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鼎美、芸美、后柯、祥露四社地名考

鼎美,原名鼎尾,源自鼎山之尾;芸美,原名芸尾、坛尾,源自过芸溪流经的“芸”之尾,也可能是坂尾的谐音演变;后柯,与柯姓有关,按其入住先后称前柯和后柯;祥露,原名黄林,因庄氏入住,改以原祖居地、位于同安县城的上路社之名。四个彼此相连的行政村,其地名由来清晰可辨,初看之下特殊性大于普遍性,然而,在四个村子共同的背后,却有着一段快要被淡忘了的过去,那是一个只能从化零为整的地名出发,才能说得清楚的往事。

图/大鼎尾位置

在老厦门人,或者确切地说是老同安人的脑海里,一定存在过“一鼎尾,二澳头,三殿前”的模糊印象,其所描述的是清代中后期以来同安县域内因海而兴、按序排列三个规模最大的海滨市镇。鼎尾,毫无悬念,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此鼎尾并非专指今天的鼎美村鼎尾社,其范围还包括了芸美、后柯、祥露等村,本文所要探究的,便是此“鼎尾”的地名渊源。

一、唐宋“庄坂”

参照海沧地形图和行政地图,我们会发现,海沧区管辖的四个街道在分布上与地形是相匹配的:海沧街道与嵩屿街道虽以兴港路为界,但基本上也是沿着大观山、大岩山一线错开,二者又以蔡尖尾山山脉与新阳街道分隔。惟新阳街道与东孚街道阡陌相通、海域交错,难分你我,这种现象让我想到了“地有闽粤之分,俗无漳潮之异”的中国行政划分传统。

海沧区辖域,1957年以前分属漳泉两地,海沧、嵩屿、新阳三街道属漳系海澄县,东孚街道属泉系同安县。东孚街道的前身为东孚镇,其辖境除了今日东孚街道全域外,还包括了今属新阳街道的祥露社区和一农社区,如此社区归属变革,源自一农、祥露与新阳二村相似的地理类型,为便于统一规划而实施了统一管理。若不是新阳街道已然是庞然大物,我想,芸尾、鼎尾、后柯也会并入新阳的,其背后原因便在大鼎尾的封闭地形之上。

祥露、一农、芸尾、鼎尾、后柯等五个行政村,所在地属于坡状盆地地形,西北端以山垄和东埔村区隔,东北以溪流遥望东瑶村,西至南侧皆是文圃山脉,只有东侧以浅浅的祥露溪与新垵村的惠佐社交界。基于封闭且由山向海趋缓的地形,这一片区在唐宋时期便被称作“庄坂”,坂指代缓坡,“庄”是源自谐音还是姓氏,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和祥露“庄”氏无关。与庄坂相似的命名规则,同样存在于文圃山周边,如西侧的锦宅,宋以前称“屠龙坂”,南侧的锦里、后井村,宋及以前称“沙坂”,其中缘由已不得而知。

二、“庄坂”演变

关于“庄坂”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北宋年间成书的《元丰九域志》,时对同安县的记录极其稀少,且大部都在“庄坂附近”,如其背靠的文圃山,以及所处海域的四处盐场,除了庄坂盐场之外,还有位于灌口的安仁盐场,位于马銮的上、下马栏盐场。这种一边倒的现象也同样存在于临近的漳州龙溪县,其大量篇幅也落在了海沧三个街道上,这说明远在唐宋时期,海沧半岛已经足够昌盛了。

庄坂一名使用时间极长,从唐迄清,连绵不断,只是随着海洋文化的不断渲染,重点描述海滨乡里的“庄坂尾”后来居上了。

如现存于芸美社、刻制于明万历二十八年的《金爷徐爷为国为民碑》,其首句即阐明所在地域为“同安县庄坂尾澳”。又如清初杜臻所作《粤闽巡视纪略》在介绍同安县五通岭时,提到南宋幼主“又至庄坂尾,是谓五通岭,路傍二大石高四五丈,如门,文天祥大书龙门二字,刻石”。该五通岭及龙门所在,一说在厦门岛内五通,一说在鼎尾龙门社,今人多持前说,同安及海澄相关方志多持后说,笔者之后另文考证,此处引康熙《大同志》“五通岭”描述如示,“在积善里庄坂尾,路旁有二巨石夹路高四五丈,如门,石上有迹,若鱼头上向者数十丈,文天祥扶幼主自踏石至此,大书龙门二字,刻石”。以上互为佐证可知,至少在明代,沿用和复制方志的传统记载,大鼎尾片区名为“庄坂尾”无疑。

明代的闽南社会,商品经济和人文艺术同步繁荣,原本只是单一称谓的地方,开始在宗族势力作用下出现了雅俗共赏的变革,于是“庄坂尾”一分为二,于厅堂称“庄江”,于厨房称“坂尾”。

庄江之名,流传至今多见于碑铭中。如南洋的墓山中,以庄江为籍贯者,至少包含同治癸亥年的陈佛信、光绪戊戌年的苏梓宜、光绪辛丑年的柯武川、嘉庆壬戌年的黄潘生、民国十二年的胡天球等。位于芸美陈氏家庙明德堂,刻制于乾隆七年的碑记中,载有“我陈氏,自梅隐公肇基庄江,祖庙之建由来旧矣”;另一方乾隆四十八年的碑记里,在描述其家庙位置时,则用到了“庄海”一词,“文山前拱,庄海后缠,左右两池,日月辅□,卜宅于兹,浔淂地矣”,此现象与青礁村既称“礁江”又称“礁海”道理相仿,江与海既可指社里,又可指近社海域。

图/新加坡武吉布朗墓山庄江墓碑

坂尾一名,则多出现在以口头称谓为主的县志中。在康熙《大同志》卷六人物志之明举人中,景泰元年庚午科的黄观、嘉靖己酉科的陈道基、嘉靖庚午科的柯日森、万历壬午科的胡明佐、万历丁酉科的柯恬、万历己酉科的王廷荩、万历乙卯科的黄仲晔等,皆标记为积善里坂尾人。其覆盖姓氏与庄江完全一样,且与今日相仿,依次可对应至芸美陈氏、鼎尾胡氏、鼎尾陈氏、后柯柯氏、埭头黄氏等,此处虽未见庄姓,但且见后文说明。

三、“鼎尾”出世

鼎尾,又雅称鼎美、鼎渼、鼎山、鼎里。因文圃山体态浑圆、四面均衡,故又称鼎山,坂尾因位于鼎山趋海边沿,而称之为鼎尾。

康熙《大同志》关于明代坂尾举人籍贯的记载,仅截止至万历乙卯年(四十三年),奇怪的是,从明万历戊午年(四十六年)开始,同样是来自大鼎尾地区的举人,籍贯开始改为“鼎美”了,如万历戊午科的陈士心、天启辛酉科的陈䌹、崇祯癸酉科的林凤仪,而到了康熙甲子科的胡琏、康熙戊子科的陈日耀(道基曾孙),又记录为坂尾,光绪《同安县志》从顺治庚子武举的胡林勳、康熙庚子科的庄仰旻、雍正乙卯科的胡光彩开始,则又记回鼎美。如果说,明末的“鼎美”只是昙花一现,那么同样源自康熙《大同志》的清代岁贡记录时,顺治年间的胡超宗,康熙年间的王奎瑞(廷荩子)、胡恒岳(明佐孙)、胡琛等人,却又都记为“鼎美”籍。

显然,明末清初的鼎尾和坂尾,已经出现共存并交替的局面了。这种现象并非康熙《大同志》的孤例,在光绪《同安县志》、民国《同安县志》也是如此。按举人自署及复审籍贯的传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万历四十三年至四十六年之间,坂尾的地名经由官方认可正式转变为鼎美(或鼎尾)了。

按康熙《大同志》舆地志载,大鼎尾所在区域为同安县积善里十八都,时辖二图“周山窑、坂尾”;嘉庆《同安县志》卷四都图载,十八都含“孚中央保、山坪洪保、龙屿保、龙门田头保、黄林保、圆湖樟埭保”;光绪《同安县志》和民国《同安县志》在都图上与嘉庆志相同。鼎尾在都保的失载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反之,鼎尾的范畴刚好介于都和保之间,如祥露村属黄林保,芸美、鼎美、后柯三村则属于圆湖樟埭保,而鼎美村的龙门社又属龙门田头保,这种现象最终反映到嘉庆志及之后版本的同安县舆图中标注的“鼎尾”地标;民国《同安县志》在市街方面则增加了“鼎尾街”。以此看来,鼎尾在官方及民间取代坂尾成为该区域的代称,应是从康熙、乾隆年间开始的。

图/嘉庆年间同安县舆图中的鼎尾

然而,关于鼎尾地名的发迹,显然要更早些。嘉靖年间叶春及所著《石洞集》之“盐法寺田议见政书”便将鼎尾与月港、海沧、厦门岛并列而论,“访漳之海仓、月港,同之鼎尾、嘉禾,超距之徒比屋而是,壅于客兵跳叫而无所用”,可见鼎尾在嘉靖时也已经是一大区域的代称。

以笔者推断,万历末年鼎尾取代坂尾,除了鼎尾之名本就存在外,还可能与同安县境内、海沧半岛内“坂尾”地名多发有关,当局为了避免混淆而做了改变,这种现象在中国历代都屡见不鲜。总之,在易名五十年后,鼎尾也确实彻底取代坂尾了。

清初迁界时,鼎尾已经成为重要的地理标识。晋江人王命岳向清朝提出靖海三策的建议,其中于《密陈靖海一策》中,将鼎尾列为同安沿海战略要地之一,“自泉州之同安县地方出港以趋厦门,则嵩屿、鼎尾、排头、高浦、石浔、丙洲、刘五店一带绵亘三四十里,皆与厦门相望,不需巨艘,即扁舟可达”;于《密陈靖海二策》中,王命岳另特别提到,“镇海卫之左有井尾港,漳浦之内有方田港,此二港者,漳州地方接济柴、楸之所也;鼎尾港,则同安地方接济柴、楸之所也”,以上三港,随后被清朝列入顺治十七年施行迁界的第一批名单,足见当时鼎尾之名赫赫。

复界之后,基于鼎尾的重要性,清朝于此设鼎尾汛,以便兵士往来值守,《厦门志》卷三载,“前营水师游击一员,驻防城外万寿宫,分巡内外洋。守备一员,驻防城外厦门港…分防海沧汛,千总一员、兵六十名,战船一只;兼辖桥梁尾等七汛,共领兵一百一十名(桥梁尾汛兵五名、三都汛兵五名、新埯汛兵五名、排头门汛兵五名、嵩屿汛轮派外委一员、兵二十名,鼎尾汛兵五名、白礁汛兵五名)”。以上履历,说明明末以后的鼎尾,因应经济和军事需要,在地位上已经快和海沧相当了,再不济也是东孚片区一大重镇的存在。

四、“鼎尾”普遍化

清康熙以后的鼎尾片区,不管是俗称的鼎尾还是雅称的鼎美,已经盛行天下、一枝独秀了。

坐落于后柯社、刻制于乾隆二十一年的《时思堂碑》载,“文山之阴,蜿蜒磅礴,势临巨海中一大邨落,曰鼎里。烟火千余家,而柯姓之居特踞其首”,由鼎尾衍生的雅化之名“鼎里”横空出世。此外,南洋墓山中出现的“鼎美”、“鼎尾”等籍贯,与前述庄江并列共存且数量明显占优,其中包括乾隆丁亥年的“陈英伟”、道光廿六年的“胡烈”、同治十年的“黄麒麟”、民国廿九年的“苏荣生”等。在宫庙碑记中,如光绪二十二年青礁《重修慈济祖宫碑》的鼎美胡德隆、胡光明,光绪十三年《重修集福堂捐缘碑》的鼎美胡开婴、胡昭再、协顺号、胡天助,民国十二年《重修玉真法院题捐碑》的朱祥德等等。

图/民国同安县舆图中的鼎美、后柯

经济文化的持续良性发展,促发了鼎尾人口的大爆发,本来只是鼎尾的局部名称,也因为姓氏人口的增长而相继独立,鼎美胡氏、芸美陈氏、埭头黄氏、后柯柯氏、西园陈氏等陆续成社,以至于到了以行政村管辖自然村的今天,我们已然感受不到大鼎尾的存在,而只是一个又一个不太相关的村或社。只能说,今日的村级行政区划,像是在我们的眼前加了一道帘子,雾里看花,你所懂的不见真的懂了。

附记:

清代、民国关于鼎尾的记载多如牛毛,从以上检附的资料看,至少可以明确鼎尾社、后柯社和芸美社属于大鼎尾的范畴,惟祥露社的证据乏善可陈。以下择其梗概补充,光绪《同安县志》卷十八清武举中载,乾隆己亥恩科庄调元,明确记为“鼎尾祥露人,第二名”。另依怀恩堂《庄氏族谱》扉页庄银安所作「鼎山祥露族谱付梓纪略」,及乾隆二十一年庄仰旻所作《开基两祥露勤励公传》之“外家周氏在鼎美之黄林保,土名黄林…营居置业”,亦可知祥露在鼎尾辖域之内。

图/祥露怀恩堂庄氏家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