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温和复苏、旧创难愈——2018上半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回顾与展望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

刘二森 彭晨阳

图片来自caller.com

2018年上半年,得益于油价攀涨,全球海洋工程装备运营市场延续温和复苏态势,装备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行业继续优化整合。但是,建造市场新造需求依旧有限,行情较好的浮式生产平台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接单难”“交付难”“盈利难”持续困扰企业。

运营市场:

供需矛盾渐缓和,“换血重塑”为经营

(一)国际油价持续走强,海洋油气开发热情继续恢复

2018年,国际原油价格延续2017年下半年以来的攀涨势头。期间虽经历全球股市暴跌、美国原油产量超预期增长等,但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产油国持续压减产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原油过剩的压力。加之美国重启对伊朗制裁,要求各国禁止进口伊朗原油,市场对全球原油供给短缺尤其是中东供给短缺的担忧不断增加。截至6月底,布伦特国际原油现货价格为77美元/桶,较年初上涨16%

持续上行的油价在一定程度上驱散了行业阴霾,海上油气开发活动进一步活跃。海上油气开发的增加使得装备新租需求持续释放。以钻井平台为例,从数量上看,2018年上半年,全球新租数量达到115艘(座),同比增长11%,是2016年同期的2.6倍,超过2014年同期的87艘(座);从租约总时长来看,2018年上半年,累计达到940个月,也较2015年和2016年出现明显增长,但是,由于船东不愿被低租金锁定,新租租期普遍较短,导致累计租期不如2014年同期,也这反映出目前市场复苏仍处于初期

(二)运营市场温和复苏,供需矛盾进一步缓和

需求增长。随着海上油气开发活动的增长,装备需求量也随之攀升。截至2018年6月,全球钻井平台在租数量达到477艘(座),较年初增加28艘(座);海工辅助船在租数量达到3412艘,较年初增加220艘。

拆解提速。由于部分船东筹谋在市场复苏之前提升船队竞争力,开始优化船队结构,处置不具竞争力的老旧装备,市场退役拆解量开始温和增长。特别是挪威Borr Drilling公司等新晋市场参与者通过打包装备资产,让老旧装备以拆解或者改作他用等方式出清,对缓和供给端起到了一定作用。2018年上半年,全球共计拆解钻井平台25艘(座),同比增加10艘(座);共计拆解海工辅助船68艘,同比增加43艘。

交付下滑。随着部分有租约装备订单陆续交付完毕,在建装备“投机”比例不断提升,导致交付难度越来越大。尽管在行业兼并整合以及船厂寻求“割肉”去库存的背景下,部分装备实现转售和交付,但是交付量仍出现下滑。2018年上半年,全球共计交付钻井平台4艘(座)和海工辅助船45艘,同比分别减少3艘(座)和5艘。

总体来看,在需求和拆解增长以及交付下滑的共同作用下,2018年以来,全球海工装备供应过剩之势逐步缓和。截至6月,钻井平台市场利用率为70%,较年初增长4个百分点;海工辅助船利用率为74%,较年初增长5个百分点,这也是钻井平台和海工辅助船利用率自2016年年中以来首次双双突破70%大关。

(三)租金费率继续承压,行业盈利水平依旧低下

尽管海工装备供需形势有所缓和,但装备过剩的事实不可否认,当前仍有大批装备闲置,运营市场竞争持续白热化,这也就导致装备租金持续承压

利用率和日租金水平直接决定着装备运营商的业绩。尽管利用率的上升为运营商收入提升创造了条件,但持续低迷的租金水平依旧压制着运营商的盈利能力。部分运营商2018年第一季度依旧亏损,部分企业在前2年提计大规模资产减值之后在当前实现扭亏为盈,但盈利依旧微薄。

(四)二手交易行为活跃,运营行业重构整合

2017年以来触底回升的市场早已将装备运营行业引入重构整合通道,装备资产收购行为明显增多。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球钻井平台和海工辅助船二手交易和转售数量分别达到31艘(座)67艘,维持在2017年水平,高于2015和2016年全年水平。

与此同时,装备运营商利用市场回暖时机推进债务重组,为企业进行“充血换血”,缓解债务压力,优化现金流,提升经营能力。

建造市场:

新造需求仍有限,中、新“抢单”很强势

(一)新造需求极为有限,装备价格持续低迷

尽管运营市场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但装备建造市场依旧整体表现低迷,过剩的装备供应导致新订单缺乏孕生基础,新造需求极为有限。2018年上半年,全球累计成交各类海洋工程装备36艘(座)、53亿美元,以金额计,同比下滑约23%,延续2017年以来的成交水平,虽较2016年明显提升,但依旧处于历史低位。

建造企业巨大的开工缺口以及近乎消失的新造需求导致市场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对每份新订单都虎视眈眈,极端的买方市场对装备新建价格形成严重的压制。2018年6月,新造自升式钻井平台估价为1.5亿美元,较年初减少约500万美元;新造超深水钻井船估价为4亿美元,自2017年年底以来未曾变动。

(二)浮式生产平台活力不减,非油气功能海工船订单增多

油价的持续攀涨以及油气开发成本的大幅压缩使得油气公司对众多海上油气项目实现商业开发的信心愈加坚定,不仅之前被搁置的项目重新上马,很多新的项目也在加速推进,浮式生产平台订单陆续释放。2018年上半年,全球累计成交浮式生产平台订单9艘(座),包含4艘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1座圆筒形FPSO、1座半潜式生产平台、1艘浮式液化天然气(LNG)生产装备以及2艘浮式储存及再气化装置(FSRU),合计金额为34亿美元,占全球海工装备成交总金额的64%。

海工船方面,非油气用途海工船订单成为主角,将上半年成交量推升至26艘(座)合计14.8亿美元,占据上半年全球海工装备成交总量的28%,同比增长约14%。其中,海上风电、海上工程施工、海上救助打捞等非油气用途船型累计成交18艘(座),合计11.6亿美元,占海工船成交总金额的近八成。

钻井平台方面,尽管市场过剩形势严峻,但是,由于新建价格极低,部分船东考虑借机升级优化船队结构,同时受新技术新设计驱动,少量订单正在孕生。上半年,吉宝远东船厂承接1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合同金额为4.25亿美元,这是2016年年中以来全球首座钻井平台订单,也是2014年年底以来全球首座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

(三)中、新强势“抢单”,韩国份额被“侵蚀”

随着市场需求持续聚焦在浮式生产平台领域,原本以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主的中国和新加坡不断加大对浮式生产平台订单的争抢力度,联合工程设计企业广泛参与全球范围内的项目招标,以成本和价格优势获得相当数量的订单。

中国方面,2018年上半年累计承接生产平台订单4艘(座),加上15艘海工船订单,总接单金额达到24亿美元,同比增长44%,全球占比为45%,位居榜首。新加坡方面,在2017年打败韩国三大巨头获得Johan Castberg 项目的FPSO船体新建合同之后,新加坡企业2018年再次在Vito半潜式生产平台等招标项目中将韩国企业斩于马下,2018年上半年累计接单17亿美元,接单额远高于2017年同期,全球占比为31%,位居中国之后。

韩国方面,2018年上半年仅承接1艘浮式LNG生产装备和1艘FSRU订单,合计金额约7亿美元,同比大幅下滑84%,市场份额仅剩14%,被中国和新加坡远远甩在身后。

(四)部分装备库存得到处理,订单交付形势依旧严峻

为解决库存问题,缓解生存压力,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持续寻求各种库存装备处理方式。得益于市场资本的介入、船东考虑借机优化船队等原因,部分库存装备得到处置。

尽管部分库存装备实现转售,但并不意味着装备能够立即交付,所以,全球手持订单按期交付率依旧处在极低位水平。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球海工装备按期交付率仅为26%,较2017年进一步下滑3个百分点,其中,钻井平台仅有4艘(座)交付,交付率为7%。中国海工企业手持订单投机属性更为浓重,交付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8上半年交付率为17%,其中钻井平台交付1艘(座),交付率仅为3%。

(五)企业订单缺口巨大,部分产能开始出清

对于建造企业而言,尽管当前手持订单具备一定规模,但是该批订单已经基本完成,在码头矗立闲置。而新订单又严重不足,导致开工缺口不断扩张,部分企业已经无单可造。为此,建造企业一方面拓展浮式生产平台领域,另一方面转型商船甚至是非船领域。但是,同时也有部分企业终不能适应市场的萧条,开始破产出清。2018年上半年,现代重工由于手持订单不足,计划关闭其海工船厂,并解雇海工部门三分之一的高管;挪威海工辅助船建造企业Simek公司由于订单枯竭被迫关闭。

未来走势:

温和复苏可持续,建造“创伤”待愈合

作为海工市场的核心驱动因素,国际油价有全球供需改善、库存消减、地缘政治等因素支撑,短期内仍将保持相对高位,但随着美国原油产量和出口量的进一步增长,以及OPEC增产逐步落实,油价存在回落的可能,但下滑幅度将极为有限。相对高位的油价和大幅压缩的开发成本将一起支撑海洋油气开发活动的进一步增加,带来更多的装备需求。同时,考虑到市场兼并整合带来的老旧装备出清,运营市场供需关系将继续改善,利用率将继续抬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仍未完全走出供应严重过剩阶段,短期内租金水平难有实质性反弹。

受制于供应过剩和手持订单规模庞大,短期内,钻井平台和油气用途海工船新造需求微乎其微,以浮式生产平台和非油气用途海工船订单为主的订单结构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延续。尽管浮式生产平台新订单可观,但是由于门槛较高,只有大型企业才能进入,中小型企业难以受益。同时,更多企业的加入将不断激化浮式生产平台领域竞争,压低订单利润水平。因此,对于建造企业而言,未来一段时间仍是创伤愈合期,“接单难”“交付难”“盈利难”等现象难以彻底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