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川带着一个新的身份,重新出现在成都人视野里。
7月2日,成都迎来了7月第一场土拍,也是今年下半年的首场土拍,其中高新区地块位于新川板块的二号宗地约42亩纯住宅用地,被渝太地产收入囊中,成交楼面价20700元/㎡,刷新成都地价。
我翻开历史一查,头顶光环是件惹人注意的事情。
新川何以成“新贵”?
我们认为,原因之一,是新川可能是整个城南未来最适宜生活的地方。
这个结论,还要从去年发布的《新川创新科技园城市设计导则》说起,其中,让人先是眼前一亮,继而醍醐灌顶的内容,是新川的“城市像素”策略,再具体一点,是“小街区规划”。
为什么让人醍醐灌顶?
“城市像素”策略的含义,是通过不同层面的混合,建立【工作】+【生活】的产城一体发展框架,使城市功能高度融合。而对原控规用地功能进行细分以实现功能混合:部分商业用地可兼容住宅功能,其他商务用地可兼容商业或商务功能。
最终,形成尺度宜人的混合使用小街区,以包容万花筒般的缤纷城市生活。
新川的“混合使用小街区”,或者说小街区规划,就是一味良药,会让城南缺少生活气息、烟火味道这一现象得以治愈。
城南缺乏生活烟火,这是不少成都人的共识。
年轻人穿梭在天府一到三街地铁站的出入口,稍有停留,便是在写字楼的门口。
金融城的地面,只流动着快速更新的信息;环球中心楼里,是白领蚁族日复一日的迁徙。
这里的人们总想以更有效率的行动,增加自己手上剩余可以用的时间,觉得跻身世界高速的中心,时间就走得比较慢。
即使为此,他们会错过一朵花经过的四季,错过傍晚雨后的两道彩虹,在无数次约会中迟到。
生活烟火,于此地是稀缺物品。
在个体的角度看来,这里重奋斗,轻生活,名企扎堆,外卖难吃;在城市角度来看,生活力不足,这其实是一种居住舒适度的缺失。
反观成都以生活气息闻名的各个区域,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端倪:城南缺乏生活气息、烟火味的症结,就在于“小街区”的缺乏。
而小街区,也正是城市生活烟火味、人情味的核反应堆。
在成都,已是网红的玉林社区,八里庄社区和不那么知名的马鞍北路社区,都是小街区形态范本,也是小街区生活样式的展现。
它们夹在主干道中,由如同毛细血管般存在的路网构建,路网上依附的临街商业,完善了区域的城市配套,并提供着多元公共服务功能。
俯视区域地图,在这样的小街区内,看不到宽阔马路,只有细密的小街道相互交错,两步一个丁字路口,五步一个十字路口,构成一块又一块网格。
街头巷弄里的市井味道,夹杂着火锅、烧烤的气味飘散而出,搬张椅子能在树荫下、电杆旁坐一下午,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汽车在这里的移动速度赶不上步行速度。
这就是小街区,而非出门买个卤菜,我还需要花20分钟上天桥、走下穿隧道、过大马路。
新川,便是朝着这种小街区模式在进发。
在以大马路,大写字楼,大产业园为基本形态的国际城南里,唯有新川,将出现整片的、成规模的小街区规划。
按照新川小街区规划的建设要求,在这块面积约10.3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板块将被分割成若干个小地块,以道路和绿化构成分界线,街道尺度舒适宜人。
根据《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可见,这里在道路交叉口处理上会更人性化,要求转弯半径宜控制在5米以内;在绿化景观方面,小街区将见缝插绿,增加如邮票绿地、袖珍广场、道路绿化等,争取随处见绿,百米见园……
这样的规划建设,意味着新川将为城南的生活之气供热,成为城南最为宜居的区域之一。
这,也便是新川的价值所在。
高新区大热的金融城、大源等板块后期几乎没有新房供应了,而新川板块在新规之后,产业加居住的定位也更加明确,这将是对城南功能的继续补足。
如何诠释或者说实现产业加居住?
小街区规划,是新川板块给出的完美解答,这也与天府一到五街的“住商分区”规划区别开来。
天府一到五街的布局,是以益州大道为中轴划分,以西为住宅区,以东为商业加产业区,泾渭分明。最初的愿景很美好,一是为了避免杂乱,实现城市美学和秩序,二是为了促成各自功能区的聚集效应。
但居住与产业的分离,也让这里拥有成都最严重的“交通潮汐现象”。早上,上班族自西向东赶;晚上,又自东向西往回赶。工作日,东边热闹,西边冷清,周末,西边热闹,东边冷清。
而小街区规划下的新川区域内,各类功能用地高度复合,商业、住宅、办公等功能交融,使人们不用再为了上班而迁徙大半个成都。
能预想到的场景便是,午间时分,各个写字楼里的上班族将涌到小街小巷里,各个小区之间的界限模糊,使得这个商务化的区域显得繁华又融洽。
交通上面,小街区也极大缓解了大城市交通病。
新川的小街区建设,首先摒弃了宽马路、大街区的建设模式,支路自由布局,原则上可以自由过街,形成沿街商业,将双向机动车道最窄压缩到6米,同时将人行道拓宽至不小于3米,强调的是慢性通达性和舒适性。
街巷内部及居住社区之间的公共通道,以5到12米的宽度,可以不设路缘石,采用统一铺装,也不划车道线,实现机非人混行。
这也意味着,这里会是以脚步数丈量距离的街区,而不是以汽车时间、地铁站数为丈量尺度的空间。
步行、自行车、地铁、电车等方式是这里的主力交通途径,汽车拥堵将被大大缓解。
在这样一个以人为尺度的设计形态中,将会有更少的时间被耗费在通勤上面,更多的时间,被还给了生活。
如果说,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玉林社区、马鞍北路社区,这类自发形成的小街区,是一个个躁动的细胞。
那么如今新川的小街区规划模式,就是把城市的各种服务配套,就像细胞一样,密布在各个角落,如果用颜色代表不同城市功能体的话,便如同精致的像素,更加规整且干净明丽。
新川的小街区规划,绝不是偏执的复古,而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溯源,对城市生活本质的回归,对人的回归。
这跟提出“回归琐碎”这一城市设计理念的著名建筑师包赞巴克,也不谋而合。
“现代城市正在变成一个个互不联系的封闭街区和一个个点缀其中的超级综合体,但他认为,街道才是城市的本质, 是人与人灵魂产生交集,上演故事的媒介。”
而如今的新川板块,汇聚着世界灵感。全球最大的设计咨询集团 Aecom带来的“城市像素”设计理念,通过借鉴新加坡纬一园(ONE NORTH),打散集中的功能片区,“小街区”是规制,又非全部。
新川未来的小街区绝非老街区。
它能迸发出如老成都玉林街道、马鞍北路社区的城市生活氛围,又极力避免那些小街区在自发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如管道、线网的杂乱,存在卫生死角,或是商铺排列的无序等等。
人性化、特色化的道路设计,智能集约的公共配套,见缝插绿的生态建设,高新审美下的建筑风貌……
这是一种能预见的高端烟火气,轻奢都市感,在城市人情味和街坊感的本质回归的基础上,也实现城市宜居宜业的目标追求。
纵观世界上已经成功形成小街区的地区,如纽约的曼哈顿,棋盘式街道布局和高楼矗立的城市环境中,街道、街区和建筑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有机整体,路网细密工整。
以国际化、未来化为代名词的新加坡,在为数不多的高楼间,也藏着许多小而精致的街巷和建筑。
又如东京的下町,人情味满溢,走出自己想要的缓慢生活步调,在街头觅得合自己口味的小吃,下班便能在楼下畅饮一杯。
这样的城市面貌和生活状态,或许便是新川的明天。
新川头顶的光环,届时将不再是价格,而会是城南最宜居区域的价值。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