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欧元最大面值为500,日元10000,其实中国也曾发行过大面额钞票

本文为「金十数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都知道,目前我国流通的人民币面值最大就是100。可能大家也曾疑惑过,为什么人民币不出更大面额的钞票?毕竟我们周边的日韩两国,日元的最大面值为10000,韩元的最大面值更是来到了50000。

在欧美国家中,购买力比人民币强的欧元最大面额是500,即便美元最大面额与人民币同样是100,但按汇率换算,购买力却是人民币的6.4倍左右。那么,为什么人民币不出更大面额的钞票?接下来就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我国也曾发行过大面额的人民币纸币。要知道,建国至今,我国总共已经发行了5套人民币,而我国目前流通的便是第五套人民币。追溯起来,早在1948年12月,我国就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它一共有12种面值,最小面值是1元,最大面值和现在的韩元一样,为50000元。

不过,这套人民币只并没有流通多久。到1955年,我国就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结合当时的国情,这套人民币的最大面值直接从第一套的50000元变成了10元面值,最小的是1分钱。后来到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之后,最大面值调整为100元,第四、第五套人民币也沿用了这个最大面值,再没有改变。

那么,为什么人民币现在不出大面值钞票了?我们先来看看日韩发行大面值的纸币原因。日本方面,现在它最高面值的纸币是10000日元,但追溯起来,日本在19世纪末统一货币之后,日元的最大面值同样是100,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发行了面值为200的日元,当时的日元购买力还是比较强的。

而日本之所以发行大面额纸币,总结起来主要就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二战期间经济崩溃,物价飞涨,期间日本增加了1000日元面值。另一个原因是战后日本经济崛起,日本人均收入和物价水平快速增长,货币需求量大增,所以后来就相继发行了面值为5000和10000的日元。

韩国方面,上世纪50年代,韩国曾发行过10-1000韩元的纸币以取代过去的旧韩元,那么最大面值是怎么来到50000韩元的?同样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中一个原因与日本类似,就是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人均收入、物价水平提高,使得货币需求量快速增长,所以到1972-1973年,韩国就发行了面值为5000和10000韩元的纸币。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货币大幅贬值,上世纪80年代,钉住美元的韩元,连同着美元一起迅速贬值;到1997年,又遭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货币是“一贬再贬”,所以在2009年,韩国便宣布增加面值为50000韩元的纸币。

当然,也不必被日韩的大面值纸币感到震撼,它们的购买力实际上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按汇率换算,10000日元只能兑换90美元左右;而50000韩元换得更少,仅44美元左右。与日韩两国相比,人民币经过多轮改革,在90年代之后就逐渐趋于稳定。不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崛起势头比日韩两国更猛,人均收入和物价水平快速增长,货币需求量大增。

大家可能也感受到,10年前的100元买到的东西会更多,购买力明显要强于与现在的100元。那么,为什么我国就不仿照日韩两国发行面值更大的人民币呢?对此,有的网友就调侃:“如果出了500、1000的人民币纸币,那随礼最低都得随1000,500了”。调侃归调侃,不过,这网友说的话也道出了人民币的使用习惯、消费习惯等等。

其实,面值大小的确定,的确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除了涉及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货币购买力情况外,还涉及货币的使用习惯、消费习惯、国际货币兑换,乃至金融稳定等许多方面。比如民国时期发行的金圆券,面值是越来越大,经济水平却没有跟着提高,导致后来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所以,想要发行更大面值的人民币,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而随着微信、支付宝等移动电子支付的兴起,我们现在出门基本已经不需要带太多的现金,甚至只需1部手机就可以畅游全国,人们逐渐习惯了现金交易量的减少,所以,发行更大面值货币的意义可能也不大了。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需要提一下,那就是遏制犯罪。联合国曾做过相关估算,每年跨国犯罪交易金额高达数千亿美元,而犯罪分子最“中意”的交易工具便是面值为500欧元的纸币。为此,2018年欧洲央行就宣布永久停止发行500欧的纸币。

事实上,这么做的还不止欧盟一家。早在2014年,新加坡就停印了面值为10000的新加坡元。而印度为了打击洗黑钱、腐败等行为,曾在2016年宣布500卢比和1000卢比的现钞不再是法定货币。

甚至是美国,也有过类似的举动。现在大家都知道,美元最大面值是100,但美国曾经发行过200、500、1000、5000等面值的美钞,而史上印的最大面值钞票是1929年的10万美元,不过,到1969年美国就正式下令停印这种钞票,原因就是为了防止组织犯罪和洗钱。基于以上分析,为什么人民币不出大面值钞票,想必大家清楚了吧。

文 | 梁锦源 题 | 曾艺 图 | 卢文祥 审 | 陆烁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