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贝聿铭:持久的建筑必须有根基

1965年,贝聿铭在纽约

贝聿铭接受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时表示,建筑师应当“寻找独一无二的特质,那就是这个地域的精神。没有建筑是单独存在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拥有两个世界的精华”的人

少年时代,贝聿铭不时会回苏州狮子林居住玩乐。这里最初由14世纪一个高僧的弟子所建,园林设计出自著名画家、造园家倪瓒之手。因为园中假山酷似狮子,得名狮子林。1917年,狮子林由苏州的望族贝氏购入,成为贝家的园林。

苏州狮子林

贝聿铭在狮子林

也是这一年4月,贝聿铭出生于广州。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是近代著名银行家,早年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1915 年调往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任职,后来到香港,1927年又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于是举家迁往上海,贝聿铭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有了回老家看看的机会。

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为贝聿铭)

苏州园林在建筑美学上给了贝聿铭最早的养分。“整个园林都是供我们玩耍的好地方。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都会勾起我们的无限幻想……”他在《贝聿铭谈贝聿铭》中回忆,“这些石头的加工制作尤其有趣,并且反映了我们对时间和家庭关系的理解。园中石头大都是多孔洞的火山岩石,石匠们以它们的可塑性来选择,再小心地将岩石撬开。然后,石匠在湖衅或河边仔细地寻找空地,将石头置于其中,任凭流水冲击,使其经过几代的天然侵蚀,石匠本人或是他的子孙日后再收回石头,经过堆叠,终成假山。这种延续性具体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父亲播种,儿孙收获。”

贝聿铭89岁时,苏州博物馆落成,与他少年时流连的狮子林相隔不远。此前在一封寄给吴良镛院士的信中,贝聿铭写道:“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处古城之中,将是展现苏州人文历史的重要公共建筑。如何使建筑与周边之古城风貌协调?如何将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与2500年的文明结合?这些都是我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在贝聿铭的设计下,苏州博物馆成为江南园林与现代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特地找到一种叫“中国黑”的花岗岩作为屋顶材料,日晒时是灰色,淋雨了呈黑色。每扇窗户的细节都由他斟酌把关。博物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将这里称作“最亲爱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

2006年,贝聿铭庆祝苏州博物馆开馆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早早被贝聿铭化用进自己的作品。八十年代,他为祖国设计的第一个作品北京香山饭店就如同现代园林:他多次到香山考察地形、参观全国各地的园林后,将香山饭店的入口、大堂、后庭都设在一条中轴线上,建筑以白、灰为主色调,借香山之景,中有花石水木。大堂还挂着他的朋友、著名华裔画家赵无极的写意画。“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贝聿铭说。

北京香山饭店

东西方文明在贝聿铭的审美体系中融会贯通,他因此被誉为“拥有两个世界的精华”的人。

在贝聿铭102年的人生里,他作为建筑师的职业生涯超过60年,设计过博物馆、音乐厅、医院、市政大楼、图书馆、教堂……获得了10项学术荣誉和近30项建筑奖,是极少数对房地产商、艺术家、大众都有吸引力的建筑大师。回溯贝聿铭的人生履历,直接影响他职业选择的是位于上海最繁华地段的上海国际饭店。它由外国建筑师设计,被称作“远东第一高楼”,有二十多层高。少年贝聿铭经常盯着这栋未完成的建筑出神。他在2007年对媒体说:“我无法抗拒地看着它。这就是我知道自己想当建筑师的时候。”

香港中银大厦

“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

在贝聿铭日后流露出的极为有限的性格特质中,贯穿始终的是他特立独行的魄力。为了学建筑设计,他考进宾大,后转学到麻省理工。他不满学院派以古典主义为尊的单调,花大量时间在图书馆看欧洲的新作品,受柯布西耶影响,审美转向现代主义。

由于中国战乱,他在1940年到哈佛继续攻读硕士,师从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包豪斯学派先驱格罗皮乌斯,毕业后留校任建筑系助教。

1948年,他决定投入纽约著名房地产开发商威廉·齐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麾下。这是一场冒险:受尊敬的建筑师不应与开发商为伍,贝聿铭的职业选择甚至受到了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责难。但他评价齐肯多夫是“最有想象力的建筑开发商”,后者总是鼓励他大胆实践。数年间,贝聿铭完成了诸多漂亮的商业项目,开始在业界小有名气。他对混凝土、钢材、玻璃的青睐从这里开始。

不过,他也不愿就此被定位为一个房地产开发商的建筑师。1955年,他将所负责的建筑研究部改为I.M. Pei & Associates事务所,五年后辞职,独立运作事务所,直到1990年退休成为独立建筑师。

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使贝聿铭成为了现代主义的信徒,包括对几何图形的欣赏、对光线的重视;他又从齐肯多夫那里学会了实用主义。1978年正式开放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他现代主义理念的极好实践。项目造价近一亿美元,在他的设计里,美术馆是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是一个小的直角三角形。馆中央还有一个三角形的开放式广场。这个组合被喻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丑的建筑”,但贝聿铭淡定地将东馆比作戴牙箍的少女。

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在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开幕式上

东馆落成后,《纽约时报》评论“华盛顿终于有了一座伟大的20世纪建筑”,而贝聿铭是“一位富有成效的天才,很可能是美国最好的建筑师”。贝聿铭以与1941年建成的国家美术馆相同的田纳西大理石为材料,风格区别于周围静态的古典主义建筑,不同高度、轮廓的楼梯、斜坡、廊柱交错相连,阳光从不同角度通过面积近3500平方米的天窗射入馆内。美国总统卡特称它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

1970年代是贝聿铭的事业低谷。他事务所设计的波士顿汉考克大厦是最早使用新型反光双层玻璃的高层建筑之一,镜面玻璃多达10344块,但临近完工时,玻璃板意外脱落了不少。尽管不是他们的错,但公司声誉遭到重创,他失去了IBM办公大楼和洛克菲勒艺术馆的项目。还好1979年,贝聿铭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

波士顿,汉考克大厦

1981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扩建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为贝聿铭带来了世界声誉,被列为“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的首位,但贝聿铭用了几乎整整两年时间在解释设计上。《费加罗报》刊登的一则调查则称,“90%的巴黎人反对建造金字塔”。形形色色的委员会涌现出来,抨击这项难以想象的设计。

1985年,巴黎,贝聿铭与卢浮宫模型

但他坚定表示,“旁人接不接受不是很重要,我自己接不接受更重要一点。”1985年,金字塔终于破土动工,大金字塔的四个侧面由79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耸立在拿破仑庭院中央;北、东、南三面还有三座小玻璃金字塔。这幅几何美景扩宽了建筑语法,成了现代主义惊世之作。美国建筑评论家卡特·怀斯曼因此称贝聿铭是“牢牢地抓住艺术和文化的灵魂”。

巴黎,卢浮宫

不过,仅用现代主义来定义贝聿铭的建筑无疑窄化了他的成就。他在200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当代建筑师倾向于将现代性强加于某些东西”。“对历史有一定的关注,但不是很深入。我知道时代变了,我们‘进化’了。但是我不想忘记源头。持久的建筑必须有根基。”

狮子林的太湖石是在水流中放置十数年,反复地经由水冲刷、侵蚀而成,贝聿铭从中体会到了时间的延续性和历史感。他的大量建筑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充满建筑形式与地域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融合,这又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1983年,贝聿铭接受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时表示,建筑师应当“寻找独一无二的特质,那就是这个地域的精神。没有建筑是单独存在的。”

1961年,即贝聿铭独立运作公司的第二年,他接到了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项目。在I. M. Pei: A Profile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一书中,贝聿铭回忆说,他经常带着睡袋和红酒住到山上寻找灵感。后来他从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悬崖住宅得到启发(印第安人的居所位于巨大的沙石岩洞中,用泥土和石头造成),坐落在落基山脚下的大气研究中心那未来风格的粗犷混凝土外墙与山野景色相得益彰。NCAR是贝聿铭第一次“有机会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形式”。“人类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促发人类的创意,我的作品强烈体现了这一精神……人与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贝聿铭说。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快90高龄时,他接受了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委托。此前,他对伊斯兰文化知之甚少,对于这项挑战跃跃欲试,阅读研究了先知穆罕默德的传记资料后,在世界各地参观伊斯兰建筑,最终将开罗的伊本·图伦清真寺作为博物馆的灵感来源。2008年落成的博物馆有阿拉伯传统拱形窗和伊斯兰风格的几何图案,有文章称,建筑远望神似“蒙面的阿拉伯人,神秘而又庄重”。

“建造的过程就是一条虔诚的归乡路。”贝聿铭曾说。

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传记作家的噩梦

贝聿铭的两个儿子贝建中、贝礼中也是建筑师。几年前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贝建中认为,他的父亲是一名伟大的建筑师,“即便他是在70年前接受的关于建筑的训练。对一个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眼界。而在我父亲的建筑里,他的眼界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永恒。有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作品,你一眼就能看出,噢,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这是2000年的,因为这就是他们在那个年代竭力想做的。建筑不是时尚,今年流行这个,明年流行那个……父亲的建筑风格,也是我们希望能达到的目标,就是这种超越时代的永恒。而创造伟大的经典,这才是一个建筑师的本质。”

2016年,贝聿铭和家人

贝聿铭与儿子

在建筑领域之外,贝聿铭是个寡言之人。《纽约时报》1995年的一篇报道说,贝聿铭是“传记作家的噩梦”:“他总是显得沉默寡言……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对他的工作提供全面的理论解释。”

贝聿铭数十年如一日坚韧的形象背后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他永远戴着圆框眼镜,气场友善。卡特·怀斯曼写I. M. Pei: A Profile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前,花了四年时间采访贝聿铭,但“无法揭露潜伏在平静微笑的外表背后另一个受尽折磨的人”。五年后,迈克尔·坎内尔在I. M. Pei: Mandarin of Modernism中分析了贝聿铭的大部分建筑作品,采访了贝聿铭的家庭成员、前客户,同时……也没能抵达贝聿铭本人,或彻底解答贝聿铭为何一生钟爱几何图形。他给出的一种原因是,它容易被理解,“如果(几何图形)在逻辑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们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室内空间。”

2008年,贝聿铭在纽约家门口留影

坎内尔声称,贝聿铭是位不折不扣的绅士,他认为这种做派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熏陶有关。贝聿铭本人也简略地提过,老子思想对他的影响“可能比其他一切都要大”。

另一方面,他出身显赫之家,很懂礼数。1963年11月,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后,遗孀杰奎琳负责挑选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师。与七十多岁的建筑大师密斯·范·德·罗和不修边幅的路易斯·康相比,贝聿铭风度翩翩,他特意粉刷了工作室,又在接待处摆上鲜花接待杰奎琳,让后者如沐春风。他最终中选。多年后,杰奎琳还到北京参加了香山饭店的开幕式。让人想起1979年肯尼迪图书馆落成时有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调侃:“也许自法老时代以来,还没有哪位建筑师能像贝聿铭这样,和客户持续保持这么长时间的关系。”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的设计模型

1979年,波士顿,贝聿铭第一次亲眼见到自己设计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1970年代公司低谷期,贝聿铭在种种打击之下,开拓了新加坡、科威特、伊朗等地的业务,和中东贵族们打交道游刃有余,挽回了濒临倒闭的事务所。《华尔街日报》评价,贝聿铭思想务实,“他温文尔雅、说话温和、有威严感,在愿景上毫不妥协,但项目竞争时却很灵活。”

克利夫兰,美国摇滚名人堂

1988年,纽约,贝聿铭介绍摇滚名人堂的设计

美国时间5月16日,贝聿铭在曼哈顿的家中去世。儿子贝礼中证实了这一消息。

令世人多少有些遗憾的是,建筑几乎是我们了解贝聿铭的唯一路径。但对他来说,那些明明白白的结构留下来,就够了。

1989年,纽约,贝聿铭(右)向地产大亨威廉·齐肯多夫介绍纽约四季酒店

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

澳门科学馆

上海艺术博物馆

(参考资料:I.M. Pei, Master Architect Whose Buildings Dazzled the World, Dies at 102;Capital Gallery Shows Plan for Wing;Geometry Is Destiny;《神秘的东方贵族:贝聿铭和他的家族》;《贝聿铭谈贝聿铭》;《百岁贝聿铭》)

张宇欣 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