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未来医疗新风口,寻找中国医工融合创新要素发展基因

2022中国医工融合五大创新榜单发布

生命健康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近两年多的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对于生命健康产业而言,既是“危”,也是“机”。在“健康中国2030” 国家战略目标下,医学正在成为知识流的融合点和创新的爆发点,医工融合本质上是从医学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医学跟工学的结合,形成了四大发展方向:医用新材料、药物研发、创新医疗器械和智慧医疗,核心就是以创新为驱动,以医工交叉融合和多学科、多技术协同发展,在交叉融合实践中实现产业化突破和临床应用。

2022年8月19日,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生物医学工程与智慧医疗融合创新发展论坛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医疗器械产业峰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首次推出中国医工融合产业链创新榜单,这是对国内医工融合各创新要素的综合水平评价。

一、产业发展特征

(一)医工融合逐步成为共识,创新要素正在形成合力

新的发展时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医疗科技事业发展的新方向,被纳入“四个面向”指导思想体系。从国内大的产业环境来看,医工融合在政、产、学、研、医等各界都逐步形成共识。

国家政策体系及地方行动逐步完善。自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实施,一系列鼓励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策及配套文件不断出台,国家支持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以北京、上海、苏州、深圳、成都等地方政府也愈加关注医企融合,不断强化政策支持、技术转化、学术交流和产业发展等。

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创新转化路径逐渐走通。在医学成果转化方面,我国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25%-30%的转化率,我国转化水平仍然偏低。在医疗科技创新的马拉松竞赛中,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生产力才是终点。近几年来,国内顶尖医院和医学院不断探索成果转化路径,全国三甲医院的专利转让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中北京积水潭医院探索赋权+作价入股新模式并走通行业、企业成功上市的案例,也刺激了国内众多顶尖医生通过专利保护和产品,不断将在医学创新成果进行转化的案例层出不穷。

(二)底层创新突破加速,医疗器械处于行业发展的黄金期

从技术发展来看,不管是在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制造及工艺技术的提升,以及前沿生物技术的探索,我国的医工融合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国产器械很多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比如在一些影像设备、检验检测、手术机器人等。 1、医疗器械创新呈现高度碎片化,新一轮医工交叉热潮带动大量技术成果进入医疗器械创新领域

从行业特点看,医疗器械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的赛道,除医疗影像设备这样的“大块头”,医疗器械更多都是些碎片化的应用场景,技术、产品和市场碎片化,行业技术创新大多是微创新,而不是颠覆性创新。

表 1 医工融合技术类型及方向

数据来源:众诚智库,2022.08

2、医工融合的核心领域:中国医疗器械处于行业发展的黄金期

在新冠疫情和带量采购双重影响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仍保持高速增长,增速远超全球平均增速,2016-2021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3700亿元增长至9641亿元人民币,CAGR为20%,占据全球近20%份额,且占比还在持续提高;近8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增速一直高于药品、医药流通、医疗服务市场,2021年增速高达26%;而在上市公司层面,2015年以来,医疗器械累计新增上市公司68家,在医药细分市场中位居第一。

图 1 2016-2021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众诚智库,2022.08

图 2 2015年以来中国医药细分领域新增上市公司数量

数据来源:众诚智库,2022.08

二、全球多个先进发展区域在医疗创新转化方面,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样本

近年来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刻,生命健康产业备手各界关注,也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竞争的焦点,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以美国、日本及西欧等发达国家在医工融合和医学转化方面更是领先全球。

图 3 全球医工融合/医学转化的主要产业集聚区及医疗中心分布

数据来源:众诚智库,2022.08

全球医工融合/医学转化多采用BBB或“临床-科研-教育”创新孵化模式。引领全球的BBB(Bed- Bench- Bed,即,临床-实验室-临床)研发创新模式,一方面在美国波士顿-剑桥地区、美国北卡三角园、英国·剑桥郡剑桥科技园、以色列海法生命科学园等产业集聚区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另一方面在美国梅奥诊所、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瑞士洛桑大学附属医院、新加坡中央医院等全球顶尖医疗中心采用“临床-科研-教育”孵化模式推进医学领域的创新与转化,实现了医工交叉结合、集智、高效的市场化。

三、发展结论:我国发展医工融合具备一定优势,也面临不小挑战,核心就是要发挥好各界资源、释放创新要素活力、顺畅的合作及转化机制、完备的人才梯队建设等。

从近10年来,尤其是2017年我国加入ICH以后,国内医药产业政策改革加速,政策调整频率更高,医药行业也是呈现出“百花盛开”的新局面,行业创新更贴近临床需求,并加快与国际接轨,加上国内临床资源的总量还在扩容,医工融合也在此背景和产业基础上完成了一定的积累,在政策、环境建设以及供应链方面还建立了相对的比较优势,国内的科技人才及工程师红利也逐渐渐入佳境。

与此同时,国内医工融合领域发展还处于浅层次,存在问题仍然不少。其一,制度设计不合理。大部分医学科研成果属于国有资产,成果价值和收益人很难评定。受制于科研导向,医生创新转化认识及平台缺失等多方面因素,绝大部分现阶段难以转化。其二,缺少专业平台和对应的项目孵化体系。医疗机构及科研人员了解到的资源有限,很难找到适宜的合作伙伴,缺乏联结多方产业及资金资源的通道或平台。其三,缺乏足够的人员和人才。缺乏专业的医学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体系和人员,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加上国内人员数量和编制远不及以色列、美国等国家,培养周期较长。第四,有价值的医工转化项目比较稀缺。

发展建议:参照国外发展经验和行业发展特点,众诚智库认为,应该有四个方面去加强和提升。

第一,加强和推动更多的基础研究,以稳健创新发展的根基。加强对中国医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体系建设,确 保“高质量”的原创性成果产出。

第二,加大科研成果转化,能够很好推动产业化应用,在科研领域形成良性循环,更多研究成果顺利商业化落地。

第三,人才永远是关键。不仅要吸引国际人才,同时更要加大力气培养年轻人才,包括当前急需的专业的医学转化人才等。

第四,政府和社会资本要加强投资,要持续对好项目进行输血。尤其考虑到原创性医工产品的成功研发上市能够带来的社会利益,引导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商业投资机构将资金更有效的投入到原创性创新项目上。

四、国内医工融合产业链创新实践者:呈现出优秀的基因和特质

从研究发现,国内医工融合产业链创新的实践者,包括产业园、高校、医院、企业等,都有着共同的基因和特质:在顶层设计层面,他们对于疾病领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技术层面、合作能力、临床影响力、对行业趋势的判断等多个方面都具备明显的优势。

2022医工融合创新产业园Top10

2022医工融合创新高校Top10

2022医工融合创新应用医院Top10

2022医工融合创新平台Top10

2022医疗机器人创新企业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