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时代,互联网医院成为不少管理者乃至病家的选择,数字医疗与疾病管理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联?昨天召开的第四届世界顶级科学家论坛院长论坛(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医院院长论坛)上,国内外学者、院长就此热议。专家提出:信息本身也会传播疾病,利用数字化技术管理疾病之时,还能实现精准医疗。
信息也是“触媒”同样会传播疾病
信息对医疗会有怎样的影响?世卫组织驻华代表高力以“信息理论”为切入口,“解剖”当前信息社会对医疗的作用,信息是直接的触媒,即能直接传播疾病,为何这么说?几年前有研究显示:肥胖便能痛殴社交网络传播,这并不是通过维特或微博传播,而是大背景下生活的人群,彼此认识,看到朋友肥胖其实便可预测出自己肥胖。
高力说,“所以我们会在杂志上看到社交网络和疾病网络之间的关系,甚至是生理或代谢层级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肥胖具有本地性,环境、人的行为、乃至信息的传播都会导致肥胖。”
新冠疫情期间,信息成为传播触媒,这点毋庸置疑。信息不断,甚至一些虚假误导消息,都会导致信息错误大流行。世卫组织积极在相关领域发声,目的就是应对虚假消息。在高力看来,一旦误导信息有了生命,就会影响大家防控的举措,例如,对疫苗持怀疑态度、怀疑戴口罩、不肯保持社交距离等。
信息的可及性本来就是一种政策。对于信息的获取,可及性有多种维度,例如,对公民的信息、出生信息等其他数据等可以帮助医疗人员设计更完善医疗方案,惠及更多医疗服务。在中国,许多大医院集中了大量疑难杂症患者,信息是否得到了充分合理应用?数据信息是否相互打通?这些均是基于信息的互联网医院探索方向。
国内外多家互联网医院因疫情兴起
日本千叶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院长教授讲述“过来人经验”。作为在日本率先启动电子病历的医院,新冠疫情期间实现较大进展。例如,千叶县确保信息能够对街,实现患者信息交流互动,线上会诊等。
同样地,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医学委员会主席郭瑞财教授表示,新加坡电子病历已有多年历史,这一病历系统属于很重要的平台,非但方便快捷,更能确保患者数据安全,但目前新加坡并存多个电子病历系统,而非全国共通的电系统,未来将建立一个协调机制,让更多民众从中获益。
疫情期间,国内互联网医院同样蓬勃兴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教授介绍,2020年眼耳鼻喉科医院成立互联网医院,确保患者远程看医生、在线处方。迄今,医院有30个团队给患者看病,150万名患者进行救治。但周行涛直言:相比患者总体数量,数字医院中获益比例仍然很小。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教授则介绍,2017年儿科医院成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自此在临床研究、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推进等取得较大进展。而今,儿科医院与25个国际伙伴一同合作,这其中有美国国家儿童医院、新加坡儿童医院等,启动12个联合项目。通过建设互联网医院数字化技术,国际交流得以无障碍开展。
“数据仓库”精准医疗,但别忘数字有鸿沟
互联网医院远非电子病历这么简单,数字化可以助力精准医疗。澳大利亚彼得麦卡勒姆癌症中心戴维.斯皮克曼教授介绍,澳大利亚专科中心内,医院与四个中心一起做数据分享、建立数据仓库,结合病理学检查、分子检查、免疫学检查等数据,建设数据仓库,以此探索更先进治疗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教授带来实践经验:利用互联网医院来进行慢病管理,例如慢阻肺、冠状动脉疾病等,可以线上线下互补合作。不过他提出:互联网医院长足发展还需政策从多方面入手,例如定价、报销支付比例、医疗保险等,以此让更多人从中获益。
高力同时补充,利用数字化可以推进数字普惠, 但同时不要忘记“数字鸿沟”这个概念。“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例,我们用数字工具来追踪密接者,但同时也要保护个人隐私,在公共卫生之间形成平衡。创新之时不忘有责任去监管,努力形成开放的科学生态,造福全人类。”
据悉,此次论坛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四大洲的20余家顶尖医院负责人,跨越15个时区,在线上线下交流经验,就医院如何推动临床和科研深度融合、智慧医院标准化建设、医疗数据安全利用、医院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等主题展开讨论。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题图说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教授致辞。
来源:作者:顾泳