年来看,知识城乘着《总规》批复的东风,91个项目动工建设,75个项目竣工试投产,209座塔吊直冲云霄,142个工地灯火通明……知识城布点重大知识经济项目,完成固投总额超700亿元。

9月8日,“中新广州知识城落实国务院总规批复一周年重大项目集中动工签约活动”顺利举办,这些重大项目涵盖总部经济、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基础配套等领域。其中,动工项目54个,投资总额约1017亿元;签约项目66个,总投资约1137亿元。融资项目14个,提供政策性贷款融资支持1405亿元。

单宁伟介绍称,知识城是立足国际视野、对标湾区标准,聚焦“三集群两高地”的发展格局,加速集聚全球、港澳高端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发展竞争力。

根据《总规》,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未来15年,知识城将着力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从目前发展成果来看,知识城已然成为全球化中的城市“引进来”承接平台,但要对标湾区标准,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任重道远。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马向明在解释湾区发展逻辑变化时说,1.0世界工厂时期是通过“引进来”加入国际大循环,属于“挖洞型”,为跨国资金和人才提供的是土地、产业园区、低成本劳动力等,2.0双循环时代是通过“走出去”构建新的国际循环,则属于“生火型”,势能由下向上流动,对外输出资本积累、高技术人才、信息源、科技创新等要素。此时才能成为全球化新阶段的城市“走出去”战略支点。

“科创中心本身和产业制造基地不一样。”陈鸿宇说,正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等地将产业制造板块规划至周边城市,知识城的产业不一定要在知识城,“它们是一个资源引进来再走出去的平台、枢纽。”

陈鸿宇作主题演讲。

陈鸿宇认为,若要从更高领域、更高水平、更多层次去开放,目前知识城开放程度仍显不足。未来要不断深化开放与合作理念,探索相关发展机制,继续向大湾区、向新加坡、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全面开放。

产业导入要充分考虑供需两侧

开放是知识城的先天优势,也是知识城的光明前景。尽管知识城的产业开发建设仍有巨大空间,庞大的增量市场无法预估,但在灿若星辰的全球资本市场面前,知识城的“寸土寸金”均需科学规划与布局。

《总规》明确,知识城要推动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端化、国际化、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将重点推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着力布局科教服务与数字创意、智能制造产业,构建知识密集型产业体系,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

中新广州知识城全力打造“三集群两高地”。

单宁伟介绍称,知识城以3.3平方公里的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引进18个产业用地项目,总投资额约265亿,达产产值将超1000亿元,百济神州、诺诚健华、GE生物、瑞士龙沙、恒瑞医药、康方等重磅项目陆续建成投产、试产;以6.6平方公里的湾区半导体产业园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研发设计、中试生产、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形成, 已吸引涵盖设备、材料等产业上下游的32家半导体企业落户,其中营业额过亿元的企业就有7家;还以近3.5平方公里的智能制造园,规划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氢能源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应用示范全链条产业。

对此,陈鸿宇提出,这些产业链条庞杂,并非一个地方能“一口吞尽”,“必须重视产业需求侧的分析,看产业的市场需求在哪里。”

这包括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周期、产业周期、技术周期、人口周期变化趋势所带来的影响,广州市、广东省、大湾区乃至国内外对该产业市场需求的影响,以及国内外宏观政策变化的影响。陈鸿宇表示,这既要做到需求侧细分研究先于供给侧规划编制,又要做到成本评估先于空间布局规划编制。

强化人才柔性管理与使用

“知识城的战略定位,已经赋予了科技企业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佳都科技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娄刚在论坛圆桌对话时表示。这是一个区域吸引高端科技企业的重要因素,而落地之后的营商环境服务,更是深受企业重视。

“营商环境好不好,除了看世界银行指标评估,更重要的是企业说了算,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才是评价一个地区营商环境是否好的最重要因素。”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副局长廖菁“开门见山”。

廖菁

如何让企业家安心创业和发展,廖菁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十分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努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政策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和开放环境。例如,知识城正着力打造大孵化的模式,从创客空间、孵化器到加速器,再到产业园的大孵化模式,帮助企业从初创阶段逐步成长壮大。

杨增南

“对于科技企业来讲,人才是关键。如何吸引人才、保留人才和发展人才是我们在营商环境中最关注的一个点。”科大讯飞华南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杨增南接过话题回应。

娄刚则认为,时间对于科技型企业非常宝贵。行政审批的各个环节尽量精简、高效是关键。其次,知识城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重大载体,对标旧金山、纽约湾区,政策要跟上。此外,还有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人才的聚集。“上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对于科技型企业从孵化、成长、壮大、上市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娄刚

廖菁透露,为进一步方便知识城企业办事,黄埔区政务服务中心将在知识城开设分中心,让企业“足不出知识城”就能办好各项政务服务事项,大大提高便利度。同时,进一步深化集中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在知识城落地的更多企业从拿地、竣工到投产提供全链条便利化的服务。

而基于中新合作的开放优势,廖菁还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知识城与新加坡在科技、金融、人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并将商事登记“跨境通”服务拓展至新加坡,“以更好的开放环境,提升企业在知识城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对于嘉宾频频提及的“人才”,陈鸿宇强调,在当前数字化时代,要留住人才方面,就要实现柔性管理和使用,推动更高效的人才流动。“无论引进哪一类人才,可能他们人在香港、美国,也可以发挥同等的功能。”

让产业园区展现美好城市生活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广州努力将知识城打造成为产城融合发展样板。马向明称,知识城在规划之初,便朝着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方向谋划发展,“怎样平衡居住、就业、产业、研发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如今的局部。”

中新广州知识城加快打造现代化郊区新城。

单宁伟介绍,紧扣《总规》,知识城统筹产业与城市的空间整合、功能融合,从“一核两心两轴多园”的发展格局中便可见,环九龙湖总部核心经济带塑造的是知识城核心、生态绿心以及市民活动中心,开放大道强化公共服务与产业服务功能来推动产城高效融合,而对于多个具有特色的价值创新园,知识城从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知识经济特色等多个方面进行布局,力争高品质规划建设。

“我们在持续优化居住、医疗、教育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民生功能保障体系,做好职住平衡、民生保障这一大文章。”单宁伟说。

当天,位于环九龙湖总部经济带的首发项目——广州国际创新驱动中心在论坛上举行了战略签约仪式,该项目由广州开发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绿地香港湾区公司“双国企”联合打造,体量达72万㎡,引人瞩目。

侯光军

新建综合体如何顺应知识城的产城融合发展?绿地香港首席运营官、湾区公司总经理侯光军表示,整个项目从开发到建设,已逐渐将开发思维转向经营思维。

“我们须自持当中一半的物业去长期运营,打造一个企业家的生态群落,当中有总部经济办公楼、五星级酒店、商业中心,还有高端人才的社区,综合体小生态建立起来后,再融入知识城的大生态当中,让企业家、产业、技术能够在这里顺利成长,这就是平台思维。”侯光军说,“我们做好‘店小二’,既要对接好政府政策,又要服务好所有企业。”

冯梦觉

而园区运营如何避免“空心化”,广州开发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园区运营官冯梦觉深有感触,“要把产区、社区、商区协调融合在一起,相当于生活在产业旁边,创业就在家旁边,减少人才宝贵时间的浪费。”

对于优质综合体项目的打造,陈鸿宇认为应该遵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发展规律。“规则必须由政府制定,具体操作要交给企业”,他说,“综合体不仅能提供购物、休闲娱乐场所,更能提供综合的代理服务,这才是科技型综合体应该做的。”

马向明则表示,产城融合之下,产业园区也能展示美好的城市生活,工作之余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科技型人才需要花更多时间锻炼身体,夕阳之下,人们在园区里运动,你会觉得生活太美好了。”

统筹:南都记者 莫郅骅 魏凯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钟丽婷

主持:南都记者 魏凯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